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許歡
今年3·15第五屆中國質量誠信品牌論壇的召開,恰逢今年兩會期間。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部長陳昌盛,結合今年兩會內容,為企業詳細分析了2019年中國的宏觀經濟與政策關鍵點。
陳昌盛表示,對于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中央的總體判斷是:“總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但要如何理解和把握才是關鍵。
去年的幾個重要變化值得關注:一是中美之變。中國和美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關系起起伏伏,但總體還是向接觸合作方向發展。但2018年卻出現很大變化,讓很多人覺得不適應。二是周期之變。2017年全球經濟出現了復蘇現象,按以往經濟規律,要兩年這樣的周期才能見底。但2018年因各種因素,全球經濟周期都有提前回調趨勢,使得中國內外壓力驟然增加。三是產業轉移之變。在中美競爭中,除大型跨國企業出現生產力布局調整外,中國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提前出現了由終端產品帶動轉移和激情化轉移態勢。但因為中國有足夠大的市場和配套,仍有很多企業愿意留下來。四是風險之變。前兩年,銀行杠桿高、地方債多、房地產風險大,直到去年才有所緩解。但由于中美之間貿易爭端,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仍在上升,風險優先性也在變化,很多人面對變化產生了憂慮。比如中央出臺很多措施使貨幣政策變寬松,但企業拿到的資金仍有限,中小企業甚至拿不到資金,特別是影子銀行打掉后,很多中小企業更加艱難。
也就是說,貨幣市場利率一直往下走,信貸市場利率往上走,兩個利率完全脫軌,資金沒法傳導。另外還有政策不協調、政策打架的問題存在。比如改革,說得多做得少,到基層基本見不到改革實效等等。這些問題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憂慮。而對此類問題的討論,目前有三種代表性觀點:
第一種認為,全球發生巨大變化,應該果斷調整政策,比如去杠桿調結構應暫緩,全面轉向總需求管理,以應對美國對中國制裁及金融、經濟下滑。此觀點曾一度占據主流。
第二種認為,全球既然都在變化,中國也沒必要一定沖在前面,應該順著周期做市場出清,淘汰有問題企業,不要逆周期而行,這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的觀點。
第三種認為,我國供給側改革方向對,目前效果顯著,但行政手段多且粗暴,協調性不夠,市場化手段不夠。
另外,雖然中國目前面對多變局面,但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能否轉型升級成功,企業和產業競爭力能否上去;二是國際關系走勢,因為國際關系服務于國內關系,如果轉型成功、競爭力增強誰打都不怕,但前者不行再談也不行。
他強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最強音是“增強活力”,靠企業及市場活力的增強應對調整。只有市場主體活力強,競爭增強,企業效率才會提高,質量才會提高,才能打贏這場變局。 因此并非是對總需求變化置之不理,而是要采取一些應對措施,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還要做到八字方針:“鞏固提升,增強暢通”,對應的都是問題導向,要繼續用更多市場化改革的方法去做,無需太多行政措施。
陳昌盛還談道,其實增強政策的文眼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但暢通卻有很多,今年來看,重點是“暢通資金傳導”。事實上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后,很多政策已在實施。
另外,今年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指出:要統籌實施好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積極落實好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等。其中落實了以下幾點:一是降。除了降資金成本、物流成本及各種費用,企業的社保費用比例也要降。雖然有些省份這項費用已經很低,但對大多數省份仍是很大負擔。二是減。關于增值稅怎么減,國家下了很多功夫,先前做了300多種方案,又去幾個城市考察效果,最后決定對中間檔再降一個百分點,也是下了很大決心。今年除了財政政策力度較大,專項債也增加了8000億,而且比以往要提前下達。再有專項教育用途的拓展,以前這一項主要用在土儲、基建上,現在都要拓展。此外,中央還明確:財政項目可以直接用財政付款,等債發以后補上庫款。比如有項目庫款,債未發出去但馬上要用,就可以先付款再補庫款。因為現在支持債要發給項目,所以資金會提前到位。
另外,陳昌盛還分析說,近期股票漲得不錯,所以投資肯定也不錯。客觀說這一輪是資本市場的回升,主要得益于兩個因素:一是去年對中美及國際市場的變化過度悲觀,現在則是對過度悲觀的修正。而客觀上貨幣政策資金,在暢通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降準、對銀行資本金的補充等等,都有利于資金傳導到實體部門。 二是更加便利。首先體現在項目審批簡化,除了工商便利化,還有很多便利化措施;其次是減少干預、督查及無用功;再有是少政策,以往宏觀政策出來后,都是部門政策,現在重大宏觀政策出來后,設立了效果評估機制,評估其對市場及其他部門能否達到效果,會不會產生沖突,如果有負面因素要及時調整,減少政策打架問題。
陳昌盛還客觀分析了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態勢。他談道,不管用傳統統計還是大數據統計,從數據來看,一季度整體經濟是朝向下走的態勢,特別是消費和出口都不理想。但也有積極信號,就是投資已穩。從回饋數據來看,投資在逐漸變好,這與政策不無關系。但大家心里可能還不踏實,擔心PPI會不會降到負,會不會再出現長期通縮?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政策力度已足夠,不需要再增加政策。第一,對今年的政策和形勢不宜太悲觀。去年是因為沖擊太大,突然出現很多沒遇到的情況,會有心理上的恐慌和不適。但其實今年的不確定性要小于去年。
而且今年政策也比去年利好。所以有人說,2019年是可以埋下種子的一年。目前中美在談判的領域:一、貿易平衡,已進展得很好。二、結構性改革,雖然中美之間討論有差異,但大多是自身要深化改革的內容,只是與美國契合點不一樣,但多數領域是契合的。三、執行機制,這也是中美之間談判的焦點,談好了可以臺階式往上走。不過現在爭議的是執行機制怎么解決,因為雙邊交易中執行機制是很大問題,不像多邊貿易可以找第三方認可。
所以今年一季度下行壓力會大一點,二季度就會逐漸走穩,不用特別擔心,也不用太過悲觀。可以抓住不確定中的確定性,抓好政策利好,用好競爭政策。
最后,陳昌盛說:“現在國家明確提出:要建立以競爭為中心的政策。其核心是: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且進行安全、公平審查。目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在采取行動,如果能實施到位,產業政策轉型越快對競爭的企業越好。當然也并非沒有挑戰,但面對挑戰要適應,中國在快速崛起,邁入‘十四五’后,就要變成高速發展和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國家。在此過程中,我們還要做更多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