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彤
摘 要: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對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可能并不能有效發揮其功效。據此,在此背景下,提出應當建立未成年人監護監督制度,設置監督人或監督機構,對監護人進行必要的監督,以更好地發揮該制度的功能和作用,維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關鍵詞:監護監督;制度構建;臨時監護;代為監護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80
1 建立未成年人監護監督制度的必要性
1.1 我國未成年人監護監督制度的缺失
我國民法并未沿用大陸法系常見的親權制度,而是不區分親權和監督,直接采用類似于英美法的“大監護”概念。我國《民法通則》設置了未成年人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制度,第18條規定了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時的責任承擔,即賠償損失及監護人資格被撤銷。《未成年人保護法》重申了前述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具體規定了在特定情形下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并明確了監護不當的懲罰措施(勸誡、制止,嚴重時治安處罰)。我國《民法總則》出臺后,對監護制度有了進一步發展,具體規定了撤銷其監護人資格的適用情形,并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但監護監督制度依然缺失,更遑論規定誰是監護監督人,怎樣進行監護監督,故而無法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形成有效監督。
具體來說,我國未成年監護人監督制度存在下列問題:一是監督主體不明確,法律中只賦予對監護資格的人或者單位起訴的權利,卻未明確其監督權;二是監督標準不明確,對未成年監護人的監護職責規定寬泛,不利于監護監督的實施;三是缺少具體的監督措施和防范手段,現有措施主要針對未成年人監護人的制裁,而忽視了對未成年人的救濟,缺乏后續程序。
1.2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的重要性
根據《民法總則》第35條規定,監護人在監護未成年人的過程中,應當最大化未成年人的利益,結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并尊重其意愿,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但是,要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勢必要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予以一定的監督。原因在于幾點:第一,由于未成年人年紀尚小,經濟上和精神上都不夠獨立,甚至陷入生活失助、學業失教、心理失衡等困境,需要對監護人履行職責的情形進行監督,以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第二,現實情況復雜多變,未成年人監護人可能存在各種情形,導致其不能或不當履行監護職責。例如由于監護人的生理或心理疾病,抑或是外出務工等客觀因素,他們沒有能力或沒有條件去監護未成年人;更有甚者,監護人利用未成年人易獲得同情而逼迫他們乞討、賣藝,或者是利用未成年人心智發育不健全等,慫恿未成年人犯罪等。在這種情形下,未成年人處于極度弱勢地位,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此時,建立監護監督制度,是對未成年人權益的極大保障。第三,目前對于未成年人的支持體系還很有限,難以有效地改變其弱勢地位,當未成年人監護人不履行職責或履行職責不當時,后續保障措施跟不上,使得未成年人處境更為堪憂。
2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主體的確定
2.1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主體的確定原則
監護監督人的指定應避免血親,建議由比較了解未成年人基本情況的人員或機構擔任。同時,監護監督人的選任更應考慮未成年人的意見,以免造成未成年人與監護監督人間不必要的誤解與糾紛,從而耽誤監護監督工作的進行。
2.2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主體的選擇
監督機構能在侵犯未成年人利益時及時制止,并給予救助。國際立法上,對于未成年人監護存在三個層次的監督:第一個層次是一般的監護監督,即國家對未成年人的父母監護給予必要的監督,以確保父母達到未成年監護的質量;第二個層次是國家輔助父母和其他自然人監護,即國家幫助有困難的父母完成監護,例如提供經濟幫助等;第三個層次是國家代位監護,即在父母不履行監護職責或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時,進行代位監護。借鑒國際立法,民法總則應當建立并完善監護監督機構。根據我國國情,可選擇的監護監督主體大致包括:
第一,將被監護人的所在居委會、村委會以及各級政府的民政主管部門作為監護監督機構,履行監護監督的權力,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相關人員長期在基層工作,與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更了解民眾的家庭狀況,也更易于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職責情況進行監督。同時,鑒于《未成年人保護法》與地方性立法中均有在特定條件下由民政部門依法擔任監護人的規定,且民政部門在幫助未成年人回歸家庭中實際充當臨時監護人的角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筆者認為也可由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
