顧子琦
(漣水縣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23400)
脛骨平臺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其發病與高能量暴力有關,嚴重損傷膝關節功能,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當前在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時,手術是常用的一種方法,雖然療效確切,但是如果護理不當,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如關節功能障礙、創傷性骨性關節炎以及關節疼痛等,不利于預后恢復。因此,本文對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運用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選擇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3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15例。觀察組年齡21-78歲,平均(49.4±13.6)歲,其中5例為女性、10例為男性,骨折類型:4例為開放性骨折、11例為閉合性骨折;對照組年齡22-79歲,平均(49.5±13.7)歲,其中6例為女性、9例為男性,骨折類型:3例為開放性骨折、12例為閉合性骨折。兩組的一般資料如骨折類型、性別等無可比性(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協助患者合理擺放體位,將患肢抬高,促進血液循環,并且術后2-3d,將引流管拔除。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則運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①體位護理。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擺放患者的肢體為功能位,將一個軟枕墊在小腿部,保持膝關節5°的屈曲度,待麻醉消失后,環轉腳趾,伸直踝關節,5min/次,3次/d;②股四頭肌收縮訓練。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使下肢處于伸直位,盡量伸直患側膝關節,背伸踝關節,繃緊大腿肌肉持續10min后再放松,10min/次,4次/d。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抬高直腿訓練,即取平臥位,伸直下肢,尤其是膝關節,然后再抬起,10min/次,4次/d,堅持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逐漸增加訓練強度,促進患肢功能恢復;③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合理安排日常飲食,主要為容易消化的、清淡的、富含營養的食物,尤其是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同時,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屈膝、仰腳等動作,并且逐漸進行屈髖、仰臥屈膝等鍛煉,50遍 /次,3次/d,持續鍛煉6個月。
術后對患者進行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復查,對脛骨平臺后傾角(PA)和內翻角(TPA)度數進行測量,并且記錄兩組的完全負重和骨折愈合時間。
根據HSS評分評價療效:①優。HSS評分≥85;②良。HSS評分為70-84分;③可。HSS評分為60—69分;④差。HSS評分≤59分。
本次數據采用SPSS16.5軟件分析,運用t和X2分別檢驗計量與計數資料比較,以P<0.05表示有差異。
觀察組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對比[n(%)]
觀察組的完全負重、骨折愈合時間以及PA、TPA角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恢復指標比較(±s)
組別 PA(°) TPA(°) 完全負重時間(周)骨折愈合時間(周)對照組(n=15) 8.81±2.63 84.98±2.86 21.72±5.91 19.48±3.27觀察組(n=15) 9.26±2.84 80.23±2.51 12.71±5.53 11.82±3.75 t值 5.209 8.094 10.873 7.309 P值 <0.05 <0.05 <0.05 <0.05
有研究發現,在確保骨折不會移位的基礎上,早期康復干預可以使術后局部粘連減輕,避免出現創傷性關節炎,使膝關節活動度提高,從而使膝關節功能得到改善[2]。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中,通過準確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制定針對性鍛煉方案,能夠預防下肢肌肉功能衰退,使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使腫脹疼痛減輕,并且有助于重造脛骨平臺關節面,從而促進患者功能恢復[3]。同時,再給予患者健康指導,可以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使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提高,合理安排飲食,增強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并且指導患者堅持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適當增加運動強度,可以使膝關節周圍肌肉群的收縮功能增強,避免生成下肢血栓,從而提高膝關節的屈伸能力[4]。
綜上所述,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手術治療中,運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使骨折愈合時間縮短,恢復膝關節功能,從而改善患者預后,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