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軍
摘要? ? 本文闡述了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意義,介紹了南京市江寧區稻田綜合種養情況及其關鍵技術,對綜合種養模式的成本效益、市場發展潛力進行詳細分析,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舉措,以期通過推廣稻田綜合重要新模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關鍵詞? ?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效益;江蘇南京;江寧區
中圖分類號? ? F32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80-03
2017年中央1號文件特別指出:推進結構性改革,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根據習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19次代表大會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先發展農業興旺產業,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產品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稻田綜合種養作為農業種植結構性改革新模式在各地蓬勃發展,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一脈相承,應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和低洼鹽堿地養殖。
1? ? 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意義
稻田綜合種養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優點,是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一地多用、一舉多得、一季多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有重要意義,可為社會提供優質安全糧食和水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1]。我國適于稻田綜合種養的稻田面積有600萬hm2以上,而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大約有106.67萬hm2,不足1/5,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1.1? ? 節省勞動力和生產支出
稻田養殖的蟹、蝦、魚、鴨等可以清除稻田中的雜草、害蟲,從而減少施投農藥的勞力及農藥費用的支出。
1.2? ? 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我國農業化肥的過量使用,導致了極為嚴重的環境污染。與此同時,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養地,致使土壤團粒結構破壞而引起土壤板結,同時引發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下降,造成土壤貧瘠化。實施稻田種養新技術,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促進了有機肥和微生物制劑的使用,不僅增加了土壤有機物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而且減少了農業的面源污染,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2]。
1.3? ? 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改善
稻田是蚊子的滋生地,河蟹、小龍蝦、魚類不僅吞食水稻害蟲,而且清除了蚊子幼蟲。此外,為確保稻田內河蟹和小龍蝦生存,通常不使用農藥,大大降低了稻田產品農藥的殘留,可生產出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對提高水稻和水產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質等產生巨大影響,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通過種養結合,稻田病蟲害、雜草明顯減少,水稻的濕地環境又有利于河蟹隱蔽、蛻殼和生長,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質。這是名副其實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生產模式,不僅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而且生態效益顯著。
2? ? 江寧區稻田綜合種養情況
近年來,江寧區水稻種植面積都在2.07萬hm2左右,稻田綜合種養在江寧區尚處于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鏈不完善,技術集成缺乏。根據江蘇省農業委員會《2017年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工作方案》的要求,2017年江寧區農業技術推廣站承擔建設了4個稻田綜合種養項目,分別是湯山街道阜莊社區的稻魚共作、淳化街道濱淮社區的稻蝦輪作、湖熟街道三界社區的稻鴨共作、江寧街道星輝社區的稻蝦共作,總面積53.33 hm2。項目文件下達后,各地積極組織實施,各項目已經完成測產驗收,水稻產量都達到規定的目標產量,養殖產品都達到或超過預期收益,項目皆通過測產驗收。
