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乾坤,李 柏,秦 偉,陳尚書,單志杰,王友勝
(1.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2.四川省水土保持局,四川 成都 610065)
水土保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與作用,是生態建設的關鍵性措施之一[1]。為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科技支撐、典型帶動和示范輻射作用,水利部于2004年印發了《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通知》(辦水保〔2004〕50號),在全國啟動實施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創建工作。截至2018年10月,全國已授牌并正常運行的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達到132個。伴隨著示范園區的不斷發展和建設,很多業內人士也開展了積極探討,并總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設模式和規劃理論,形成了圖文并茂的成果[1-17]。在規劃成果的表達中,圖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信息傳播更為直接有效和迅速[18-20]。因此,圖件的合理制作與表達,對示范園區的高水平規劃和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目前示范園區規劃制圖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夠完善、不夠健全的地方,主要體現在:①圖件類型和內容不盡一致。如部分園區編制了園區地理位置圖、園區地形地貌圖、園區水土流失現狀圖等基礎圖件,但部分園區在申報時并未開展此類基礎圖件的編制工作;再如,部分園區對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規格和效益等進行了深度調研,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深度規劃,而部分園區則僅在功能分區圖中對相關措施進行了簡單介紹,導致不同園區之間圖件的內容深度存在著較大的差距。②部分園區圖件未能體現出科技園區中較為突出和重要的水土保持元素,導致相關圖件主體不鮮明,視覺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示范園區的示范作用。③不同園區編制的圖件之中往往存在較多格式上的不一致,如圖例不一致、圖中線條粗細長短不一致、比例尺和指北針等要素表達方式差別較大、不同功能分區設色存在較大差異等。
造成上述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尚無統一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制圖規范。《水土保持規劃編制規范》(SL 335—2014)指出了區域或流域尺度水土保持規劃應包含的圖件體系,《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準水土保持圖》(SL 73.6—2015)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圖件制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二者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的規劃和制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無法直接應用于示范園區的規劃和制圖。因此,有必要在充分梳理各園區申報文本、圖件并借鑒相關行業制圖標準和規范的基礎上,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規劃圖件的制圖需求進行深入分析,以實現圖件編制的相對統一和標準化,為進一步做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規劃工作服務。
水利部辦公廳印發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評定辦法》(辦水保〔2016〕223號),明確了示范園區評定計分細則。具體評定項目和評定內容見表1。文件未明確規定所需圖件,但對于表1中的部分評定項目及評定內容,圖形化表達往往能給人更好的視覺效果,從而起到更好的傳達信息的目的。按照文件中的評定內容,根據評分細則,篩選出了涉及圖件表達的評定內容,以及需要圖形化表達的相關要素(表2)。從表2可以看出,評分細則中涉及圖形化表達的要素相對較多,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規劃的制圖工作,對于科技示范園區的規劃、申報和創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表1 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評定項目與評定內容
注:按照主體功能的不同,示范園區可分為綜合防治型、科學研究型、科普教育型、生態產業型和特色展示型等五大類型,評定時僅針對單個類型進行評定。
對表2中涉及制圖的要素進行深入梳理和整合后,從制圖規劃性的角度考慮,我們認為科技示范園區規劃編制工作應包括如下8類圖件:①園區水土保持三級區劃圖;②園區地理位置圖;③園區地形地貌圖;④園區水土流失現狀圖;⑤園區功能分區圖;⑥園區平面導視圖;⑦各功能分區水土保持要素布局圖;⑧水土保持要素典型設計效果/示意圖。

