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旭
《挪威的森林》序言里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座兩層樓,一樓有客廳、餐廳,二樓有臥室、書房,大多數人在這兩層樓間活動。實際上,人生還應有一個地下室,沒有燈,一團漆黑,那里是人的靈魂所在地。身處暗室,閉門獨修,正是為了面對真實的自我。”
從此,我知道了人生應該有一個“地下室”。在這個“地下室”里,可以自我療傷、自我咀嚼、自我思考。一個沒有“地下室”的人,哪怕地上的房子再華麗、再漂亮,也是一種“貧窮”和“困頓”。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為了靜心沉思,聽從內心的召喚,便去森林中過上了一種隱士生活,自己種豆和黍為食,擺脫了一切剝奪他時間的瑣事俗務,全心全意記錄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為人類留下了豐厚的思想文化遺產。
面對人們的不解和嘲諷,梭羅從不動搖自己的選擇和目標。他說,自己到瓦爾登湖隱居,是因為生命太寶貴了,他要過一種有深度的生活,吸吮生活的精髓,綻放自己的心靈。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受名之累,利之苦,熱衷于被官方、民間、電視廣告商人等拉去“做秀”,日復一日,漸漸地迷失了自己。陷入這種忙亂的俗事重圍,他不知如何解脫,最后以自殺了卻一生。
臨終前,他對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現在整天生活在高高的樓房上,一刻也不得安靜了,我想擁有一間小小的“地下室”也成為一種奢侈和不可能。這是多么大的一種人生悲劇啊!
還有一位著名的古籍整理暨文史研究專家,他編撰的《蘇軾年譜》《蘇轍年譜》《三蘇年譜》,被學術界稱為“迄今為止三蘇研究的最高成果”,他就是無冕學者孔凡禮。
其實孔凡禮并非沒有“加冕”的機會,而他卻一再選擇了放棄。他或因編務、公務與古籍整理難以兼顧,或因離京太遠耗不起而一一婉拒,一次次與編審或教授頭銜擦肩而過,然而,在豐厚的學術成果面前,他的“失去”卻顯得那么微小。
遠離世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的靈魂反而會變得富足而豐盈,人生也會獲得最大限度的快樂。
話題拓展:聽從內心;不斷思考;迷失
素材分析:
當一個人遠離喧囂活在自己人生的“地下室”時,心靈就會變得清澈、寧靜,這是一種有深度的生活,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