3? ? 稻田綜合種養關鍵技術
江寧區實施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為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稻田輪作養蝦、稻田養蝦共作4種模式,技術措施有共性,亦有差異性。
3.1? ? 共性
采用水稻+N模式:一是選擇優質水稻品種,以優質水稻品種種植為主體,選用南粳46號,南粳5055和寧粳8號3個優質軟米品種;二是統一技術規范,示范區全面實施統一育供秧、機插、機收,實施精確定量栽培;三是控肥減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補施有機肥,控制農藥的施用量,采取生物防治和太陽能殺蟲燈誘捕害蟲,做到少施藥、不施藥,提高優質稻米的品質。
3.2? ? 差異性
3.2.1? ? 稻田養魚。①田間工程。改造常規稻為種養結合稻魚共作田,沿稻田內側0.8~1.0 m處開挖環形溝,溝寬1.8~2.0 m,溝深1.0~1.2 m,埂坡溝坡比為1∶1。每塊稻田建有獨立可控制的排灌系統,灌溉水源引自自流河或生態塘。田塊外側種植木本蛋白桑、蔬菜香椿,內側種植常綠水生植物。養殖溝內種植苦草、伊樂藻等水草,水中放養少量淡水貝類河蚌、河蜆和田螺等改善水質。生態埂種植的蛋白桑、香椿、野生黃花菜、田埂豆可以多次收割,作為蔬菜,禽、畜、水產飼料,可實現控雜草、固田埂、防流失、治面源污染的目標,形成全方位的稻田綜合種養自然生態系統[3]。②稻田培肥。種植綠肥紅花草,冬季施用商品有機肥7.5~15.0 t/hm2,翌年清明后將紅花草深翻培肥。③綠色防控。通過魚蝦等在田間的活動,取食雜草、螟蟲、稻飛虱、病菌菌核,以達到以漁控草、以漁控蟲、以漁控病的目的;采用頻振殺蟲燈、人工除草、機械除草減少農藥的施用;種植花粉作物、田埂豆引進天敵,發揮生物防治的作用。
3.2.2? ? 稻蝦輪(共)作。①沿田埂開口寬1.5 m、深1.0 m的溝渠,利用開挖的土方將田埂加高到30~60 cm。②建設防護圍欄1 600 m,防逃網200 m及相應的田間增氧設備。③田間養殖溝消毒,種植輪葉黑藻和水葫蘆,除施底肥外不投喂人工飼料,在蝦溝投放一些水草,在生長旺季適當投喂一些動物性飼料。④輪作蝦苗9月中旬投放,次年4—5月成蝦上市,品種為克氏原螯蝦苗150 kg/hm2。共作蝦苗在7月初投放,克氏原螯蝦苗(青蝦)330 kg/hm2,9月底至10月初捕獲。
3.2.3? ? 稻鴨共作。①選擇米質優、莖稈粗壯、抗倒性好的5055作為主栽品種,適當加大株行距至17.3 cm×30.0 cm,栽植19.2萬穴/hm2,栽足基本苗60萬~90萬株/hm2。②選擇適宜的役鴨品種,采用體型中等、穿行靈活、抗病強、成活率高的高郵麻鴨作為役鴨。③水稻活棵后在6月20日投放鴨苗270只/hm2,在水稻齊穗灌漿前收獲,生育期65~70 d,其間適當補充飼料。④搭建鴨舍鴨棚及防逃網。
4? ? 稻田綜合種養成本效益分析
由表1可知,4種水稻+N的模式綜合收益都超過30 000元/hm2,稻魚共作效益最高,純收益為44 850元/hm2,主要體現在優質米的效益,不可大量復制。稻蝦的綜合種養模式綜合收益也在37 500元/hm2左右,考慮到市場因素及南京市民喜歡吃小龍蝦的習慣,稻蝦輪作在江寧有一定的發展前景,但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合當地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
5? ? 市場發展潛力
稻田綜合種養項目在江寧區是新生事物,特別是稻田養魚和養蝦,以前基本沒有開展過,經過項目的示范推廣,比傳統的種植模式效益增加,在市場總量控制的情況下,發展多種形式的水稻+N模式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潛力[4]。
5.1? ? 經濟效益顯著
與常規水稻種植相比,不同的模式下平均純收益提高到30 000元/hm2以上。如果在優質米開發上取得成效,效益更是喜人,有的大米在精包裝后價格可達16~20元/kg。
5.2? ? 社會效益明顯
稻田綜合種養的實施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輻射作用明顯,通過各個層級觀摩和培訓,部分種田大戶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也間接地推動了該項目的發展,將來會呈現更多的綜合種養模式。
5.3? ? 生態效益彰顯
習總書記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本C合種養項目的實施,由于養殖產品對水質的要求,積極推動了化肥和農藥的減量投入。一是減肥(化學肥料)?;实氖┯昧考眲p少,綜合種養模式比以往種植田塊減少化肥施用量30%~50%。二是控藥。綜合種養區域都積極發展稻田綠色防控,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相結合,從而達到少噴藥乃至不噴藥的目的。一方面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另一方面提高了稻米的品質,提升了食品的安全性,生產出綠色、有機稻米。
5.4? ? 產業融合初顯成效
隨著江寧特色田園村、美麗鄉村的蓬勃建設,農業旅游發展迅速,旅游和農業相互融合,綜合種養田塊,生態田埂都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道風景,區域交通便捷,旅游人數日漸增多。湯山阜莊社區綜合種養示范區也成了一處農業景點,參觀市民絡繹不絕。
6? ? 存在的問題及應對舉措
6.1? ? 農業基礎設施不配套,投入成本較大
目前,綜合種養主要在低洼稻田開展,一般地處偏遠,水、電、路、渠等設施落后,小田塊、小規模不適合機械化作業。稻田綜合種養需要開挖溝,埋設涵管,加固田埂,配套電力、增氧設備以及防逃設施等,平均成本27 000~30 000元/hm2,且需要每年維護。
