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210000)
城市廣場通常被人們稱為“城市的客廳”,因為它作為城市中的公共空間,既是城市公共藝術形態的表達,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角色,是城市居民休閑娛樂不可或缺的場所。因此,城市廣場的設計既要保證歷史文化的傳承,又要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加快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的打造,最終達到優化城市布局、完善綠地系統、促進城市發展的目標。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不斷開發新城的基礎上,老城改造工程也是城市建設中的重頭戲。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漢中門廣場作為典型的歷史與現代氣息并存的城市廣場,其現存風貌有待改進。
漢中門廣場位于南京城西,是城西干道中段的交通集散點,也是從江北直達市區的重要通道。廣場內的石城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南京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城門,為保護名城,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投資修葺城垣,并對城門遺址進行清理,于是建成了現有的漢中門廣場,占地約為2.2萬平方米,廣場建設以南京“古城墻”文化為主題,烘托歷史文化氛圍,是整個城市形象風貌的一個縮影。漢中門廣場周邊有居住片區、體育中心、學校等,人流量流動較大。
漢中門廣場通過城樓(圖1)及甕城的城墻來劃分空間,總體分為兩大區域:南部以下沉廣場為主,城墻圍合,形成較為封閉的活動空間,可供人們漫步消遣(圖2);北部面向馬路,網格式布置,以開敞廣場為主,通達性強,提供文娛活動區域(圖3)。此規格式布局整體上使得廣場與古城基調和諧統一,但空間劃分不夠豐富,功能性略顯單調。
圖1 城樓
圖2 廣場南部
圖3 廣場北部
廣場上老年人居多,停留時間較長,主要分布在座位區周邊。此外,南部下沉廣場少有人進入,多為穿越性人流,使用率不高。北部區域列植了成片大樹,居民在其中進行晨練、散步等活動。而廣場整體主要以靜態活動為主,這可能與景點布置稀缺、設施安排不足有關。
圖4 現狀植被
廣場上植被大多采用小灌木和草坪的形式造景,注重圖案選擇與整體修剪,梯形綠籬、扁平型海桐球等都與方方正正的古城呼應協調。但場地內高大喬木稀缺(圖4),雖然此綠化布置方式可起到視線通透,加強空間開敞感的作用,但南京的夏季驕陽似火,因此該廣場夏季達不到遮陽納涼的效果,人流量也會減少的多。
廣場內設置的石燈籠(圖5)、古井保留(圖6)、石板凳等小品的圖案選擇大多為避邪式,這是六朝時期的石刻精品,也隱喻了南京在六朝時的風貌。其次,廣場內公共設施考慮周全,公廁、電話亭、照明燈光、座椅、垃圾桶、無障礙通道一應俱全,可以滿足市民游憩與交往的需要,但其中附屬建筑如餐飲店和公廁外立面設計與廣場整體莊重肅穆的風格有失協調(圖7)。
圖5 石燈籠
圖6 古井
圖7 公廁
城市文化廣場與其周圍的建筑、街景、周邊環境,共同構成一個城市文化活動的中心。漢中門廣場的改造設計,保留原有歷史遺跡及其附帶景點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進一步烘托文化氛圍,豐富文化內涵的措施。此外,漢中門廣場作為城市廣場,要滿足不同人群的各類訴求,市民日常生活的一般狀況及其所依賴的空間是設計師們應該關注的焦點。因此,要從以人為本角度出發,創造人性化空間,提高廣場整體使用率及使用者的滿意度,最終使漢中門廣場成為高層次、多功能、優景觀、揚歷史的城市公共空間,它不僅是一塊物質功能駐留場地,也是一處精神感受思考場所(圖8)。
圖8 總平面圖
首先,本改造方案考慮到周邊環境影響,仍保留廣場整體為北動南靜的基調。為了提高漢中門廣場整體功能性,本方案將廣場劃分為入口景觀區、古跡保護區、生態綠化區、中心廣場區、安靜休憩區和兒童游樂區六塊區域。其中擴大了廣場北部的活動區域面積,新增了兒童游戲區域,針對性更強;原有的下沉廣場改造為中心廣場區,增設景觀噴泉與樹陣景點,既符合原有設計將其作為演出場地的定位,也改善了此區域平時利用率較低的不足。
現有廣場有一條快速通道和若干主要道路,共兩級??紤]到人流集散與景點停留、流線的靈活性與導向性,希望通過交通流線和空間組織的有機結合,使整個廣場在肅穆莊重的氛圍中增添少許趣味感。本改造方案將流線組織分為三級,即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游步道。其中調整了一些次要道路的位置與朝向,新增的游步道采用曲線形式,既豐富了廣場總體的構圖方式,又滿足居民林蔭漫步休閑的訴求(圖9、圖10)。
圖9 現狀流線分析
圖10 改造后流線分析
(1)鋪裝設計
現有廣場的鋪裝圖案采用方格形式,暗指了中國古代方格網布局模式,本改造方案對此鋪裝設計予以保留。此外,新增的游步道則采用透水磚的方式在每隔一定距離用綠地種植吸收雨水,地下設置雨水收集槽(圖11)。這不僅能夠回收利用水資源,還能一定程度上減輕雨季廣場排水系統的壓力,對漢中門廣場增添新穎性、現代性和生態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圖11 游步道剖面示意
(2)設施設計
①現有座椅數量不足,無法滿足廣場人流量大時的需求。因此,在此改造中需新增坐凳數量。②新增廊架(圖12)、花架、涼亭與花池,與綠植相結合,既能豐富活動區域,也能起到遮陽休閑娛樂的作用。③新增兒童活動設施,使漢中門廣場不僅是老年人鍛煉休閑之地,也是可吸引青少年逗留玩樂的空間。因為周邊居住區較多,漢中門廣場不僅是城市文化廣場,也是社區活動場所。
圖12 廊架效果圖
(3)綠化設計
綠化景觀不僅可以軟化建筑、鋪裝等邊角的生硬感,還能夠營造良好生態的空間環境。結合前面對廣場植被分析的不足,本改造方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①保留原有廣場對植被造型的修剪形式,新增樹陣廣場,增加其莊嚴之感。②對廣場中的古樹保留并采取在其周圍栽種矮小綠籬、掛指示牌等保護措施。③新增一些高大喬木來遮陰納涼。④草坪改成可進入式,因為僅有觀賞性已不能滿足使用者在上面坐和躺的需求。⑤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觀賞價值與生態價值兼顧的綠化景觀。上層喬木可選用槐樹、櫸樹、銀杏、三角楓、廣玉蘭、雪松等;小喬木及灌木可選用紫薇、桂花、木槿、石榴、紅楓、石楠、紅花繼木等;草本可選用高羊茅、麥冬、二月蘭等。
漢中門廣場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基底濃厚,因此可深入挖掘廣場的地域文化特征元素,對廣場空間的營造及景觀節點的豐富等進行合理規劃研究,使其體現出原有的場地精神。對設計師而言,公共空間不單是設置幾張桌椅、擺放些許小品,更應該從社會不同年齡段實際需求出發,營造一個可讓人體驗與使用、充滿活力與人情味的人性化空間。城市開放空間的人性化,不僅要滿足人的感官需求,還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使其進行思想上的升華。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考慮全面,才使漢中門廣場真正成為一個以歷史為底蘊,集休閑、生態、景觀為一體的城市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