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茵 張楷
摘要? ? 零日齡稻鴨共作是指插秧后3 d,將當日剛孵化的鴨苗放入稻田共作,其是在傳統稻田養鴨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種養模式,克服了需要對鴨子育雛、馴水的技術瓶頸,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鴨子對雜草的控制作用。2016—2017年在張家港市雙山島旅游度假區內對該項技術的連續實踐,證實了其操作的簡便性和效果的優越性。同時,本文也總結了大面積推廣應用零日齡稻鴨共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以供參考。
關鍵詞? ? 零日齡稻鴨共作;除草效果;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 ? S45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08-01
稻田養鴨起源于我國明清時期,在中國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1]。如今這項傳統智慧惠及世界多個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學者萬田正治和右野隆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稻鴨共生”(日本稱為“合鴨農法”)的學說,在日本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引入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20世紀90年代后期,鎮江市從日本引進此技術[2],使我國傳統的稻田養鴨智慧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區別于傳統稻田養鴨將鴨子早放晚歸、種稻與養鴨分離的種養模式,稻鴨共作是讓鴨與稻“全天候”同生共長,互利共作,種稻與養鴨完全融為一體的新型技術模式。為進一步推廣稻鴨共作,克服育雛、馴水的技術瓶頸,2007年鎮江市稻鴨共作課題組借鑒日本岡山大學岸田芳朗博士的研究,首次進行了零日齡放鴨的試驗研究并獲得了成功,至此開啟了我國零日齡稻鴨共作的新模式。筆者結合零日齡稻鴨共作模式在張家港地區的實踐情況,就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1? ? 零日齡稻鴨共作的實踐
1.1? ? 理論基礎
1.1.1? ? 零日齡鴨的耐水性。零日齡放鴨,是指鴨苗出雛羽毛干后的當日,不經育雛、不經馴水,就將苗鴨放入稻鴨共作稻田的一種放養技術[3]。岸田芳朗認為,水鳥的雛鳥是早成性的,出殼即被有絨毛,一旦羽毛干后就能下水活動和找食。而作為水鳥的鴨,也不一定必須經過育雛管理中的保溫和馴水。零日齡鴨剛從蛋中孵化出來,雛鴨身上的羽毛尚存有脂肪,在水中的浮力大。根據鎮江水禽研究所對鴨耐水性的試驗表明,零日齡鴨耐水性最強。
1.1.2? ? 雜草的出草規律。由于零日齡稻鴨共作鴨苗小,在插秧后3 d就可以放入田間,對水稻秧苗不會造成損害。調查顯示,江蘇地區插秧田一般在栽后5 d開始萌發見草;栽后7~10 d出現第1個出草高峰,此期為雜草基本苗發生高峰;栽后25~35 d出現第2個出草高峰[4]。當天初孵的小鴨放入秧苗移栽后3 d的大田內,鴨苗與秧苗幾乎是同生共長,鴨子在田間的活動完全覆蓋了整個出草期,可以對雜草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基本不需要再耗費人力物力除草。
1.2? ? 基本情況
實踐地點選在張家港市雙山島旅游度假區,在張家港市雙山豐谷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有機田內開展,基地內不施用化學農藥和肥料。品種為當地常見的康貝爾鴨,插秧后3 d,投放零日齡鴨苗。2017年首次劃出0.47 hm2試驗地投放零日齡鴨苗,獲得成功;2018年將試驗面積擴大為1.33 hm2,劃分成3個區域分別投放,同樣獲得成功(表1)。
2? ? 零日齡稻鴨共作的優勢
2.1? ? 出草期全程控制
零日齡稻鴨田的除草效果非常明顯。從插秧后3 d到水稻抽穗前,鴨子不分晝夜在田間活動,取食雜草種子、幼苗、地下塊莖、塊根。實踐證明,應用零日齡稻鴨共作技術,除混栽在稻株的稗草外,能達到“田間寸草不留”的除草效果。相較于零日齡稻鴨共作,江蘇地區目前普遍采用的常規稻鴨共作是在插秧后20 d左右放入20 d大小的鴨子,此時已經錯過了第1個出草高峰(移栽后3~10 d),也是最主要的出草高峰,田間雜草已形成危害,放養的鴨子只能控制第2個出草高峰(移栽后20 d),之前的雜草則需要通過人工或化學方法清除,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未完全發揮鴨子的作用。
2.2? ? 綜合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零日齡稻鴨共作能夠以更簡便的方式減少除草劑的使用,節省農藥及人工成本,比普通稻鴨共作節省至少2次化學封閉或前期人工除草成本。尤其是對于不用除草劑的有機田塊,人工除草成本高達9 000~13 500元/hm2。
除此以外,零日齡稻鴨田的副產品鴨子的品質也得到了明顯提升。鴨子從出生到上市整個生育階段都在稻田活動,放養密度低(195只/hm2),且幾乎不需要額外的人工喂養。相較于常規的20 d后放入水田的稻田鴨,和白天放養、晚上收回鴨棚的稻田鴨,零日齡放養的稻田鴨具有更強的活動力和更好的肉質口感,受到消費者青睞。盡管由于零日齡放養的鴨苗偏小,需要支付額外的成本購買網眼小于2 cm×2 cm的圍網,但其總體經濟效益遠高于普通稻鴨田(表2)。
3? ? 零日齡稻鴨共作推廣的制約因素
3.1? ? 農民銷售渠道不暢
隨著農村土地的流轉,水稻種植基本上被大戶承包,面(下轉第112頁)
積一般都在13~20 hm2,甚至多達34 hm2。以零日齡稻鴨共作的方式除草,即使放養密度僅有195只/hm2,13 hm2的水田中會放養逾2 500只鴨子。大量鴨子需要在水稻抽穗之前集中銷售完,對于種稻的農戶來說并沒有暢通的市場渠道,存在較大困難。
3.2? ? 鴨病防治困難
鴨病防治也是困擾稻田養鴨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一旦有鴨子發病,傳染極快,可導致整個田塊的鴨子迅速染病死亡,損失慘重[5]。
3.3? ? 化學農藥的使用
零日齡鴨在與水稻整個同生共長期間都應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可以選擇性地使用一些生物農藥,這對大多數依賴化學農藥的農戶來說難度較大。
4? ? 結語
零日齡稻鴨共作模式操作的簡便性和效果的優越性相對于傳統稻田養鴨和稻鴨共作都是顯而易見,而其存在的銷售問題、鴨病問題、稻田用藥等問題也是傳統稻鴨共作模式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因此,可以先從已有稻鴨共作基礎的基地開始試行零日齡稻鴨共作,不用馴水和育雛,直接購買低價的零日齡鴨苗,大大節約了成本,減少了工作量,同時能達到更理想的除草效果。
5? ? 參考文獻
[1] 鄭庭義,黃靚彥,陶麗,等.傳統生態農業“稻田養鴨”技術與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J].老區建設,2018(2):19-23.
[2] 張選懷,朱克明.稻鴨共作的農藝效果分析和技術要點改進[J].上海農業科技,2013(5):141-142.
[3] 沈曉昆,岸田芳朗,戴網成,等.稻鴨共作省力高效新技術:零日齡放鴨[J].中國禽業導刊,2007,24(1):44.
[4] 谷東英,孫玉梅.機插秧水稻田雜草發生種類與特點調查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123.
[5] 范梅華,竇新紅,陳連頤.零日齡放鴨:稻鴨共作技術的重大進展[J].中國禽業導刊,2007,24(12):12-13.
作者簡介? ?殷茵(1988-),女,江蘇張家港人,農藝師,從事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控和植保技術推廣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