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忠

最近想寫點東西,往往是提起筆來,才發現自己孤陋寡聞,知識貧乏。看別人博聞廣記,境界開闊,真是羨慕。諸葛亮誡子書里說:“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讀來頗有感慨。
回想自己,渾渾噩噩,人生也經歷了幾十載,真要想起讀書的時光,零零碎碎,竟不能成片。我何曾也叫讀書人? 稍微可以說真正讀點書的,回憶起來就一兩段短短的時光。一次是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為生病,我休學回家。居住在鄉村,未免有些無聊。剛好回家時同學送了我一些書,我現在可以查到的,同學們送我的書主要有兩套。一套《20世紀中國名家散文精品》;另外一套是《20世紀中國名家短篇小說精品》。此外,還有我自己買的一些書;還有同學送我的一本《圣經》。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概有一小木箱。我久居家中,就閑閑散散地看,幾個月的時間,幾乎把這些書看完了。那時除了看書,偶爾也和村里的伙伴去溪邊釣釣魚。有時候我也和放牛的伙伴到山上去,時候正是秋天,我抬頭看滿眼秋色,稻谷泛黃,心中突然生出許多對人生的愛戀。有書有山有水,如此人生,夫復何求?
我的第二段讀書時間,是在休學過后。我回大學插班,新的同學比較陌生,我就有一段時間常到學校的圖書館去。但是看的都是月刊雜志,比如《當代作家評論》之類。我看這些評論,當然也看一些理論專著,但絕對不是經典著作,可能是能力有限,只有簡單一些的評論,我才能看得懂。所以我知道福柯、本雅明、凱恩斯、哈耶克等人,但是我沒有讀他們的原著,這是現在想起來,很遺憾的事。
都說人要成才,要讀很多經典著作。慚愧的是,回顧起來,我到現在,讀的經典著作少之又少。中國經典著作,讀過的就是小學生水平的四大名著(很多人小學時候就讀過這些了),和前些年匆匆讀的《論語》,加上《警世通言》之類的一些古小說,再無其他。至于很多人推薦的二十四史、楚辭之類,從來就是只聽個響。外國的書,讀得更少。記得中學時候讀過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復活》和《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則沒有讀過;英國的莎士比亞、笛福、斯威夫特等作家的書沒有讀完;法國的僅讀過《漂亮朋友》《紅與黑》等小說;南美洲的讀過《百年孤獨》;美國的讀過海明威;日本的讀點川端康成。想起來,大致就是如此。西方的一些經典哲學著作,原本是想看的,但是因為神經衰弱,頭腦常常發昏,一直就讀不太懂。比如尼采和叔本華的書,買了幾本,一直看不下去,就束之高閣。
我現在看心理類文章,知道小學到初中的時候是最好的課外閱讀時光。我在那個時候,還沒有患神經衰弱,是能讀書的,記性也不賴,也特別喜歡讀書。我記得初一時為了找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想了種種辦法,找不到,失戀一樣,失魂落魄,魂牽夢縈。那個時候真有一種讀書的饑餓感,但是沒有書讀。學校的圖書館是不開放的,身邊能認識的、可以借書給我的朋友,幾乎寥寥。我初中的時候能看得到的書,就是《青年文學》《散文》《散文選刊》之類,除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四大名著之外,從來就不知道其他的古代經典,更遑論外國名著。這是我人生最大的遺憾。
現在,有了讀書的條件,各種讀本幾乎泛濫,但人們卻不怎么喜歡讀書了。據2011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以色列人平均每年每人讀書64本,俄國人55本,美國人計劃每人50本,而中國人均不足5本,真是讓人徒嘆奈何。
我真心希望,現在的中國的孩子,能抓住機會,多讀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