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少茹
摘 要:結合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新聞人才培養,分析了現階段,我們該如何定位傳統文化的作用,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文化對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有用之用”,并對傳統文化傳播如何與新聞專業人才培養對接作了初步思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播;新聞人才培養;有用之用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02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蹦敲?,如何在我們這種應用類高校中傳播和推廣傳統文化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今天,結合我們會議的主題,我們探討一下傳統文化傳播與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關系。
1 傳統文化傳播以及在新聞專業學生中的接受現狀
1.1 傳統文化傳播現狀:“有用之用”還是“無用之用”
長期以來,在高校中,我們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定位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性課程。”而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作用也更傾向于其“無用之用”。認為傳統文化是構成學生思維底層的基礎知識,是潛移默化地構筑著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知識,其作用是難以察覺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
這種定位固然很有道理,但也造成了學生認知上的模糊。因此,很多學生會產生如此疑問:“我了解這些到底有什么用?假使我不知道老子思想對我找工作會有什么影響?”這不僅僅是像我們這樣的應用型高校學生的問題,這也是很多綜合類高校,甚至是文學專業學生的問題。甚至這種定位造成的學生認知上的模糊也很大程度上文學學科發展的尷尬局面。如在很多綜合類高校中,文學固有的優勢地位已然不復存在。以文學為依托建立起來的新聞學院、影視傳播學院等紛紛掙脫文學院的懷抱,自立門戶,發展得風生水起。而基礎性的文學專業與之相比則冷清許多。
面對這樣的問題,也有許多專家開始重新審視文學的作用。他們認為文學的作用不再僅僅是“無用之用”,更是與學生當下生活、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有用之用”。傳統文化也是如此。我們也有必要來思考傳統文化對學生有何“有用之用”。對傳統文化“有用之用”的發掘就會讓學生更容易將傳統文化與自己的專業和未來規劃結合起來,這樣,傳統文化知識就不再僅僅是我們生活的點綴,而是必需品。
1.2 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態度和了解程度
根據課上調查,學生對傳統文化雖然有興趣,卻缺乏深入下去的耐性。因而,整體而言,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不盡如人意。他們的興趣更多地被紛繁復雜、五光十色地各類資訊所吸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傳播傳統文化:一是需要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對他們的切實作用;二是要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方式的對接,形成豐富立體的傳播形式。
2 傳統文化在新聞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2.1 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新聞職業道德和新聞導向意識
作為新聞工作者,首先要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并樹立新聞導向意識?!吨袊侣劰ぷ髡呗殬I道德準則》明確規定:“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增強社會責任感,堅決抵制格調低俗、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第二條第二款)以及“維護采訪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尊重采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不揭個人隱私,不誹謗他人”(第三條第二款)但是在現在的自媒體時代,以蹭熱度、吸引眼球為目的的新聞越來越多。單靠條款已然很難對新聞傳播者作出有效規范。所以我們看到,李詠的去世在引起人們對生命無常的唏噓感嘆之余,也引發了對其消費式的報導。近期,一篇題目為《高曉松:李詠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癌癥》的文章引起了網上的熱議,也引起了高曉松的憤怒。很顯然,此文的作者就是想借用名人效應來獲得高點擊率和轉發率。但是這一做法卻喪失了為人的基本道德底線。儒家思想提倡“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這是在強調為人處世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原則,所謂“君子慎獨”。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毫無原則地肆意而為將無法讓人坦然面對自己。儒家學說又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边@都是在提醒我們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多一點對儒家文化地了解,恐怕此類缺乏道德底線地文章就會少一些,而網絡環境就會好一些。
如果要梳理2018年地網絡流行語的話,恐怕“座霸”會成為排名靠前的一個。從孫博士霸座成為網紅開始,網絡上對座霸的報道可謂層出不窮,甚至組建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座霸家族。對于這一現象,我們不禁要思考,諸如此類的報道是有利于社會風氣的凈化呢還是加速了世風日下的腳步?座霸的新聞價值如何?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一個座霸被報道出來,無數個座霸接踵而至。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在這一報道還看到了甚至列車員對于座霸都沒有有效的措施,這更讓座霸坐得理直氣壯。老子強調“無為而治”,強調“清凈為天下正?!贝蠖鄶等硕甲袷叵嚓P的規定,認同按票就坐的規則。對于少數強詞奪理的座霸者,只需按規定處理,無需大張旗鼓地宣傳。“無為而治”地處事原則可以讓學生在選擇新聞事實時關注新聞地導向性,而不是一味地以獵奇的心理選擇新聞點。
2.2 傳統文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近幾年,從我帶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論文的情況來看,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亟待提高。作為大四的即將畢業的學生,多數尚未形成嚴密的有深度的思維習慣。目前,新聞傳播類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基本以個案研究為主。在寫作過程中暴露出面上的問題就是:重現象描述,輕問題分析,建議與對策缺乏針對性。從論文字數分布看,對個案的現象描述基本可占論文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原因分析部分和對策建議部分往往草草收場,整個論文頭重腳輕。從論證過程而言,學生現在能做到的是根據資料講清事實,但深入的分析就很難做到,對策建議基本就是空泛而談,缺少針對性。究其原因,還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尚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