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210037)
朱良文先生曾說過:“民居者民之居所,是活動著的人們居住生活的空間。傳統民居從來就是活的?!泵窬硬粌H僅是一個空殼建筑,而是百姓生活的橋梁與依靠,隨著時代的改變,人的改變,它也會不斷地“生長”。而在當下,快速推進的城鎮化與古民居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古民居的保護仍是“重物輕人”。古民居與原住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它們不可分割,只保護建筑,民居難以鮮活。如何讓傳統民居在城鎮化進程中得到保護而真正“活下去”,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現存大樓明清時期的傳統民居建筑但普遍存在后續搭建破壞原有院落格局,損害實際居住體驗的問題。在兩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組成跨學科聯合團隊,嘗試以醉樂園5號這組院落建筑為研究對象,探索傳統民居保護與活化的現實性解決模式。(圖1—圖5)
圖1 區位分析圖
圖2 院落原始平面圖
圖3 院落現狀一層平面圖
圖4 院落現狀屋頂平面圖
為了深入了解古城內民居的真實情況與居民生活的需求,我們深入古城居民的生活當中,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醉樂園巷5號民居進行調查。通過對居民的訪談、對其生活的觀察和對院內建筑的全面測繪,我們梳理出以下問題。
醉樂園5號被分成四個院落,我們通過記錄“醉樂園5號的一天”來了解住戶們不同的性格與生活習慣。從清晨七點開始到夜晚十點結束,我們的組員每人記錄一個院落。記錄內容包括住戶的活動時間、活動軌跡與類型、哪些場所是活躍點、這種場所具有哪些特質、人們在院落中最喜歡做的事情、最開心的時刻、生活不便利之處、怎樣利用院落去滿足生活需求、住戶之間怎樣進行互動,不同住戶擁有怎樣不同的性格特點等。調查不僅從院落空間的角度出發,更從當下人們怎樣與院落空間相處的角度出發,為我們后續的設計基點打下基礎。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該組院落中存在以下五大問題:
1.建筑破敗問題。視線所及的建筑屋頂上都長滿了雜草,梁柱及支撐結構腐朽嚴重,下雨天屋頂漏水現象極為普遍,二層建筑的頂層無法住人,影響到居民正常的生活。
2.空間雜亂院落格局被破壞。由于歷史的原因原本屬于一戶人家的大院被分給多戶人家居住,每戶人家分得的房間數有限。住戶人數的增多帶來了使用空間不足的問題,于是大家自行加建了許多簡易房屋用作廚房、儲物間等用,同時眾多雜物侵占了過道空間。同時加建物功能較為單一,空間無法得到高度利用,更顯擁擠和雜亂。
3.院內道路不平地坪受損嚴重。院落始建于1920年,到今天已有近百年歷史,風雨的侵蝕、長期踐踏的磨損,沒有統一的修補造成了院內道路的坑洼不平。由于院內居民老人所占比例較大,使得這一問題顯得更為突出,成為安全的隱患。
4.院內照明設備較少不足。照明設備不足給夜間在院內的活動帶來了限制,首先是上廁所不方面。院內的公共廁所和多數住戶均有一定距離,缺少燈光加強了道路不平帶來的安全隱患。同時燈光不足也限制了住戶之間的互相交流。
5.維修資金問題。在太谷縣城,每年只有幾十萬的政府撥款用來維修古民居,而這些資金就算僅用于縣級文保建筑維修也是遠遠不夠的,更別提這些沒有保護等級的民居建筑。所以僅靠政府的力量去維修與保護古民居是不現實的。
針對現狀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通過自組織理論的方式較為適合該院落的改造和維護。(圖5)
圖5 平面分析圖
自組織理論最初產生于自然科學領域,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滲透到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中。自二十世紀中葉自組織理論和方法建立后,國內外眾多學者就將自組織理論運用于解釋城市發展、演變的過程,認為城市同樣是一個自組織的復雜系統,對傳統的城市規劃提出了挑戰1。
自組織理論在城市規劃領域的運用打破了原有的將城市規劃單純的作為他組織行為的規劃方式。城市中自組織的主要表現是自下而上的,往往發于基層,源于生活的真實狀態和實際需要,空間因而充滿活力。自組織視角下的城市規劃并非摒棄政府他組織,而是要求他組織轉換控制者的角色為引導者,不干預自組織在城市功能布局、空間形態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趨勢,順應自組織所表現出的發展規律,引導自組織的良性發展2。