第二,政府在法定情況下代位監護。當未成年人因各種原因遭受監護人侵害時,政府可以直接對未成年人承擔監護職責,或者依法定程序剝奪監護人的監護資格,進行代位監護,以保障在無人監護的情況下,其基本生存權及受教育權等能夠落實。
第三,我國還可以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收留教育機構,隸屬民政部門,作為無監護人的未成年人的監護機構,由國家提供財政支持,并可接受社會捐贈,給無監護人的未成年人提供生活、教育場所。
2.3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主體的職責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主體的基本職責是監督監護人、監督監護事務以及保障被監護人合法權益。首先,對監護人的監督,主要體現在監督監護人正確履行監護義務,包括了解未成年人的相關資料,提前預知可能出現的情況;當監護人違背監護義務時,及時向有關機構匯報,并依職權要求監護人通報監護執行情況,且可以在法院就監護有關事項作出裁決前提出意見。其次,對監護事務的監督,主要是代理未有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進行財產保管與支配;在未成年人成年后,監護監督人有權監督未成年人與其監護人間的財產清算。最后,對被監護人權益的保障,則是監護監督人有權以未成年人代理人的身份與監護人對等談判、向監護監督委員會申請調解以及向法庭提出申訴等;必要時,可以在未成年人的同意及監護監督委員會的見證下,擔任未成年人的暫時監護人。
3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標準和具體措施
3.1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的標準
我國對未成年人監護的標準規定過于簡單,沒有明確的標準,這導致無法切實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查看現行立法,只有我國《民法總則》第36條規定了撤銷監護人并安排臨時監護措施的三種情形,總的原則是大凡“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監護人,都可能被撤銷監護資格。本著舉重以明輕的法理,筆者認為,對未成年人監護的監督標準應當適度放寬,放寬到只要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或只要存在侵害可能的,都應當受到監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3.2 未成年人監護監督的具體措施
未成人監護監督的具體措施包括:(1)監護人述職制度。監護人定期向監護監督機關或監護監督人報告未成年人的身體狀況、教育狀況、財產狀況等,并在監督機關登記備案。這便于監護監督機關實時掌握監護情況,及時處理具體事務。其中,若有涉及重大財產處理的情況,應提供相應的財務報表。(2)設置臨時監護措施。在未成年人監護人被撤銷后、新監護人選定之前,可以適用臨時監護。臨時監護是為監護人缺失或不適合而設立的,基于此,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免除臨時監護人的責任。(3)完善未成年人成年后控告監護人監護期內侵權的制度。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不足,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那么,可規定未成年人在成年后的3年內有對監護人侵權的訴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監督的有效手段。(4)完善社會公眾監護監督舉報制度。未成年人的監護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個人或家庭隱私,而賦予社會公眾向監護監督人或監護監督機構舉報的權利,如學校教師、醫生、鄰居等,使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行為在社會大眾的監督之下。(5)設立法官和檢察官監督機制。在監護案件中,法官和檢察官可以公共利益維護者的身份介入到未成年人的監護案件中,既承擔對惡劣監護行為的審理,又可對有監護不當前科的監護人進行監督。
4 結語
當前情況下,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受到有效保障,建立監護監督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建立監護監督機構,包括監護監督人、政府代位監護以及未成年人收留教育機構等方式,多層次將監護監督制度落到實處。在監護監督的過程中,以上監護監督主體的主要職責是監督監護人及監護事務,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其中,監護人述職制度、臨時監護制度、未成年人成年后控告監護人監護期內侵權制度、社會公眾監護監督舉報制度、法官和檢察官監督機制等具體措施恰恰是填補監護監督空缺的方式。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監護監督體系,通過監督監護行為杜絕未成年人監護缺失或不到位的行為。
參考文獻
[1]于晶.論我國未成年監護人監督機制的建立[J].中國青年研究,2012,(9).
[2]周艷波,曹培忠.未成年人監護監督:從概念提出到制度設計[J].發展研究,2011,(7).
[3]林艷琴.我國未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現狀檢討與完善構想[J].東南學術,2013,(2).
[4]楊立新.《民法總則》制定與我國監護制度之完善[J].法學家,2016,(1).
[5]劉應琴,許建芬.我國未成年人監護權監督制度的構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5).
[6]王國永.芻論未成年人監護的監督管理主體及其職權行使[J].理論導刊,2013,(4).
[7]朱紅梅.我國未成年人監護監督制度的法律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