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文衛
摘 要:泰州市選擇浙江紹興作為對標城市,尋求跨越趕超,在對泰州市和紹興市消費發展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綜合紹興市和蘇南地區的先進經驗,提出了促進消費升級以推動泰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居民消費能力;消費結構;商業布局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18
從兩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來看,2017年,紹興全市生產總值比泰州多出360多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面,紹興比泰州多87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紹興比泰州多15362元。兩市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最為明顯的是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在該項指標上,紹興已達58.8%,而泰州只有45%,仍在靠投資拉動。對標紹興,找準泰州在消費方面的短板,并研究補齊消費短板的路徑,對提升泰州城市首位度,推動泰州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泰州市和紹興市消費發展情況比較
1.1 消費市場核心指標比較
衡量消費市場情況的最核心指標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7年,泰州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4.22億元,同比增長12.2%,總量占江蘇省的39%,增幅居江蘇省第一。2017年,紹興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978億元,同比增長10.9%,總量占浙江省的8.1%,增幅居浙江省第五。泰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略高于紹興市,但是總量僅為紹興的63.4%,如果兩市持續當前的增長速度,泰州消費市場還需40年才能追趕上紹興的規模。
1.2 居民消費能力比較
衡量兩地居民的消費能力,可通過比較居民收入、消費支出、恩格爾系數來看。2017年紹興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06元,泰州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4元,僅為紹興市的68.3%。關于居民消費支出,2017年紹興市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6459元,其中,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為30879元和19216元,而泰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3824元,為紹興市的77%??梢?,泰州居民食品類等基本生活保障消費占比,較之紹興市偏高,反映居民消費能力低,居民升級消費的意愿不足。
1.3 商品消費結構比較
2017年紹興市限額以上分類商品零售數據顯示,紹興市居民生活類消費平穩增長,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糧油食品類、日用品類零售分別增長12.3%、112%和0.5%。與此相比,發展型消費商品增長相對較快,其中汽車實現零售額344.64億元,同比增長104%,占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四成以上,通訊器材類實現零售額20.52億元,增長3.7倍,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類分別實現零售額27.68億元和1.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9%、14.7%,紹興市商品消費呈現加速轉型,結構日趨合理的狀態。
泰州市和紹興市兩地消費結構都在轉型升級,就目前進度來看,根據限上零售額中,發展型消費商品占全部消費品的比重看,紹興市居民消費升級的意愿更為強烈,消費結構更為合理。
1.4 住宿餐飲和休閑旅游消費比較
紹興市隨著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在外用餐、休閑時間明顯增多,旅游成為城鄉居民的消費熱點,推動了住宿餐飲業市場穩步發展。2017年,紹興市住宿營業額為64.69億元,同比增長12.9%。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13.48億元,同比增長18.4%。2017年限上住宿餐飲業營業利潤增長99.5%。
泰州市和紹興市兩地服務性消費都在高速發展,但就住宿、餐飲、休閑旅游等單個市場來看,泰州市市場規模明顯小于紹興市,發展空間很大。
2 制約泰州市消費升級的主要因素
2.1 人口分布、收入及年齡結構阻礙居民消費升級意愿
地級泰州市建市僅20余年,下轄區市南北狹長分布,且南部的泰興市、靖江市距離蘇南較近,受客觀因素影響,泰州中心城區人口密度低于下轄的泰興市、興化市等市區。這一方面導致中心城區商業發展難以聚集足夠的人氣,發展緩慢,與下轄縣級市的商業水平無明顯差異,無法形成有效的消費吸引,無法依賴消費拉動城市首位度。另一方面在城鄉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縣級市與地級市發展存在差距的現實情況下,導致人口密度較高地區消費泰興市、興化市居民消費升級意愿也不夠強烈。
2.2 供給能力和結構對消費結構升級的支撐力度不足
在泰州老齡化程度高等消費者群體生理特征變化下,醫療保健服務消費需求也將極大提升;在知識化的影響下,教育培訓需求也將極大提升;而在整個文化旅游領域轉型過程中,文化內容的消費也正由象牙塔走向平民大眾,呈現通俗化趨勢。但是泰州供給結構對這些趨勢并沒有做出敏銳的反應,仍然將投資、生產作為經濟增長的導向,對消費者的關注不足。