6.2? ? 技術服務支持較為薄弱
稻田綜合種養在江寧區屬于新生事物,總體來看,綜合種養科技研究與示范仍處于初級階段,是邊實踐邊摸索的過程,沒有完整的技術操作規程,遇到的問題也較多,對品種、田間病蟲草害和高效綠色防控技術,不同投入品對稻蝦產量及品質的影響缺乏基礎性研究。從事水稻+N綜合種養的專業人才、技術人才缺乏,特別是有理論、有時間實踐的技術人員更少。宜加強科研與生產的無縫對接,組織有關專家由點到面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
6.3? ? 產業化經營水平低
稻田綜合種養還處于起步階段,經營主體多是小、弱、散的農戶,種養區域較為分散。稻田養殖品種同質化較大,集中上市易造成市場價格波動,導致價跌傷農,沒有適銷渠道,農民話語權弱。稻蝦米或稻鴨米等中高端綠色大米、有機大米品牌少,大品牌更是缺乏。蝦稻米或鴨稻米的質量優勢、品牌優勢和效益優勢都沒有充分發揮。
促進江寧區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是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模式、新途徑,也是切實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此,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推進與政策扶持。在適宜發展綜合種養地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因勢利導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機遇,順應群眾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熱情,形成市場引導、政府推進、政策扶持、部門配合、產業鏈接的濃烈氛圍,推動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同時,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充分認識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重要意義,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適度加快推進稻田+N的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利用好低洼稻田,并在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補貼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二是加強組織保障。為順利開展稻田綜合種養,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成立江寧區稻田綜合種養領導小組,由分管局長任組長,推廣、植保、土肥、種子、農機、科教等部門負責人參加,親自對江寧區的稻田綜合種養工作進行督查、指導。通過明確責任分工,將職責層層分解落實到位;成立技術指導專家組,對項目的實施進行技術幫助、指導。三是開展宣傳培訓。把稻田綜合種養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培養職業種養農民,進一步提高稻田綜合種養從業者素質,真正把稻田綜合種養引導到依靠科技發展的道路上來。利用培訓班,邀請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及相關專家為江寧區稻田綜合種養從業人員講解稻田綜合種養的相關知識,對承擔項目實施單位責任人重點培訓,使其初步掌握關鍵的生產技術,在生產中邊干邊學、邊干邊摸索適宜當地生產發展的經驗。四是加強學習交流和示范帶動。組織種養項目實施者去南京市及外市學習成功的先進生產管理經驗及技術,了解實際生產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避免走彎路。集中資金和技術樹立成功的典型范例,從點到面逐步推廣。依托位于安徽省全椒縣的農業部農業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成熟的稻田養蝦技術,聘請專業養殖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示范、答疑解惑,對綜合種養和養殖管理全程跟蹤服務。
7? ? 結語
稻田綜合種養在市場引導、政府推進、典型帶動、政策扶持等多措并舉下,在江寧區會逐步成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農業興旺產業,將有效帶動全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8? ? 參考文獻
[1] 馬達文.湖北稻田綜合種養開辟農業生產經營新業態[J].中國水產,2016(3):32-33.
[2] 殷瑞鋒,朱澤聞,錢銀龍.湖北省潛江市稻田綜合種養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農業會計,2016(10):9-11.
[3] 王建方.河南省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示范推廣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7,33(12):14-15.
[4] 鄒麗,夏衛國,石榮堂,等.邳州市稻田綜合種養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18,34(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