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霄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十九大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我國的鄉村旅游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成為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有助于促進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力量。但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同時,筆者認為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運營模式單一、缺乏產業化整合、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地方特色等方面。
基于上述發展背景中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更好地發展鄉村旅游,需與鄉土文化相結合,理清兩者關系,尋求一套完善的發展模式。
(一)究其本質而言,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以鄉村獨特的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為背景,利用城鄉差異來設計產品的一種旅游形式。鄉村文化是人類與鄉村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所有事物和現象的總和,它對游客的旅游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并可滿足人們的鄉村旅游需求,是產生鄉村旅游的動因。[3]
(二)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密不可分,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最重要的資源,是鄉村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我國鄉村旅游植根于五千年的農耕文化傳統,表現出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極大依托性。
(一)旅游層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亂
許多的開發商并不懂得真正的鄉村旅游的概念,在某一鄉村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活動內容究竟是以環境旅游為主,還是以文化旅游為主,取決于該地區的本質特征,但絕不是以牟取最大的利益為主。山東省葫蘆套村,文化底蘊濃厚,山清水秀,當地政府沒有盲目開發,而是立足于自然資源現狀和開發建設條件,將旅游區空間布局確定為“人文與生態,協同發展”,打造了雙引擎驅動的鄉村旅游快車。
(二)資源的過度開發,忽視鄉土文化,鄉村旅游產品缺乏文化內涵
大多數鄉村的規劃設計中,會利用天然的河流發展漂流項目,卻不會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發掘當地的文化習俗進行包裝展現,因為,自然資源的開發能更有利可圖。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開發,是影響鄉村旅游長遠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麗江古鎮,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然而近幾年卻問題頻出:商家宰客,環境臟亂差,喧嘩吵鬧,導致游客劇減,究其原因在于過度的商業開發,不在文化宣傳上下功夫,只在利益上做文章,旅游開發停于表面,缺乏文化內涵。
(三)資金與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從事鄉村旅游業的人才缺乏
由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馬上開工;由于人才的缺乏,其中沒有人做生態的規劃,合理的布置,藝術的建設,沒有人懂怎樣做最小的改動,得到最好的效果。以安康市平利縣龍頭村為例,一眼望去,“白壁、青瓦、馬頭墻、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群與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旅游資源豐富,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完善,可再好的的旅游環境,沒有人才來發展就沒有意義,2012年至今,該村落游客稀少,特色民居等也成了擺設,經濟發展滯后,青壯年外出務工,外來人才為零。
(四)開發鄉村旅游沒有詢問當地鄉民的意愿
鄉村旅游的開發,并沒就開發的主題,相關項目去詢問、調查當地村民的意見。只是鎮上領導與開發商之間的協議與合同,其中關于當地村民的利益問題并沒有涉及。以陜西省袁家村為例,其之所以能為鄉村旅游的標桿,和它的運營模式分不開,村書記動員全村村民共同參與旅游建設,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讓大家都受益,建立全民股份制共同致富,避免了和很多村落開發后與村民需求格格不入的問題,留住了地氣,也贏得了市場。
明月村位于大五面山淺丘地帶,地處蒲江縣,屬淺丘地區。該村幅員面積6.78km2,森林覆蓋率46.2%,2218人,種植了7000畝的生態雷竹、2000畝的茶葉,還有一些散落的傳統作物包括水稻、油菜等。

(“圖3.1.” 明月村局部鳥瞰圖)
明月村自古就采用邛窯的工藝燒陶瓷,至今仍保留著4口老窯。其中,有300多年歷史的明月老窯一直到2008年才停產。
2013年蒲江打造明月國際陶藝村,希望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支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全新打造的明月國際陶藝村以吸引陶藝家、知名傳統手工藝專家、文化創意項目工作者(新村民)入駐為抓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明月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生。

(“3.2” 明月村局部透視圖)
(一)規劃上:政府搭臺,企業助力,村民唱戲:構建鄉村旅游合作社
明月村發展思路和傳統的鄉村旅游模式不同,政府根據實際規劃項目,組建運作平臺,給予政策支持。村民積極參與建設,提供自身各種本土資源,具備很強的主人翁意識,自然就有建設的主動性。在利用鄉土文化進行文創上,得益于良好的文化底蘊及政策扶持,吸引了眾多的知名文化創客、知識分子入駐明月村成為新村民,現如今已有100多名新村民,就好比一百多個引擎,不斷挖掘文化內涵發展文化創意,形成了文創產業體系。
