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綬 任月梅 楊忠 郭瑞鋒 任廣兵 馮婧
摘要? ? 通過對當地主要種植的9個品種進行田間種植對比試驗,記載谷子的品種特性和生長發育情況并測定產量,篩選出適合晉北春播的早熟谷子品種。結果表明,參加試驗的8個谷子品種,有3個品種比對照大同29號增產,增幅為0.48%~14.95%,其中大同32號的產量為7 171.64 kg/hm2,比對照大同29號增產14.95%,產量居第1位;大同34號產量為6 514.93 kg/hm2,比對照增產4.43%,產量居第2位;晉谷39號產量為6 268.66 kg/hm2,比對照增產0.48%,產量居第3位。綜合篩選和評價得出,大同32號和大同34號是目前適宜在晉北谷子早熟區大面積推廣的谷子新品種。
關鍵詞? ? 谷子;春播早熟;產量;適應性;晉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 S51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34-02
谷子具有抗旱、耐瘠、適應性強、耐鹽堿等特性,是我國高寒冷涼地區主栽作物之一[1-2]。作為我國的特色雜糧作物,谷子在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廣泛種植、常年播種面積在133.33 hm2左右,占全球播種面積的80%。谷子是低耗水、低耗肥的環境友好型作物,隨著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推動,又掀起了新一輪的雜糧熱潮。作為雜糧養生的首選保健食品,小米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外,蛋氨酸、色氨酸、賴氨酸的含量都要高于大米、玉米等主糧作物[3]。針對晉北春播區谷子種植中普遍存在的產量不高、品種退化和混雜問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對當地種植的幾個主要品種進行篩選試驗。在不同生態地區選擇不同的谷子新品種,配套以相應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對試驗谷子品種的品質、適應性和豐產性進行分析和測定,充分發揮品種優勢作用,探索挖掘優良品種的生產利用價值。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4年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東王莊試驗基地進行。該基地海拔1 067 m,年平均氣溫7.8 ℃,年平均降水量399 mm,無霜期132 d,年日照時數2 435 h。試驗地土壤為砂壤,地形平整,灌溉便利,前茬作物為豆類。試驗基地土壤肥力:pH值8.43、有機質11.98 g/kg、全磷為0.62 g/kg、全鉀為44.5 g/kg、全氮0.98 g/kg、速效磷5.6 mg/kg、速效鉀120 mg/kg、堿解氮19.7 mg/kg。
1.2? ? 試驗材料
供試谷子品種9個,分別為晉谷31號、8311、大同34號、紅谷4號、大同30號、大同32號、晉谷39號、晉谷29號、大同29號。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9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大同29號作對照(CK)。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3.4 m2(6.7 m×2.0 m),8行區,留苗密度為45萬株/hm2。小區間走道30 cm,重復間走道100 cm,四周設1 m的保護行。
田間管理按照小區常規谷子種植管理方法進行,播種前施史丹利復合肥300 kg/hm2、有機肥750 kg/hm2,拔節前追施尿素450 kg/hm2,澆水3次,中耕除草2次[4-5]。
1.4? ? 測定指標及方法
記載生育動態,包括播種期、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收獲后按小區單打單收稱重;成熟期各小區隨機取樣10株,調查株高、莖粗、穗長、穗重、全重、千粒重等。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生育期
從表1可以看出,參與試驗的幾個谷子品種之間抽穗期和成熟期基本差別不大,但晉谷29號生育期偏長很難成熟,明顯不適宜在當地種植。其余品種均為當地品種,基本上都能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水肥和土壤條件。
2.2? ? 生物學特性
從表2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的株高在149.0~174.2 cm之間,以紅谷4號最高,對照大同29號最低。紅谷4號是當地農家品種,穗長達30 cm,僅次于晉谷39號,但穗重卻高于晉谷29號和大同30號,產量偏低。大同32號和晉谷39號的穗長均高于對照;從單株全重來看,大同34號、大同32號和晉谷39號均高于對照;大同32號的單株穗重和粒重均高于對照;千粒重在3.09~4.37 g之間,最低的是晉谷29號,最高的是對照大同29號。雖然大同29號的千粒重最重,但晉谷39號、大同32號和大同34號的產量均比對照大同29號的產量要高,說明谷子千粒重并不是影響谷子產量的主要因素[6-7]。當栽培和管理條件一致的情況下,穗粗、單穗重和穗粒重對產量的影響最大,生育期、穗長對產量的影響較小。
綜合生育期和生物學特性,與對照品種相比,大同34號、大同32號和晉谷39號的適應性較強,其中以大同32號的表現最好。
2.3? ? 產量
從表3可以看出,參加試驗的8個谷子品種,有3個品種比大同29號(CK)增產,增幅為0.48%~14.95%。其中大同32號產量為7 171.64 kg/hm2,比對照增產14.95%,產量居第1位;大同34號產量為6 514.43 kg/hm2,比對照增產4.43%,產量居第2位;晉谷39號產量為6 268.66 kg/hm2,比對照增產0.48%,產量居第3位。
3? ? 結論與討論
隨著播期的延遲,谷子生育期變短,葉、莖生長速率變慢,衰退速率變慢;播種期過早的谷子前期生長速率較快,播種期過晚的谷子后期生長較快;穗干重隨著播期的延遲積累變快,千粒重隨著播期的延遲呈下降趨勢。試驗結果表明,大同32號、大同34號產量高、綜合性狀好,在生物學特性和品質方面優勢比較突出,通過配套栽培技術,穩定千粒重,提高穗粒數,可實現高產高效,是目前適宜在山西省谷子早熟區大面積推廣的谷子新品種。
4? ? 參考文獻
[1] 邢璐,王淑君,劉金榮,等.谷子品種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70-73.
[2] 魏萌涵,解慧芳,邢璐,等.華北地區谷子產量與農藝性狀的綜合評價分析[J].作物雜志,2018(4):42-47.
[3] 朱佩華.播種時期對谷子生長發育及產量結構的影響[J].遼寧農業科學,1982(2):11-17.
[4] 趙海超,曲平化,龔學臣,等.不同播期對旱作谷子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6-30.
[5] 李萍,郭二虎,趙榮華,等.晉谷35號生物學特性及優質高產配套技術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2(3):16-18.
[6] 馬巖,王鵬遠,王于菱,等.志丹縣2017年谷子品種篩選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8(3):86-89.
[7] 張林武,石文學,楊雪松,等.密云縣谷子品種篩選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3(10):86-89.
基金項目? ?農業農村部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GARS-6);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生 物育種工程項目。
作者簡介? ?張綬(1974-),男,山西大同人,助理研究員,從事谷子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