在自組織的視角下,一個衰敗的城市系統要進行更新必須有外力打破自身的禁錮,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首先要有他組織力量的介入,他組織力量要對城市內的內類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尤其要注意關注居民的意見,在詳細論證的前提下找到可以成長為序參量(主導系統發展的要素)的要素。之后他組織力量要以引導者的方式同居民溝通,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讓居民深入了解并接受更新的理念和知識,激發居民主動參與的熱情,并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組織以及組織運轉的機制。最后在自組織建立并良性運轉的情況下,他組織逐步削弱自己的影響,將主導權讓位與居民的自組織力量。
目前的太谷老城在發展的過程中正面臨著衰敗的窘境,如何在激發老城活力的同時保存老城的特色,避免其淹沒于城市化的浪潮,自組織理論給予我們很多啟發。
首先,我們以微更新的角度入手。微更新“它是西方摒棄大規模城市改造而采取的以漸進式更新來實現城市再發展的策略;它強調城市建設應注重人的需求、符合人性化尺度; 主張用中小規模、包容多種功能的逐步式改造,來取代大規模、單一功能的快速改造;認為有機拼貼的城市才最具活力;主張用可識別的城市空間修復傳統城市形態,尊重保護現有社區環境和社會結構。這里所反映出的彈性、復合、拼貼、共生等設計思想,以及善待歷史與人文環境的基本態度”3,更多的以弱實物設計觸發人們重新認識自身與古城的相處模式,激活居民與古城有溫度的聯系,依次從點、線、面三個層面開展設計。
通過實地調查,我們認為院落空間被大量雜物擠占是最大的問題與矛盾點。究其原因主要是構筑物功能的單一性與不可變性,例如,放雜物的地方只能被用來放雜物,種植花草的地方只能用來種植花草。
為此我們列舉出每個院落中主要的功能,希望通過功能的組合來實現構筑物功能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塑造公共空間中的“模糊性空間”與“可逆性空間”,“模糊性空間”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空間界定的不確定性,二是空間的功能多義性。“模糊性空間”使得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叉,使空間具有流動性、包容性和含蓄性,傳達出濃郁的生活氛圍和人情味?!翱赡嫘钥臻g”指的是空間搭建和設施的可拆裝,視需要可實現原貌恢復。這在某種程度上利于消除不可逆的空間更迭給城市文化根基造成的影響,提供了修復和延續的可能。
自組織在這一層面,主要是引導住戶對自己的家與院落進行自發的改造,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絕不是大刀闊斧的改造角色,而是提供一種人人均可參與改造的方法,起到“授之以漁”的作用。首先,需要有改造的理由,合理且具吸引力的目的以吸引人們進行改造,這個理由上文已說明,此處不再贅述。其次,需要有便宜且易得的材料,這種材料需要在古城隨處可見,最好能夠參與到古城的廢物利用之中。最后,需要我們來提出一種改造方式,這種方式需要操作簡單,具有低技術的特點,這樣才能推廣,讓大家都參與進來,包括老人與孩子,一起來改造自己的生活環境。針對上述內容,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古城中每戶人家都有廢棄的板狀材料,這些材料十分易得,且有些住戶埋怨這些材料沒有辦法處理,因為處理要繳納一定的垃圾處理費用。其材質可分為純木材質和人造板材質,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通過這些材料的再利用正好可以解決古城中廢物利用問題。
我們希望采用如下所示的方式對板狀材料進行利用。(圖6-8)
圖6 廢物利用
圖7 一號院現狀
圖8 設計后效果圖
將板材挖出凹槽,兩兩嵌合拼接,穩定性即時調整,此方法一是對板材的大小包容度較高,非規整的的材質一樣可以投入使用,二是制作方式簡單,大家均可動手參與,三是可以隨機組合,可營造自己想要的空間組合模式,在存放物品的同時可以對空間進行劃分?;谝陨先c,該方法可對點層面的居民自組織設計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通過針對院落中每位住戶不同的性格特點進行的“點設計”來激活院落中的動線,目的其一是為了使院落變得更為安全,即使在夜里出行,老年人也不會被絆倒與阻擋;其二是為了院落的交往活動變得更為密切,交流空間變得更為通暢,通過對調查得知的其本身存在的活躍點的微更新設計,將點連成線,激活鄰里交往。
“點”層面,“線”層面的有機更新設計是為“面”層面打下基礎,在“面”層面,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古城中的多方聯系與體制的更新,怎樣能讓古城中的每個人都成為古城的主人;怎樣讓每個人都對古城有一份責任感與歸屬感;怎樣讓居民的自組織貫穿古城的治理,真正形成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有機結合。而當居民們開始齊心去完成那些有關保護古城的工作時,居民們的關系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例如,原本由政府主導的定期檢查老房子是否需要維修的工作如果分出一部分給當地的學生,而這些學生中有一部分就是古城中的住戶,那么住在這些老房子中的住戶的心情就會有所變化,接下來他們便更加會有了解這項工作的欲望吧?!霸趪遗c國民、政府與居民之間因不同的介入者,兩者的意識也是不一樣的,這點毋庸置疑”4
