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慶,彭淑靜,蒙柳羽,伊紅瑩,徐 楠
(遼寧工業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半導體光催化氧化法處理染料有機廢水,具有處理效率高、工藝設備簡單、操作條件易控制、無二次污染等突出優點,為有機廢水的工業化處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在有機染料廢水治理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1-2]。NiO作為一種p型半導體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適合選作光催化的催化劑[3]。NiO一般都是通過Ni(OH)2加熱分解得到的。基于熱分解產物NiO粉體對前驅體Ni(OH)2的形貌和粒度具有"繼承性"這一特點,有必要對Ni(OH)2粉體制備中的形貌與粒度進行有效地控制。本文采用水熱合成法制備Ni(OH)2粉體,通過電子掃描顯微鏡(SEM)、激光粒度儀和X-射線衍射儀(XRD)對Ni(OH)2粉體進行對粉體的形貌、粒度和結構進行了研究。
采用六水合氯化鎳、尿素、氨水和蒸餾水為主要原料。采用水熱合成法制備Ni(OH)2粉體。將質量分數為9%的氨水逐滴加入到0.8 mol/L的氯化鎳和2 mol/L尿素的混合溶液中,強烈攪拌,形成淡藍色透明溶液。將溶液注入到聚四氟乙烯反應釜中,并將高壓反應釜密封放置在一定溫度的恒溫箱里反應12 h,自然冷卻至室溫后,洗滌,抽濾,將抽濾后的產物在120 ℃下干燥3 h,得到所需的氫氧化鎳粉體。
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激光粒度儀、和X-射線衍射儀表征Ni(OH)2粉體的形貌、粒度和結構。
圖1是不同反應溫度下的Ni(OH)2粉體的SEM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反應溫度為100 ℃時,氫氧化鎳粉體的花狀結構較為松散,片狀結構也不明顯;當反應溫度上升到120 ℃時,氫氧化鎳的花狀結構明顯,花片之間松散,互相獨立,無團聚現象;當反應溫度為140 ℃時,粉體呈花狀微球結構,出現零星的碎片,微球大小不均;而當反應溫度為160 ℃時,大量花狀微球結構消失,彼此相互團聚。其原因可能是溫度過低時,Ni2+離子的結晶和生長速率較慢,而當溫度升高后,體系中Ni2+離子與OH-離子與晶面表面接觸機率增加,加快了晶體表面附近離子的運動速度,小晶粒逐漸溶解,大晶粒不斷生長,晶體各個方向的同步生長,有利于微球狀顆粒的形成[4]。而當反應溫度過高時,反應速度增加的同時,成核速率也增加,形成更多的小顆粒,導致氫氧化鎳的晶粒尺寸大小不均,容易發生團聚生長現象。
圖2是Ni(OH)2粉體的粒度分析圖。由圖中可知,當反應溫度為100 ℃時,粒徑范圍為(0~212 μm),峰值粒徑約為18 μm,平均粒徑為22.21 μm,粒度跨度較大。當反應溫度為120 ℃時,Ni(OH)2粉末的粒度分布已有了明顯的改善,制備的Ni(OH)2粉體粒度分布呈現正態分布,粒徑范圍為(0~207 μm),Ni(OH)2粉體粒度分布較為集中,峰值粒徑約為45 μm,平均粒徑為40.58 μm。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粒徑分布再次較差。這可能是由于反應溫度過高促進了二次形核的發生,形成更多的小顆粒,粉體顆粒尺寸大小不均造成的[4]。

圖1 不同反應溫度下Ni(OH)2粉體的SEM圖

圖2 Ni(OH)2粉體的粒度分布圖譜
圖3是Ni(OH)2粉體的物相分析圖。由圖可知,2θ對應于19°、33°、38°、52°、59°、62°、71°、73°處出現了衍射峰,上述衍射峰分別與Ni(OH)2標準卡(JCPDS卡:No.14-0117)的(001)、(100)、(101)、(102)、(110)、(111)、(200)、(201)晶面指數相對應。可見,制備的Ni(OH)2粉體是β晶型Ni(OH)2,當溫度上升到160 ℃時,粉體的衍射圖譜中2θ對應于16°處出現明顯的雜相峰,雜相峰與Ni3N(JCPDS卡:No.89-5144)相一致,可能是Ni(OH)2高溫下發生了相變或分解,因此反應溫度過高會對Ni(OH)2相的純度產生不利影響[5]。

圖3 Ni(OH)2粉體的物相分析圖譜
(1)SEM和粒度檢測結果表明,當反應溫度為120 ℃時,制備出來的Ni(OH)2粉體形貌為花片狀結構,粒度曲線呈較好的正態分布,顆粒大小均勻,峰值粒徑為45 μm左右。
(2) X射線衍射和紅外分析結果表明,當反應溫度為120 ℃時,所制備的Ni(OH)2粉體為β型Ni(OH)2,純度高,結晶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