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芊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公民的政治參與形式、渠道、意識也發生著變化,受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各區域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和達到的預期效果也不一致。從公民政治參與的理論、現實意義、現狀及路徑分析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基層治理;公民政治參與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84
1 公民政治參與理論與現實意義
1.1 理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人民是否有權來為自己建立新的國家制度呢?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絕對肯定的,因為國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現人民的意志,那它就變成有名無實的東西了”而政治參與是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和實現民主權利的途徑和體現。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既是對自身民主權利的行使,又能體現當家做主的主人意識和社會主義國安的本質。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充分說明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民眾的參與,基層社會的治理更需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在實踐中形成歷史經驗,升華成理論從而指導實踐。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方式……”。這從理論層面上,給予我們在基層治理過程中提供指導。通過形式多元的公民政治參與,提升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借助主客體的平臺,實現公民政治參與的預期效果,達到政治權利的保障,促進社會發展的目的,為政治理論研究的提供基礎資料。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并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論斷,就是要把發展的重點和著力點放在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因此,公民的政治參與直關基層民主治理及現代化建設和發展。
1.2 現實意義
自2004年以來,我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年聚焦三農問題,各類方針政策的制定也以注重民生,改善民生為出發點。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基層治理要緊跟國家治理現代化步伐,以促成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的構建。公民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主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利于對我國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實現。
據2017年的人口數據顯示,中國總人口近14億,而農業人口近9億,可見,基層的民主化治理水平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民主化治理水平。營造政治有序、高效參與的政治環境,利于推進農村基層政治參與、政治文化、政治發展、治理決策、經濟建設協同發展。現階段,國內外學界對農村基層治理中的公民政治參與研究大多集中在內容、形式、制度、法制層面上,甚少有從新農村建設的政治學、社會學研究意義著手,充分發揮群眾主觀能動參與意識來推進農村基層治理,從而實現農村基層的“善治”。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水平能不能取得實質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農村民主政治是不是取得真正實質性發展,要看農民制度化政治參與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是不是獲得顯著提高”。因此,農村及農民的深刻變化才是我國社會變革中的最深刻變化。基層公民政治參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基層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水平從而應影響著整個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水平,同時也對經濟、政治的文明發展產生影響。眾多的學者通過對我國基層治理中民眾對公共社會管理事務的民主評議、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民主管理進行調查,發現民眾嚴重缺乏參與意識,對法律賦予其的民主及政治權利趨于敷衍的態度,甚至認為是一種負擔。因此,應從加強群眾政治參與、政治文化、政治發展、政治決策、經濟建設、制度保障、渠道拓寬、形式多元、組織建設等方面樹立群眾參與意識,建立自治思想,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積極性,提升農村基層現代化治理水平。進一步加快和實現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的發展和健全。
2 基層民主治理中公民政治參與現狀
基層治理的目的就是實現基層的善治,基層民主治理是實現基層有序治理的保障,基層民主治理中公民高效的政治參與是核心。就組織體系構建本身看,只有組織體系內的每個個體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才能確保組織的良性運轉。正如基層社會環境中的個人,在社會組織體系內的生存,必然受到社會組織體系的各方面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政治生態環境、文化軟環境、社會發展現狀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因素的約束,并對社會組織體系的運轉產生不同的認知反應,或是認同、反對、焦慮、甚至無謂等態度。這一原理要求各組織體系構建者要充分吸納每個個體的信息反饋,并從“善”治理,從而促進組織體系本身穩步、良序發展。
