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東英 穆玉菁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越來越重視發揮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一般認為初級產品的進口對經濟增長作用不明顯,會增加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相反最終產品的進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調節作用較大,且會增強本國在國際經濟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通過對我國進口貿易結構和地理分布的分析,發現我國初級產品和資本品的進口比重很高,消費品市場比重很低,對一些資源生產國市場依賴程度較大,對日本和韓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相對較大。
關鍵詞:進口貿易;貿易結構;地理分布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30
1 前言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許多學者提出需對我國宏觀經濟管理思路做出重大轉變和調整。主張由原先注重需求管理,轉變為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并重,具體到國際貿易領域則主張修正長期以來倚重和強調出口貿易的做法,需把進口貿易作為供給管理的重要手段,發揮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潛在積極作用。
目前,關于進口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賴明勇(2002)、王益兵(2004)、徐光耀(2007)、陳勇兵(2011)等指出進口貿易有益于我國經濟增長。馮永琦(2013)、裴長洪(2013)則指出不同類型的產品,如初級產品、中間品以及最終產品等分別對經濟增長以及技術進步產生不同的作用。認為初級產品的進口對經濟增長作用不明顯,且易增加對國際初級產品市場的依賴程度。最終產品的進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調節作用較大,且會增強本國在國際經濟各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些研究著重分析了我國進口貿易產品結構,但很少有涉及到進口貿易的地理分布,忽略到國際關系可能對進口貿易產品的影響以及對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的干擾。為此,本文將從我國進口貿易結構和進口商品地理分布兩方面詳細的分析目前我國的進口貿易格局,以希為進一步研究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提供一個較全面數據分析和支撐。
本文的數據將采用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資料,采納SITC商品分類,借鑒裴長洪(2013)的分類方法將進口商品分為初級品、中間品、資本品和消費品四類。其中初級品對應于SITC0-SITC4,含88個子類,主要指資源產品和農產品原料。中間品對應于SITC5-SITC6,含85個子類,主要指沒有成為最終產品之前處于加工過程中的產品,如化工產品、紗線等紡織中間產品。資本品對應于SITC7,含50個子類,主要指企業用于生產的機器設備等,如動力機械設備、機電工具等。消費品對應于SITC8,含31個子類,主要指用來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產品,如服裝、家具等。
2 中國進口商品的總額及結構
2.1 中國進口商品總額及增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絕對額增長明顯。2004年中國自國外進口商品約5610億美元,至2017年進口額增長至18440億美元,14年間進口額增加3倍多。
雖然中國進口商品絕對值不斷上升,但與中國日益擴大的出口商品相比,進口在整個中國的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沒有明顯提升。十多年來,進口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維持在42%至49%區間,且有緩慢下降的趨勢。近幾年進口增速明顯放緩。2010年和 2011年是中國進口額增長最迅速的兩年,進口總額最高達到19590億美元。隨后中國進口增速迅速下降,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增速為負,2017年進口又再次增長,但總額仍未超過2013年和2014年。
2.2 中國進口商品的結構
從中國進口商品結構來看,資本品是我國最大的進口商品類別,其次為初級品,最后為中間品和消費品。以2017年為例,資本品、初級品、中間品和消費品的進口總額分別為7369億美元、5791億美元、3308億美元和1309億美元,所占比重分別為40%、31.4%、17.9%和7.1%。
從近十幾年發展趨勢來看,中間品和消費品的進口比重緩慢下降,資本品則先緩慢下降,又逐漸上升,初級品在我國進口商品中的比重是緩慢提高又逐漸下降。其中2011年至2014年間,初級品進口顯著增加,其它三類商品增幅下降較大,2012年資本品增幅達到近十幾年最低點,僅為35.9%,中間品增幅也于2013年達到最低點,為17.3%。從2015年開始,初級品的進口增幅開始下降,與此同時,資本品的進口增幅開始上升。
細化至各類商品,具體情況如下:
(1)初級品。從結構來看,初級品進口主要集中于SITC2類(粗材料)和SITC3類(礦物燃料,潤滑劑和相關材料)兩者占到初級品進口的90%左右,主要為石油、石油產品及副產品、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和煤、焦煤。近幾年,SITC0類(食品和活畜)的進口總額開始緩慢上升,其在初級品進口中的比重,由2007年5%,緩慢升至2017年9%,主要為含油種子和含油果實。另外天然氣和軟木、木與紙漿與廢紙近幾年進口也在逐年增長。
(2)中間品。我國中間品的進口主要集中在SITC5類(化學及有關產品)和SITC6類(以材料分類的制成品)。十幾年間SITC5類(化學及有關產品)產品的進口額呈現增長趨勢,而SITC6類(以材料分類的制成品)進口略有所下降。2004年我國SITC5類(化學及有關產品)進口額占當年中間品進口額51%,2017年上升到58%,進口額占比增長7%。而SITC5類(化學及有關產品)進口額則呈現減少趨勢。2004年我國進口額占當年中間品進口額49%,2017年減少到42%,進口額占比減少7%。具體至商品來看,中間品進口主要集中在有機化工產品,其次為初級形狀塑料,再其次為有色金屬、醫藥產品以及鋼鐵等。從商品增速上看,近幾年隨著清潔能源的推行以及國內紡織業的發展,有機化工產品、有色金屬、紡織紗線,織物制成品、橡膠制品、肥料等商品的進口總量有所下降,但醫藥產品、精油、香膏和香水原料等商品的進口總量上升迅速。