(二)發展理念上:謹慎引進資本,注重多方協調,穩步發展
筆者研究發現明月村的發展中,幾乎看不到大型資本,全是一些小而精的投資,投資者往往是一些文化工作者,與新村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兩者之間具備相同的價值觀:尊重文化創造,尊重舊村民意愿,協調經濟與文化發展,并不完全以經濟為中心。四方的合作為明月村的鄉村旅游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整個架構、工作流程都十分的清晰合理。由此各方積極參與的:新舊村民主導,政府站臺的“鄉村旅游合作社”產生。
(三)發展設計上:引進新村民,“新舊”融合,協力傳承村落文化 ,共建文創產業鏈
明月村的快速發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新村民。大部分新村民都屬于高素質的文創工作者,有著名的設計師趙曉鈞,著名陶藝家李清,著名主持人、作家寧遠等,他們的到來不僅給明月村帶來了巨大的關注量,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以及發展資金,還有豐富的鄉村文化保護性開發的理念。原本默默無名的貧困村----明月村,得益于他們對古窯(明月窯:我國著名民間瓷窯之一)文化的保護,對“草木染”技藝的傳承,利用文化底蘊,挖掘鄉土文化,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鄉創產業帶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明月村搖身一變“網紅村”。
更重要的是,新村民的引入,讓原住民有機會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這里提到的教育并不是單指學校教育,而是指新村民的閱歷、視野、專長與原住民分享。這種潛移默化的陪伴作用,是新村民帶給原住民最寶貴的資源。這一點對于正在成長的這一代明月村民尤為重要,他們將兼具新村民的視野和原住民對故鄉的熱愛,因為唯有他們才是明月村未來的主人,也唯有他們才能夠讓明月村的鄉土得以延續 [4]。
(四)發展理念上: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保留村落原生味道
明月村在旅游發展中不僅重視鄉土文化的挖掘,同樣沒有忽略生態保護工作。傳統的鄉村旅游要么只注重大力挖掘文化從而驅動經濟,要么犧牲生態環境換取利益。明月村則不然,在其發展前期就明確的指出:鄉土文化要和經濟協調,生態保護也要和經濟協調,文化產業發展更要和生態保護相兼容。
大規模推行“垃圾分類,提高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改種適宜的經濟作物:雷竹,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如今明月村雷竹種植近萬畝,是當地一大獨特的旅游風景線。生態搞好了,相應基礎設置也配置完善,利用“鄉創、文創+生態農業”的發展思路,大獲成功!
(一)發展鄉村旅游,需重視鄉土文化的建設
1.要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光靠鄉村的自然風光是不夠的,需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打造自身獨特的文創產業系統,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鄉村的向往。也就需要基于本土的民風民俗、鄉土文化上去挖掘,去適當的創新,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明月村的“國際陶藝文化節”以及每年三月的“雷竹春筍藝術節”,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觀游玩,節日上既有文化底蘊,又有誘人的鄉村美食,各種充滿鄉土味的趣味活動:挖春筍比賽,民歌大賽等,很好的將村落的傳統文化送向了市場。
2.與鄉土文化匹配的的基礎文化設施需完善,鄉村文化集會廣場,鄉村文化博物館,鄉村傳統技藝表演室等設施的修建更能為鄉土文化提供載體,發揮其在鄉村旅游中的更大價值。
3.在維護政府、資本、文化三者關系時,更多的考慮鄉土文化重要性,協調各方,立足于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只有留住“鄉味”,才會有市場。
(二)重視人才隊伍的引進與培養,提高村民素質
鄉村旅游行業發展水平并不高,很大程度上與鄉村旅游人才的缺乏有關。縱觀明月村的發展歷程,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依賴于引進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沒有他們,單靠本地的村民和政府是難以發展好鄉村旅游產業。在筆者看來,大量的文創工作者選擇明月村,當然也是看中了其鄉土文化。所以在吸引人才參與鄉村旅游建設時,除了政府理應提供恰當的政策支持外,應該環視自身鄉村的文化資源,盡量發揮鄉土文化的吸引力,吸引專業的人才投身鄉村旅游建設。
注重專業性人才引進的同時,應建立好后續相關人才的培養機制,在當地建立教學基地,提高村民的綜合素質,為未來的快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地人才。
(三)協調文創產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兩條腿走路”
在進行鄉土文化再創造的同時,要注重生態的建設,兩者不能也不可以分開,“一條腿”走路走不快也走不遠,鄉村旅游不僅包涵鄉創產業還應該有生態農業,要讓鄉土景觀和鄉土文化共同發展,才能保證鄉村旅游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在鄉村旅游規劃中要打造一條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利用好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以犧牲生態來換取經濟發展的思路是錯誤的,保證了生態才能留住鄉村味道,鄉村原始自然生態也是鄉土文化的一部分!
隨著我國的鄉村旅游高速發展,在鄉村旅游中必須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以農村文化為吸引物,才能發展好農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時,通過旅游可以吸收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這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一部分。
本文以成都蒲江明月村為實際案例,闡述了在鄉村旅游塑造中融合鄉土文化的設計思路,希望為我國的鄉村旅游建設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