2.3 商業布局和配套升級滯后于城市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城市商業發展形態與要求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只是滿足簡單生產生活需求,而是要兼具娛樂、休閑、便利、快捷的現代商貿服務業。泰州目前已經形成四大主要商圈,分別為西壩口核心商圈、濟川路商圈、萬象城商圈、醫藥城商圈。一方面綜合體引進品牌重疊率高,差異化不明顯、個性經營不突出,特色、業態和布局相似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彼此之間相互替代性強,存在互拉客源的競爭關系和品牌的擠出效應。另一方面,老城區本身相對交通路段規劃建設陳舊、人流大、車流多,商戶集中更使得交通堵塞,配套的停車位一位難求。醫藥城商圈商戶無論是規模、層次、結構都不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分流人群,輻射較小, 城市中心的南移過程中,商業的南移進程明顯滯后。
2.4 “商+產,商+網,商+旅”融合升級難度大
消費的升級,不只是商貿業發展的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多產業的融合發展,而泰州目前不管是商貿業與主導產業的融合,還是與互聯網的融合,以及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都存在難度,對消費升級的拉動力不足。從商貿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來看,雖然近年泰州市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旅游業總收入在全省仍處末位,旅游景點零散且重復建設,景點周邊缺乏高質量消費網點,造成了一日游旅客較多,游客消費較少,甚至在溱湖這一5A級旅游景點,游客消費外流到了周邊的東臺市的情況屢見不鮮,可見旅游業與商貿業進行融合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2.5 房價過快增長抑制居民消費支出
泰州由于建市較晚,原來房價較低,但是隨著近些年的飛速發展,房價與周邊的揚州、南通等城市已相差無幾。房價上漲不僅擴大貧富差距、加強居民的不確定性預期,進一步抑制當前消費增長, 同時房價持續增長,會改變富有居民的消費偏好,加重低收入居民的購房壓力,抑制整體消費支出。
3 促進消費升級以提升泰州城市經濟首位度的路徑
3.1 優化消費環境,滿足不同群體消費需求
要進一步優化消費結構,滿足不同群體消費需求:一是要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倡導積極的消費理念,引導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轉變傳統消費行為和習慣;二是要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通過建設全國知名的“醫藥名城、頤養福地”,吸引老年人前來居住生活,做大做強“夕陽紅”特色消費市場。
3.2 優化供給結構,擴大有效供給
有效供給是消費結構合理化的基本保證,優化供給結構是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需要。目前,存在的突出結構性問題是供需結構不匹配、產業低水平重復過剩及消費者高質量消費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必須緊緊圍繞消費升級需求,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3.3 優化商業布局,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泰州要結合區域人口、消費習慣、消費能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商業氛圍、商業定位等具體情況科學制定泰州本地有建設性的市商業發展布局規劃。從商業布局優化調整上講,要規劃和引導各商圈進行主題化、差異化發展,形成錯位競爭。從完善配套設施建設上講,要加強現有城市商業綜合體配套設施建設,配合軌道交通、優化公共交通,加快大型立體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建設,打通小區街巷交通“微循環”,疏通城市交通“毛細血管”,消除交通、環境等因素對商業發展造成的障礙和制約,以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消費環境的整體提升。
3.4 集聚人口紅利,平穩控制房價
泰州地處揚子江城市群的“腰部”,西側是以寧鎮揚都市圈,東側是蘇錫常,隨著大交通格局的進一步構建,人口要素流動將進一步加快,泰州吸引人、留住人必須出奇招。一方面在貫徹執行好“三張券”等政策的基礎上,通過打造產業高地,房價洼地,形成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在政策供給上,通過加大供給、限價等方式,將房價控制在合理區間,實現各類人才、藍領工人和各行業經營者在泰州安居樂業,將泰州打造為長三角最宜工作生活城市。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保障流動人口在落戶、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權力,縮小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收入差距,改善和提高人口流動的資源配置效率,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口來泰州落戶,提高中心城區人口密度,為消費升級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蔣權.東北地區能源消費變化與當地經濟發展關系[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