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亮 王奪標
摘要? ? 新興麻雞料肉比低、產肉量高、肉質鮮美、抗逆性強,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本文主要介紹了新興麻雞父母代各個飼養階段的管理要點,對新興麻雞的健康養殖推廣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 新興麻雞;父母代;飼養管理;育雛期;育成期;產蛋期
中圖分類號? ? S831?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92-01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對食品的要求由溫飽型向優質型發展,對雞肉亦要求其色、香、味俱全。新興麻雞體型健美、肉質嫩韌、風味獨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肉質細嫩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標王農牧公司從2000年開始引種推廣,并對不同類型雞的基因、雞肉風味因子和體型參數的測定結果進行深入研究,對雞雜交純合因子、配合力、外觀性狀、體型及生長速度進行選育。目前,選育的新興麻雞父母代種雞繁殖性能優秀,父母代母雞23周齡開產,29周達到高峰,一個產蛋周期約66周,產蛋170枚,商品代具有良好的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適合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養殖。
1? ? 場址選擇
養雞場應當建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背風向陽、地勢平坦或略帶緩坡的地方。遠離村莊和交通要道,有利于動物疫病的防控需求。
2? ? 雞舍準備
雞入舍前,雞舍應空置2周以上,飼槽、飲水器按30~50只雞/套,照明燈2.7 W/m2配置。進雛前15 d,清掃育雛室,所有設備清洗、消毒放置好,密封門窗,用甲醛40 mL/m3、高錳酸鉀20 g/m3熏蒸24 h,如密閉性不好,可用20%~3%氫氧化鈉潑灑地面和四周墻壁。采用地面育雛的,室內鋪好墊料(麥秸或鋸末等),要求干燥無霉變[1]。雛雞入舍前的所有準備工作應在雛雞到達前 24 h完畢。進雛前先預熱雛室,使室內溫度達到33℃左右,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之間。
3? ? 育雛期飼養管理
采用公母混養的方式,公母比1∶5~6。
3.1? ? 溫濕度
1~3日齡、4~7日齡的室溫分別保持在33~35、30~33 ℃;7日齡以后,每隔7 d將溫度調低2~3 ℃,直至室溫降至18~20 ℃,保持穩定或脫溫。其間,相對濕度一直保持在55%~65%之間。
3.2? ? 飲水
雛雞進入育雛室后休息1 h,開始飲水,水中添加電解多維或5%多維葡萄糖,以減少應激,水溫以20 ℃為宜,2~4日齡可飲用0.02%恩諾沙星,保證不斷水。
3.3? ? 開食
飲水2 h后可進行開食,喂全價雛雞料,做到少喂勤添,每3 h左右添食1次,自由采食,不能讓雛雞取食過飽。
3.4? ? 光照和密度
1~3日齡時,必須保持24 h連續光照;4~7日齡時,把光照從24 h逐漸降至自然光照;2周齡以后,取自然光照。0~2周齡、3周齡雛雞的飼養密度分別為25~40、15~20只/m2。
3.5? ? 通風
室內空氣不好,會影響雛雞生長發育,并可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病等。創造優良的室內環境是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重要措施。為了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應經常通風換氣,及時清糞、清掃地面。通風換氣應選擇在一天中最暖和的時間進行,以保持室溫。
3.6? ? 斷喙
一般在7~9日齡左右進行斷喙。斷喙前后1~2 d,用VK、VC飲水,防止應激,減少出血。
4? ? 育成期飼養管理
