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兒女沒有天賦異稟,卻在愛讀書的父親的影響下,活潑開朗且閱讀量甚廣。10歲的兒子陳師瀚能將所讀書目融于生活,作文語言生動傳神;8歲的女兒陳師安則不但能在課堂上旁若無人地唱古詩詞,還能像成年人一樣點評書的優劣,令人欣喜不已。他們的父親陳玉華卻說:“我沒想過讓孩子怎么樣,只想讓他們熱愛讀書,什么年齡做什么事情。”大概就是因為這份隨性和對讀書的熱愛,才能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初露尖角吧!
結伴而讀,
像爸爸一樣“泡”在書里
/家有5000多冊藏書,每天閱讀3小時。你營造的閱讀氛圍有多好,孩子愛書就會有多深。/
今年三十多歲的陳玉華是枚資深文藝青年,結婚生子后,工作和家務絲毫沒有浸染他一顆浪漫的心。兒女剛出生的那幾年,他就在自己的大書架上辟出一隅作為兒童書籍的存放點。
只是,孩子們一開始并不喜歡閱讀。以至于當爸爸撂下一本書給孩子,并說“這本書很好,拿去看”時,孩子沒翻幾頁就擱下書玩游戲去了。陳玉華倒不著急,而是將豆瓣網評分9分以上的一百多本繪本都買回來,每天陪他們閱讀。什么《蘇斯博士經典繪本》《神奇的校車》《可愛的鼠小弟》等等,他都盡收囊中,再一一讀給孩子聽。
當然,僅僅陪讀還不行,孩子是有樣學樣的,如果爸爸不讀書,是很難勸說小孩愛閱讀的。幸運的是,陳玉華很喜歡讀書,回到家就鉆進書房不出來。他家的書房不算很大,但藏書有5000多冊。在書房待久了,兩個小家伙就會不停地問:“爸爸,你在里面干嗎?怎么還不出來?”陳玉華總會回答:“讀書呀,這本書太有意思了。”久而久之,他們便有樣學樣也找自己喜歡的圖畫書讀。雖然很多字還認不得,但他們很喜歡像爸爸一樣“泡”在書里,還會指著繪本上的圖畫和簡短的文字咿呀有聲。
有段時間,兩個孩子總纏著爸爸給他們讀書、講故事。身后跟著兩個小尾巴,陳玉華干脆在家里舉辦了“家庭課堂”。每到晚上,他就會帶孩子到臥室或者書房,聲情并茂地給他們讀書。兩個小家伙也很配合,爸爸一聲令下,他們便能迅速找好自己的位置,乖乖聽講。
有一次,陳玉華無意之間翻開一本《唐詩三百首》,立刻便被第一首唐朝七歲女子的《送兄》迷住了,于是便當著孩子們的面大聲朗讀起來:“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飛。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飛。”小家伙們的眼睛立刻亮了,立刻纏著爸爸教他們。見此,陳玉華“人來瘋”般地跳上床頭,在深情朗讀的同時,時而伸手挽云并做落葉紛飛狀,時而兩眼放空露出蹙目憂思的模樣。他演完后,孩子們也爭著表演,大人小孩笑作一團。陳玉華暗喜,孩子們正在愛上讀書。
愛極而唱,
有爸爸在就會學而不厭
/手抄270多首古詩詞,每天早上給孩子背1首。你給孩子的是樂趣,孩子學到的是知識。/
因為自己喜歡古詩詞,陳玉華常有意無意背給孩子聽,但真正開始教他們讀古詩詞,是在兒子5歲左右時。那時候,陳玉華遇到喜歡的且覺得便于小孩子理解的古詩詞,就會在早上送他們去幼兒園的路上大聲朗誦出來。
更有趣的是,陳玉華還發揮了他的“強項”——唱古詩。他能將一首詩歌唱出幾個曲調,然后讓孩子選出一個最好的。每每此時,兩個小孩就會像評委一樣認真挑選,有時還要爭論一番。一旦確定,他們就會讓爸爸無期限地“復制”出來,供他們學習。漸漸地,女兒也學會了唱古詩,并且樂此不疲。以至于上幼兒園課念古詩時,老師需要時常提醒:“陳師安,請注意感情!”陳師安卻滿不在乎,看著臺下一雙雙滿含羨慕的眼睛,她百靈鳥一樣的歌喉唱得更歡了。
