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有女性運動后,女權主義者認為婦女受剝削、受壓迫、受奴役的原因,是因為沒有經濟地位,而女性要有經濟地位,就要走上社會與男性同工同酬……女權主義者的分析是對的,但開出的藥方是錯的。因為女性生兒育女本身就是對社會的貢獻,承認這種價值是承認女性價值的第一前提。也就是說,母親的工作應該是帶薪的工作,本身就應該拿工資,先要承認女性作為賢妻良母所創造的價值,然后才是承認女性作為單位職工所創造的價值。
因此,理想的社會應該是:男女平等,夫妻有別,乾坤分置,陰陽和諧。家庭應該是一個團隊,應該有前鋒有后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站位。中國現在的大問題是沒有分工,父親母親全在前場跑,沒有人在后場,更沒有人在守門,夫妻雙方都主外,筋疲力盡滿場跑的結果是撿了職場這個芝麻,丟了孩子這個西瓜。
目前,不少媽媽也肩負著家庭經濟的重任,因此我從不鼓吹、鼓勵媽媽們盲目、貿然離職做全職媽媽,總是建議社會讓母親帶薪照顧到孩子3歲。但是“不要全職就能帶好孩子”的觀點是我所不能容忍的:如果真要做一個好母親,那是連24小時都不夠的,就是全職都未必能帶好孩子,更何況半職、失職、瀆職了。
人生的頭三年會奠定人生的絕大部分能力,如果不重視這三年,就會導致比生理早產還要嚴重得多的心理、教育的早產乃至流產問題!比如安全感。剛出生時嬰兒形成的“母親印象”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那些頻繁交給老人、保姆的孩子一輩子都沒有安全感……孩子離開母親無異于一個棄兒,從一開始就感受到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累贅!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民族的較量就是母親的較量。”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也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中。”因此,父親不在孩子成長期撂挑子,且能清楚看到女性作為母親的價值和付出,這才是“母系教育社會”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