以下是我們歸納出的在“面層面”一些改進策略:
(1)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古城中社區更新的資金來源渠道不應僅依靠政府補助與開發商的商業投資,應加入NGO、NPO等小額信貸組織,拓寬社區資金平臺類型,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具有靈活度更高,穩定性更強,受眾面更廣的特點,使社區微更新可以持續不斷地發酵。
(2)以點帶面的開發模式
“傳統舊區更新常劃出一個特定開發區,將區內老舊建筑全部拆除,在空白基地上重新布置住宅,注入商業和服務設施,此流程操作簡單、快捷,但大刀闊斧的改造破壞了社區原有的建筑肌理,易造成文化與風格割裂,居民歸屬感不強”。在太谷老城中社區“微更新”改造選取院落公共空間作為改造切入點,以人為本,從在地居民的角度入手進行微更新設計,首先達到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的目的,其次激活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是承載居民活動的重要功能節點,只有激活公共空間才能提升社區的內生活力。
(3)社區自組織制度的更新與實踐
“我國早期開發建設的城市住區自治程度普遍較低,政府往往通過行政命令和強制手段直接控制社區治理,政府部門在傳統的城市更新改造中占據主導地位,開發商、規劃設計單位均作為政府部門的輔助部分,往往忽略公眾參與這一重要環節。后期落成的項目雖滿足快速、高效的建設要求,但不滿足居住其中市民的生活標準和公共利益的需求。”。本文中的社區自組織制度指的是通過由社區公共管理組織主導,民眾,設計師,商鋪代表,政府代表等多方力量參與而定期開展的社區討論會,對古城內部空間、制度的更新與改造做出相應的決策,形成具有持續活力的計劃。將公共參與的理念不斷滲透到設計、建設、后期維護等環節,充分尊重和考慮公眾的訴求。此制度不僅從民眾的眼光與角度出發,注重古城有機更新的民主性,提升居民的參與度,更是是集聚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模式。“以社區活動為依托,搭建溝通交流平臺,打造熟人社區,挖掘社區的‘能人力量’、鏈接相關資源,聚集本土資源,推動形成自下而上、自發生長的新型社區自治機制,引導和培育居民對社區公共管理與維護的參與意識和自主意識,政府部門僅參與大規模整改的實施與管控,從而實現社區自主更新化”。5
從一開始單純地對于古城中建筑衰敗的惋惜到認識到建筑并非空殼,生活在里面的居民才是使建筑煥發生命力的源泉,從保護古民居到保護古民居與原住民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在這樣的思路中不斷調查與探索,從中獲得了全新的認知。
在此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對在地居民在古城保護中所能發揮的作用進行深入挖掘,在理論聯系實踐的基礎上,分別提出針對城鎮化進程中古民居保護與提升在地居民生活品質這一矛盾的實物設計與非實物設計的解決途徑。在實物設計層面,通過舊物利用等微更新的方式,促進公眾參與,激活鄰里公共空間,促進住戶交流,并且對于古城保護產生責任感。在非實物設計層面,對點、線、面層層遞進的“自組織”方式進行解讀,論述自下而上,多方參與的相關設計策略的生成與轉化。在古城保護中,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重視,將外來的刺激內化為古城內在的發展需求,推動地區文化,物質,經濟,社會發展。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推廣意義。
注釋:
1.謝加紅. 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深圳筍崗倉庫區城市形態研究 [D].廣東工業大學,2012.
2.李琪,朱蘇寧. 淺議城市規劃中的自組織與他組織 [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10):71-72.
3.蔡永潔,史清俊.以日常需求為導向的城市微更新——一次畢業設計中的上海老城區探索[J].時代建筑,2016(4):19.
4.山崎亮 全民參與社區設計的時代 [M]. 海洋出版社,2017.ISBN 978-7-5027-9824-6.
5.李鈮,李瑞琪. 基于“微更新”理念下的舊城社區改造研究——以長沙市天心區工農橋社區為例[J]. 城市住宅,201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