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治理、民主決策是議事規則。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強調:“民主必須始于公民的家園,而這個家園就是我們鄰里的社區,借助于家庭和鄰里組織,公民性格得以穩步地形成,公民特有的草根思想得以逐步地確立”。而在農村的管理和自治過程中,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事例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村民自身的文化素養不高、“官本位”思想及自身經濟發展落后的制約,另一方面是由于淡漠的政治參與觀和村級組織中長期的少數人“民主”,致使部分人的不同聲音得不到認可,導致村級事務議事過程中的“一言堂”現象盛行,打擊了這部分人的參與積極性。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民的思想也發生著變化,部分農民的纏訪、鬧訪過度維權,部分農民在村民評議集體決策事宜時不表態,從眾心理和自身文化素質低等原因導致民主議事決策流于形式,在選舉過程中不尊重法律賦予的權利,隨意或者出于自身利益任人唯親,斷章取義的網絡傳播加大了基層民主治理的難度。謝莉·安斯汀在《公民參與的階梯》中表述:公民參與是一個公民權力的范疇。它涉及權力和資源的重置,使得那些被排除在政治和經濟過程之外的尚未享有公民權益的人,能夠被包容在未來的發展中。它作為一種發展戰略使得未享有公民權益的人能夠參與到信息分享、目標和政策確立的過程中……總之,公民參與是一種方法用以促進社會改革使人們能夠分享富裕社會的資源。因此,有序、合理、高效的政治參與是現階段農基層治理的重點。
3 基層民主治理中公民政治參與路徑及對策分析
3.1 創新政治參與方式、渠道,拓寬參與層面
根據相關法律和目前基層公民政治參與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參與方式:公民參與村級選舉、村級及鄉鎮等陣地行政事務參與(個體)、電子政務參與、信訪、集訪(組織)、民主協商、代表制聽政、議政等。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個人聊天工具的增多和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政務、電子政務正在成為高效、便捷政務的主推載體,網路表達個人訴求已不再是新鮮事,并且正不斷發展成為新載體、新趨勢,同時由于其隱匿性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公民政治參與積極性;吸收到社會不同的聲音,更能直觀的反應基層民主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為決策時提供依據和考量。利用網絡技術創新公民參與形式和載體也能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
3.2 提高政治參與信任度、滿意度、認同感,吸納反饋意見
社會體系的構建和運轉有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在公民政治參與中參與的主體是指政府、國家行政人員、村(社區)自治組織、協會及社會團體等群團組織;參與客體是指公共事務參與、公共事物運行體系規則以及參與平臺和載體,參與主客體的同步建設才能充分發揮公民政治參與的作用。主體構建要樹立主人翁的意識,以組織者、治理者的思維進行社會環境的營建,以參與的信任度、滿意度和認同感為導向,吸納社會各界的意見,做出高效的施政方略。客體的建設要根據治理意圖和民眾的訴求進行合理布局,避免政令不暢和渠道阻塞。因此,在公民政治參與滿意度、認同感和信任度的提升過程中,既要兼顧主體本身的引導性建設又要借助客體平臺建設。
3.3 構建政治參與文化軟環境,培育參與意識
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基層民主治理中,要樹立公民政治參與的意識,才能為政治參與提供思想基礎和行為保障。中國三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致使無論是“官”還是“民”均不重視公民政治參與作用的發揮,在大多數的村級組織議事和民眾參與行政事務過程中,通常是為“官”的一方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一言堂”成為議事常態。這也充分反映出政治參與文化和公民政治參與意識的缺失。因此,在引導公民政治參與的過程中,要加強政治參與文化的建設。研究發現,地域差異導致不同地域間公民對政治參與的參與度不同,因而參與的效果各異。同時,由政治文化形成的政治倫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民的政治參與效果。政治文化的缺失易導致政治建設的無序化,更不易實現預期的民主效果。政治文化的培育利于公民參與意識的養成。
3.4 著力政治參與經濟建設,夯實物質基礎
庫伊曼和范·弗利埃特提出:“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創造的結構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強加;它之發揮作用,是要依靠多種進行統治的以及互相發生影響的行為者的互動。”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揭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少學者的調查結果也說明,公民在政治參與過程中的積極性、發言權、個人威望和預期效果均受到個體經濟水平的影響。由此,要提升區域內的公民政治參與度,發展本地的經濟是必要條件。針對各地不同的經濟發展現狀,找準經濟發展著力點,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帶動個體經濟實力的提升,確保公民政治參與作用的正常發揮,以達到基層民主治理中的公民政治參與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M].孫柏瑛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美]全鐘燮.公共行政的社會建構:解釋與批判[M].孫柏瑛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潘小娟.中國基層社會重構——社區治理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