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從南京林業大學獲悉,該校姚建峰教授團隊在最新一期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在線發表研究成果《無機鹽誘導的熱可逆抗凍纖維素水凝膠》,通過簡易方法將棉短絨制造為導電、熱可逆、耐低溫、可3D打印的水凝膠材料。
“傳統的水凝膠一般采用石油基聚合物,而我們更愿意從大自然中選擇可再生的綠色材料。”姚建峰介紹,他們利用無機鹽溶液實現對棉短絨纖維素的高效溶解,形成機械性能穩定的水凝膠材料。這種水凝膠制造過程簡便,在室溫條件下就可獲得。
同時無機鹽完全融入纖維素凝膠網絡中,不僅不會產生廢料,還具有天然的導電和抗凍性質,可謂“一箭雙雕”。因此以棉花為原料制造的水凝膠成本低廉、過程環保,且對人體無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專家認為,這種新型水凝膠可在電子器件、軟體機器人、藥物釋放、電子皮膚等領域大顯身手。(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到位于青島即墨區的即發集團調研紡織用聚酯材料超臨界CO2無水染色產業化生產示范線項目時表示,該企業無水染色示范線的建設運行,標志著我國無水染色工藝技術日漸成熟并產業化實現重大突破。
利用超臨界流體的半液氣狀態,即可以溶解染料,又可以輕易地滲透至紡織品內部,完成染料溶解—吸附—上染的工藝過程,消除了傳統水染色工藝的主要缺點,將染色周期從數小時縮短到數十分鐘,同時實現“零”排放,環保而且高效。即發集團創新“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市場”全鏈條產業化模式,自主研發紡織材料超臨界CO2無水染色技術產業化應用的效果并成為世界首條且最大的智能化無水染色產業化生產線。
紡織用聚酯材料超臨界CO2無水染色項目的技術原理是把染料與被染物分別置入染料釜和染色釜內,染色時,通過加熱加壓系統將液態CO2轉變為超臨界狀態后,進入染料釜中與染料充分接觸;超臨界CO2流體通過裝有被染物的染色釜,實現染料的吸附、擴散、固著過程;多次循環后,最終完成染色。染色后,CO2經過減壓,在分離釜中與未上染的染料分離,多余染料留在分離釜中,CO2通過冷凝器液化,回收至貯罐中循環利用。(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CALVINKLEIN推出37.5科技—牛仔系列。該系列牛仔所采用的恒溫37.5技術,由美國Cocona公司研發,通過將火山砂或椰殼活性炭粒子嵌入織物中,加速汗液向氣體轉化的速度,達到調節體感溫度的目的。當人體感覺到熱的時候,這些粒子可以吸收能量幫助降溫,而當人體感到冷的時候,還可以輔助儲蓄能量保持一定的溫度。除了保證溫度舒適之外,37.5?科技的產品具有更快的干燥速度,能夠更有效地保持人體的干爽,使人體持久處于舒適狀態中。
具體如何調節體感溫度,官方介紹表示,活性顆粒可以增強牛仔布的彈性和舒適度,讓皮膚表面保持相對濕度為37.5%的微氣候,無論是在嚴寒還是酷暑都保持舒適溫度。(來源:中國服裝網)

印度理工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期刊《ACS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用硅、鋅、蠶絲等物質制成一種新型復合材料。動物試驗顯示,用它作為骨組織缺陷處的支架,能有效促進骨組織生成。
研究人員介紹說,這種由硅、鋅、蠶絲纖維等物質混合制成的材料具有多孔結構,允許骨細胞遷移至其中并生成骨組織;其表面的光滑程度與天然骨相似,有助于骨組織生成。
用有股骨缺陷的兔子進行的試驗顯示,用這種材料的支架彌補骨組織缺陷部位,30天后即生成含有新血管的骨組織,90天后缺陷部位已生成了73%的骨組織。3個月后,蠶絲纖維完全降解,只留下兔子本身骨細胞生成的新骨組織。
這個過程中沒有使用外來的骨細胞或骨生長因子。研究人員說,這種材料促進骨組織生成的一個原因是其中含有硅、鋅離子,它們促使機體中的骨細胞生長。
研究人員計劃用更大型的動物來驗證這種材料的功效,以便最終將其用于臨床醫療。(來源:新華網)

日前,復合材料公司Rockwood和機艙解決方案公司HAECO宣布,將聯合研制一種名為Eclipse的新型商用飛機座椅。這種可定制的座椅將采用復合材料、模塑曲面及相應的模具設計。Eclipse是一個新的高端系列產品,通過該公司擁有專利的交錯座位布置,重新定義了短途商務艙和長途高端經濟艙,提供與長途商務艙類似的豪華體驗,同時也提高了航空公司的經濟性。
Eclipse有許多技術和復合材料工程方面的挑戰,包括需要設計模塊化的輕質結構,使HAECO公司能夠規劃該產品的排列方式。此外,該座椅外形并不新穎,其規模化生產技術和工業設計屬業內首創,復合材料表面在該類產品中也是首次使用。
Rockwood公司在Eclipse研制中主要承擔座椅環繞系統和工裝系統的設計制造。該公司目前正在生產這種座椅環繞系統,該系統直接連接至座椅后部,而不是地板基座。這種設計具有許多經濟上的優勢,占用了更少的空間,降低了資格認證費用,并且可提供頭等艙的體驗,但成本卻低得多。(來源:航空工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