孩子漸漸大些后,陳玉華想讓他們真正接觸《唐詩三百首》,但又覺得里面有些諸如邊塞詩等不適合小朋友看。思來想去,他決定自己“編”一本。他從自己書架上找來十幾本唐詩選集,通過收集、整理、遴選,選出了一些認為適合孩子讀的古詩詞,內容涉及動物、田園童趣、學習勸導、詠史評論等種類,他由淺入深編排開來,一一抄在小冊子上,一個月竟積累了270多首。這些淺顯易懂的詩詞,迅速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有段時間,陳玉華覺得孩子們比較貪玩,他就翻出幾篇關于勸學的詩詞背給孩子聽。背到顏真卿的《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時,兩個孩子的興趣完全被吸引過來。對于貪玩的事,陳玉華什么也沒說,兩個孩子卻不約而同乖巧了很多。
孩子越來越大,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強,還能引經據典,甚至可以把家長辯得啞口無言。有一次,陳玉華不經意地問兒子成績跟別人比怎么樣,陳師瀚反問他:“我為什么要跟同學比成績呢?我只要比之前的我有進步就好了!”小小年紀說出這么有哲理的話,讓陳玉華驚訝無比。所以,當別人告訴陳玉華“孩子愛辯論,是因為到了叛逆期”時,他總是不置一詞,因為他很清楚,孩子的這種理性思辨能力是來自于他超大的閱讀量。
互為書友,
跟爸爸產生共鳴才有意義
/關注孩子閱讀7年,每月買2次圖書。你用了多少心思,就能收獲多少驚喜。/
聽陳玉華講兒女小事,古詩詞時常穿插其中,以至于給人一種錯覺——他只教孩子古詩詞。其實非也。陳玉華讀書頗雜,古詩詞只是他的心頭好,他給孩子涉獵的圖書種類很多,每月買2次圖書,從古詩詞到繪本故事,從名人傳記到兒童小說,不一而足。
孩子愛讀書,也會讀書,但是如何讓這種閱讀習慣順承下去,陳玉華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他要跟孩子成為書友,讓孩子擁有閱讀的成就感。一天,兒子看完動物小說《草地牧羊犬》,眼睛紅紅地跑到爸爸身邊說:“爸爸,這本小說太感人了!”說完,還根據自己的理解,復述了小說中感人的片段。陳玉華并沒有讀過那本小說,但看兒子那么認真地描述,他立刻決定去讀。幾天后,等他讀完那本小說,向兒子動情地描述出自己的閱讀感受時,兒子如找到知音一樣發現了閱讀的意義,無比肯定地說:“我好幸福啊,爸爸也覺得這里寫得特別好!”
其實,不僅是“陪讀”、尋找和孩子閱讀的共鳴,陳玉華還會教孩子“橫向閱讀”。比如,在教孩子認識項羽時,陳玉華會將那些關于詠項羽的比較知名的詩詞都找出來,并把每首詩詞的寫作背景分析給孩子聽,孩子就會豁然開朗:“哦,原來不同的人眼里的項羽是不一樣的!”這樣既提升了他們的理性思辨能力,又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與記憶,可謂一舉兩得。
前段時間,陳玉華覺得兒子該讀讀歷史了,于是將自己28年前讀的一套60多萬字的少兒版《秦漢故事》搜羅出來,沒想到兒子竟然也讀得津津有味。剛讀完“楚漢爭霸”那會兒,他還會跟爸爸分享心得:“我不喜歡劉邦這個人。他雖然成了皇帝,但做人不行……”陳玉華心中竊喜,果然父子連心呀!
某天早上,陳師安拿著漫畫《百物語》撲向爸爸說:“爸爸,這本漫畫太有創意了,跟其他漫畫不同。”陳玉華故意問她為什么,女兒想了想,揚起小臉認真回答:“因為其他人寫的都差不多,沒意思。這本不一樣,很幽默。”陳玉華又問:“這里面可都是鬼故事哦,你不害怕嗎?”陳師安笑著回答:“不怕啊,這里面的鬼都好可愛哦!”
這樣的時刻多了,陳玉華心中涌起巨大的滿足感。你看,讓孩子持續愛上閱讀,并不是難事嘛!
(題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