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輝
讀大一的女兒放假回來。有一天,我剛下班回家,女兒一臉燦爛的笑容向我走來,一把拽著我的胳膊得意地說:“老爸,今天你女兒賣了一套化妝品,掙了五十元,厲害不?”我有點吃驚,聽得云里霧里,女兒又沒開店,怎么賣?女兒看到我滿臉疑惑,不由哈哈一笑解釋道:“老爸,我是在網上賣的,我準備在網上做微商,掙點零花錢。”女兒的一席話,我的記憶被電擊了一下,仿佛吋間倒流,記憶的閘門一下被拉開,我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七歲那年,我剛入讀小學一年級,身體柔弱的母親為了幫月收入只十四元當民辦教師的爸爸掙錢補貼家用,便毅然回娘家跟一位老師傅學習編斗笠的手藝。當年斗笠是家家戶戶的生活必用品,是村民出門耕種賴以遮陽遮雨的工具。
編織斗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先買細竹片編成的斗笠模型,再去向大山里的農家收購一些干竹葉,經曬干、反向折平、點上硫磺在大缸內熏干,再把竹葉一片片地穿針引線地編織在斗笠竹模上。媽媽編織斗笠的事獲得全家的支持,最得力的助手自然是爸爸,爸爸一有閑暇便鉆進國強鄉大山里收竹葉,買斗笠竹模,我和五歲的二弟、奶奶負責幫媽媽把硫磺熏干的竹葉一片一片反向折平,編織斗笠的工作讓一家人獲得空前的團結,收獲了滿屋的歡樂。
年輕的媽媽心靈手巧,只見她把一片一片熏干的竹葉頭按在斗笠竹模邊沿,一片疊一片,再用穿細線的小針順著斗笠竹模的外沿竹骨一針一線地拉緊、壓平,最后才在斗笠竹模的中心頂部用比大拇指大些的小竹圈套住,并細心地縫上線,再輕輕地剪去折疊后多余的竹葉,一頂遮擋風雨的斗笠使算大功告成了。媽媽手快,一天可縫十來頂斗笠。
剛開始,我是放學回家做完作業,才幫媽媽折竹葉。一到圩日,媽媽挑著一擔大大小小細心編織的斗笠到集市上賣。百來米長的古街道不足五米寬,被四里八鄉的村民擠得熙熙攘攘。笑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小豬仔的嚎叫聲,匯集成一曲鄉村趕圩的大合唱,永遠地飄散在我的腦海里。
為了讓媽媽能安心地吃一下中午飯,做為長子的我除了負責送午飯,還被臨時地派上賣斗笠的前沿,幫媽媽賣斗笠。從講價到推銷,一兩年光景,我居然學會向顧客介紹斗笠的優劣,最終把一頂頂斗笠賣了出去。
讀三年級吋,九歲的我為了向媽媽證明我會賣斗笠,便向媽媽批發進價十頂斗笠,另立攤位賣起了斗笠。有吋遇到善良的老爺爺老奶奶,他們會故意讓利五分一毛給我,這讓我無比的喜悅。也有一些精明的小市民,欺負我年紀小,故意左挑右挑一些斗笠的毛病,壓低了價錢。不過一個圩日下來,我總能掙到七、八毛左右的錢,這總能讓我高興得樂翻了天。自三年級起,我的零花錢可以靠自己掙,自給自足。
讀初中吋,為了讓自己多掙點零花錢,我便開始挑著一小擔的斗笠冒著酷暑和嚴寒走十多里山路到鄰近的南勝和國強去賣。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我讀云霄師范學校的那一年。賣斗笠伴隨著我度過了青澀的少年,讓我在成長中享受到無數的樂趣。當然也有過憂傷,記得有一年去南勝賣斗笠,由于趕得急,忘記給剛編織好的斗笠遮上塑料紙,半路上遇到大雨,把新斗笠都弄濕了起了霉斑,結果只能賤賣了,這讓我傷心了好一陣子。
出門賣斗笠經商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悟父母的辛勞,各種歷練,匯集成我今生行走于世的力量源泉。特別有一些依稀朦朧的卻又真真切切的片斷,宛若陳年的佳釀,越品越香醇,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水稻和小麥的種植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斗笠的需求量越來越少,那一頂頂飄著竹葉芬芳的斗笠也被五顏六色的花布傘和機制的布斗笠代替了。記憶中的斗笠越來越少見,就像天邊的一抹朝霞,經不住太陽噴薄而出的消磨和侵蝕,最終涅槃為一縷縷美妙而沉重相交織的懷念,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懸掛于心靈的網絡上。
望著日漸長大懂事的女兒,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在今后的微商路上,不僅是收獲了零花錢,應該還有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