(3)資本品。我國資本品的進口主要集中在SITC77類(電氣機械、儀器和用具)和SITC75類(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其中SITC77類(電氣機械、儀器和用具)約占資本品進口貿易總額的一半,但從2012-2017年間增長速度明顯放緩。SITC75類(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的進口則迅速提升。
(4)消費品。我國消費品的進口主要集中在SITC87類(專業,科學及控制用儀器及器具),SITC89類(雜項制品)和SITC88類(攝影儀器,設備和供應品,光學產品,鐘表)三類商品,2017年這三類商品進口貿易總額為1140億美元,約占消費品進口總額的87%。其中,SITC87類商品所占比重最大,進口貿易額為770億美元,約占消費品進口貿易總額的57%。但與日常消費最為密切的服裝、鞋子、家具等產品所占比重很小,但近幾年這幾類商品的增速很快。
3 中國進口商品的地理分布
3.1 初級品進口的地理分布
從初級品進口的地理分布上來看,我國的初級品中最主要的產品礦物燃料和潤滑劑分布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羅斯三個國家。但從數據上看,我國從沙特、安哥拉進口總額呈下降趨勢,但從俄羅斯、澳大利亞、伊拉克進口呈現穩步上升趨勢。目前俄羅斯已經超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成為礦物燃料和潤滑劑的最大進口來源國。
在粗材料方面,澳大利亞、巴西、美國是主要的進口來源國。2017年來自于這三國的產品約占粗材料總額的50.07%。但三國中,來自澳大利亞、巴西的粗材料比重不斷上升,而美國比重則緩慢下降。
在近幾年增長較快的含油種子和含油果實、紙漿及廢紙以及紡織纖維進口中,美國都位居第一進口大國的地位。
3.2 中間品進口的地理分布
我國中間品的進口來源國呈現多樣化和分散化的特點,產品的前十大進口來源國幾乎遍布全球各個大洲,但從總量來看,化學及有關產品進口主要來源于日韓美德,以材料分類的制成品主要來源于日韓智美德等國。日韓是我國中間品進口最大兩個來源國。
除此之外,德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和瑞士是我國醫藥產品的前五大進口國。智利是我國有色金屬的第一大進口國,約占進口總量的五分之一。越南在2017年反超日韓成為我國紡織紗線、織物制成品的第一大進口國。
3.3 資本品進口的地理分布
在資本品進口來源國方面,日本、韓國、德國、美國仍是我國的資本品主要來源國。2017年從這四國進口的資本品總額為3261.2億美元,占我國資本品進口總額44%。這其中,日韓兩國尤為突出。2017年我國對日韓資本進口總額達2015.9億美元,占比為37.36%,道路車輛、個別工業專用機械、一般工業機械設備及機器零件、金屬加工機械進口主要進口于日本和德國,電氣機械儀器和用具零件、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設備儀器、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進口主要進口于日本和韓國,近幾年越南在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設備儀器以及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的進口額增大,并成為我國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設備儀器進口最大來源國。
3.4 消費品進口的地理分布
在消費品方面,日韓、美德及部分東南亞國家是我國主要的進口來源國,其中日韓兩國對我國的進口貿易額達到360.3億,約占消費品進口貿易總額的一半。但從進口增速來看,對日韓的進口比重近年來呈下降趨勢,而對美德的進口迅速增加。2007年,我國對日韓的進口額約為308億美元;2012年,上升到476億美元;2017年,迅速下降至328億美元。我國對美德消費品的進口比重逐年上升,貿易額從2007年的91.6億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235.8億美元,所占比重從2007年的15.35%增長到2017年的30.79%,所占比重翻了一番。此外,越南近年來也成為我國消費品的主要進口國,2017年為我國消費品的第五大進口國。
具體至各類商品,日本和韓國是我國專業、科學及控制用儀器及器具消費品的前兩大進口國,占我國該類商品進口總額的30%-40%,不過近年來所占比重不斷下降,而對美國和德國的該類商品進口比重不斷上升。美國和日本是我國雜項制品的第一大進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日本、韓國、瑞士和美國是我國攝影儀器,設備和供應品,光學產品,鐘表商品的主要進口國。我國在服裝及衣服配件和鞋子方面主要來源于歐洲和東南亞,其中意大利和越南分別是服裝及衣服配件和鞋子的第一大進口國。此外,家具及其零件,床上用品、旅游用品,手袋等和預制建筑物,管道,發熱和照明裝置設備則主要來自于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等歐洲國家。
4 結論
通過對我國進口貿易結構和地理分布的分析,我國進口貿易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我國進口貿易的發展遠低于出口貿易。近幾年雖然我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絕對額增長明顯,但是不管是貿易額還是發展增速都遠遠低于我國出口貿易,且增速有放緩的趨勢。
第二,進口貿易結構中初級品和資本品進口是我國進口貿易的主要內容。這其中初級品主要集中于礦物燃料,潤滑劑和粗材料方面,且初級品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說明我國工業發展結構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仍舊很大。中間品和消費品在我國進口貿易結構中所占比重很小,我國目前進口貿易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有很大優化空間。
第三,從地理分布結構上看,初級品依賴于俄羅斯、沙特、安哥拉等資源國家,而其余資本品和中國品主要來源于日本、韓國、美國和德國等國,消費品來源國相對分散些,但日韓仍是主要的來源地。顯然,我國對日韓兩國的影響力要相對較大些。總體而言我國對主要進口國家還是具有局限性和單一性,對東南亞、非洲、西歐地區的產品進口仍待挖掘。
參考文獻
[1]裴長洪.進口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規律與啟示[J].經濟研究,2013,(7).
[2]馮永琦、裴祥宇.中國進口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