表2 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評定細則及需圖形化表達的要素
上述8類圖件的具體內容和制作要求如下:
(1)園區水土保持三級區劃圖主要用于表達園區所屬的三級分區[21],一般可通過疊加科技園區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矢量邊界、省內水土保持二級區劃和三級區劃邊界及科技園區矢量文件,綜合運用不同線形、色彩和文字標注完成制圖。圖件中可以對我國水土保持區劃情況及園區所屬三級分區通過圖、表或文字等方式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以起到水土保持宣傳的效果。
(2)園區地理位置圖應顯示園區與周邊主要城鎮、行政界線和典型地物(如大型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關系,建議地理位置圖同時包含園區與周邊主要城鎮的主要交通路線和站場(如機場、鐵路及車站、高速公路、國道和省道)等園區交通網絡信息,也可單獨制作園區外部交通網絡圖件。
(3)園區地形地貌圖應根據園區地形數據編制,在圖件中一般通過數字高程模型(DEM)或等高線的形式進行表達,制圖時應標注園區主要水系、湖泊等元素,根據需要可適當標注居民點、交通干線、主要景點等輔助信息。可根據需要制作三維地形、坡度或坡向等圖件。地形數據一般由建管部門提供,也可向測繪部門申請共享或購置,使用全站儀或無人機等進行勘測獲取,建議比例尺應不低于1∶10 000。
(4)園區水土流失現狀圖可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 190—2007)直接確定園區土壤侵蝕強度后制作,或根據《區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技術規定(試行)》計算園區土壤侵蝕模數后再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 190—2007)確定土壤侵蝕強度后制作。計算土壤侵蝕模數需要地形數據、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和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等,其中氣象數據可通過園區內或鄰近氣象站獲取,一般獲取日降雨量等基本氣象指標;土壤數據可通過查閱所在區域地方土壤志資料、全國1∶100萬土壤類型圖或者在園區內采樣實測的方式獲取,一般獲取主要土壤類型及基本理化指標等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可通過解譯遙感影像或無人機影像、實地勘察勾繪等方法確定,土地利用類型可參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一級分類進行確定。不同區域的土壤侵蝕強度也可根據《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技術標準》(SL 446—2009)、《巖溶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SL 461—2009)、《南方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SL 657—2014)和《北方土石山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SL 665—2014)等確定,但需在圖件中明確所采用的相關技術標準。建議同時制作園區治理前后或規劃前后土壤侵蝕強度圖件進行對比,以更好地起到宣傳作用。
(5)園區功能分區是園區規劃的核心,也是園區規劃的難點。一般應在對園區現狀條件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確定主體園區功能定位,綜合考慮既有設施充分利用、不同分區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劃分,通常可包含治理示范區、科普宣傳區、科研監測區等基本功能分區,也可根據實際創立互動體驗、觀賞游憩等其他功能分區(圖1、圖2)。功能分區圖一般應簡潔清晰,能方便讀者從宏觀上快速高效地把握園區的整體布局。
(6)園區導視圖主要起到引導客流和功能性指引的作用,因此在設計時應突出典型地物和水土保持要素,合理設計導視符號和色彩搭配,易于觀眾識別。
(7)各功能分區水土保持要素布局圖是園區規劃的重點,一般要求在覆蓋園區內水土保持要素(如梯田、淤地壩、谷坊等工程措施,林草等植物措施,徑流小區、氣象站等試驗監測設施,水土保持標識標牌等宣傳設施)的同時,突出各功能區的主體定位和特色之處,以起到良好的宣傳和科普效果。如榿木河園區現狀南側存在較多棄渣,主要來源于濕地公園建設時的河道疏浚和地基開挖等。為踐行水土保持理念,在規劃設在此基礎上,建議根據各園區的實際情況,適當考慮增加遙感影像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和水系圖等圖件,并根據各功能分區的實際情況,對某一項或多項水土保持要素的空間分布、規格、標識標牌等圖件進行精細化設計,以更好地突出各功能區的主體定位。同時建議制圖時應盡量統一圖名、圖例、圖示等表達方式, 如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指北針等的圖例及符號表達均可參照《區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技術規定(試行)》的要求完成。

圖1 四川省崇州市榿木河科技示范園區現狀

圖2 四川省崇州市榿木河科技示范園區規劃分區
計時考慮對棄渣進行綜合利用,建立工程棄渣治理示范,突出棄渣治理這一水土保持要素,按照榿木葉形整理堆渣,修建攔擋、排水設施并進行透水鋪裝等,葉脈可作為游覽道路和不同類型植被的邊界,恢復渣面植被,設立水土保持棄渣治理的科普宣傳標牌等,打造特色景觀(圖3)。這樣既完成了棄渣治理、宣傳了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的理念,又和周邊景色進行了較好的融合,收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8)水土保持要素典型設計效果/示意圖主要針對各分區最重要的水土保持元素進行詳細表達,以向受眾傳達水土保持宣傳效果。圖件制作時應盡量突出各元素的特色之處。如九寨溝科普教育區主要依托現有基礎設施,開展科普互動、水保宣傳等工作,因此以現狀設施為基礎制作了九寨溝科普教育區底圖(圖4),并在此圖上進行水土保持要素的表達。考慮到九寨溝水土保持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的特點,在游客較為集中的區域,設計“水土保持植物展示區”這一功能分區,并對該要素進行詳細的圖形表達(圖5),以更好地指導示范園區的創建工作。

圖3 四川省崇州市榿木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規劃“工程棄渣治理示范區”效果

圖4 四川省九寨溝規劃“科普教育區”效果

圖5 四川省九寨溝規劃“水土保持措施植物展示區”效果
我們在梳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規劃制圖工作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基礎上,基于《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評定辦法》的相關要求,對園區規劃制圖需求進行了分析,并結合部分規劃制圖實際工作,對規范化制圖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期望有助于全國各地實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制圖工作的規范化與標準化,有利于更好地推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的規劃和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