5周育雛期結束后,將雛雞轉移到育成舍,育成舍飼養期6~22周,該階段的飼養管理非常關鍵,直接影響種雞的產蛋性能。飼養密度為12只/m2,公母分開飼養,公雞單籠飼養,母雞2~3只/籠。
4.1? ? 控制光照
整個育成舍呈弱光狀態,光照強度5~10 lx,人工光照時間為12 h/d左右,防止性早熟,提前開產。20周以后,逐漸增加光照時間,從13.5 h起,每周增加0.5 h直至16.5 h,維持。
4.2? ? 控制采食量
控制采食量使雞群體重均勻度一致、體型整齊度一致、性成熟一致。6周后改為育成雞飼料,每天早晨飼喂1次,每只雞40~50 g;11周后改變飼喂方式,隔1 d喂1次;11~16周是育成雞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飼料利用率高,要嚴格控制飼料量,100~120 g/d,確保育成雞體重在標準范圍以內,整齊開產;17周以后改為正常飼喂,每天上午飼喂1次,采食量每只70~80 g/d[2]。
4.3? ? 控制體重
從6~8周齡開始限飼,18周齡后根據該品種標準給予相應的飼喂量。限飼期間,切不可采用增加光照等辦法刺激母雞早開產,以免影響產蛋量。
4.4? ? 育成雞選擇
育成過程中,為了節約飼料和人力,應結合轉群或接種疫苗,進行全群稱重,淘汰體重過輕的雞。初選在6~8周齡,第2次篩選在16~18周齡。
4.5? ? 雞舍管理
雞舍內要保持空氣新鮮,經常通風換氣,做好日常衛生、消毒工作。飼料槽高度要根據雞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使其高度與雞背高度相平,以免浪費飼料或墊料落入料槽,還可預防腿病的發生。
4.6? ? 轉群
雛雞6~7周齡時轉入育成雞舍,這一過程應盡量減少兩舍間的溫差,并根據體重達標情況進行入舍和飼料的更換,更換時應逐漸過渡;17~18周齡轉到產蛋雞舍。轉群最好在晚上或清晨進行,轉群前6 h停料,前2~3 d和入舍后3 d,飼料內增加復合維生素1~2倍和飲電解質溶液,轉群當天24 h光照,保證雞有足夠時間采食和飲水。結合轉群,淘汰不達標的次、劣雞(體重過輕、有病、殘雞和異性雞),并徹底清點雞數[3]。
5? ? 產蛋期飼養管理
23周后將育成雞轉到產蛋舍內,飼養密度8~9只/m2,公母同舍不同籠,公母比為1∶10。在母雞開始產蛋時,任其自由采食,直至產蛋高峰和高峰過后14 d為止。
5.1? ? 光照
適當增加光照時間,16~17 h/d,人工補光30~50 lx,增加光照強度可以刺激產蛋雞性激素分泌,有利于產蛋,能夠減少沙皮蛋、薄殼蛋、不合格蛋。舍內溫度控制在24~28 ℃,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
5.2? ? 改換飼料
在增加光照1周后,將飼料由育成料改為育成產蛋過渡料;雞群產蛋率達到5%時,將生長飼料改為產蛋飼料。采用全價配合飼料,每只110~130 g/d,公母相同,每天上、下午飼喂2次。
5.3? ? 人工授精
165 d進入產蛋期后,要及時對公雞進行采精訓練,逐步建立一個穩定的條件反射。當同群產蛋率達到50%時,即可進行人工授精,采授時間對應,可在16:0—18:00進行。
6? ? 消毒免疫
消毒注意選擇2種以上消毒液交替使用,定期進行帶雞噴霧消毒,產蛋雞一般每周帶雞消毒1次,這樣可以有效殺死雞體表面及雞舍內地面、墻壁、空氣中飄浮的細菌與病毒[4]。
免疫按照正常程序完成,要重點防控新城疫和禽流感H9、H5的危害,產蛋前把流感、新城疫疫苗再補免1次,以后每隔3個月加強免疫1次,在疫苗接種前2 d飲水中添加多維防止應激反應發生。
7? ? 參考文獻
[1] 金明,趙衛平,劉馳,等.皖江麻雞品系雜交組合篩選試驗[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7):70-71.
[2] 袁立崗,蒲敬偉.新疆麻羽肉雞的選育和開發[J].新疆畜牧業,2009(5):41-43.
[3] 黃炎坤,劉健,范佳英,等.引導飼養對漯河麻雞父母代生產性能的影響[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8(4):9-11.
[4] 曹寧賢,杜炳旺.山西麻雞配套親本產蛋性能的測定與比較[J].山西農業(畜牧獸醫),2008(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