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彤
(河源市江東新區農林水務局古竹林業站,廣東 河源 517000)
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Lour.)Poir]也稱為羊屎樹。山杜英在生長過程中樹高與胸徑能夠長到15 m與50 cm。該樹種在生長過程中不但具有良好的生長速度,還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山杜英能夠作為綠化植物種植于庭院,也能作為木材應用于生產,同時是栲膠的重要來源。鑒于山杜英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需對其形態特征及栽培技術進行探究,進而實現我國林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山杜英的生長地帶多見于亞熱帶,生長速度較快,且在生長過程中一般出現在濕熱的低山溪谷地帶。山杜英的樹枝為紅褐色,葉子較薄,有皮革質感,形狀一般為長圓形或者為倒卵形,長度在4~13 cm,寬度為1.5~4.5 cm,葉子的邊緣有鈍齒,葉子兩邊有葉脈,可以達到8條,葉柄長度一般為5~12 cm。總狀花序腋生或生在已脫落葉的枝上,長度2~6 cm,共有3~10朵白色花朵,有2~5 cm的花梗,萼片的長度在3 mm左右。觀察山杜英的花瓣,長度為4.5 mm左右,雄蕊數量大概在18個。山杜英具有長度在1.0~1.6 cm的橢圓狀長圓形核果,直徑一般在6~8 mm。海拔在400~900 m的熱帶常綠季雨林和熱帶山地雨林中較為常見,尤其是在一些土層較厚、較濕潤的山谷密林環境中具有良好的生長狀態。山杜英的生長平均溫度為20℃,最冷的時間段也要控制在14~17℃,最熱的時間段也要控制在20~26℃。在生生長過程中,相對濕度一般為83%,降水量一般在2 100 mm。山杜英生長的土壤為磚紅壤,需要較厚的土壤,且需具有豐富的腐殖質。由于山杜英在生長過程中喜歡陰郁的環境,因此一般生活于密林。山杜英的樹冠較小且十分濃密,種子的繁殖能力較強,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南部和廣西西部也有部分分布。對山杜英的形態特征進行研究,有助于人們分析其栽培技術,更有助于我國綠色發展道路的不斷推進。
在自然生長過程中,山杜英花的果實能夠持續較長時間。一般花期4~6個月,且果實期也能維持8~10個月。當果實的顏色變為紫黑色時已經成熟,可以進行采集。果實采集回來后,要在清水中浸泡2~3 d進行去皮,清洗,并將其放在通風處晾干。晾干果實的過程中,要將鋪設厚度控制在2 cm以內,且要經常翻動。當種子去皮后,1 000粒的種子質量為260~280 g,4 400粒左右的種子約為1 kg。山杜英的種子一般不宜存儲過長時間,如果時間過長會降低種子發芽率。新鮮種子的發芽率較高,一般在74.5%~81.5%。播種時可以采取兩種方法,分別為隨采隨種和存儲到第二年春季進行播種。
育苗要選擇水源充足、土層疏松、方便灌溉的造林地,同時也要保證林地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在育苗過程中,為確保林木的健康生長,降低發生病害的概率,要進行施肥作用。基肥一般可以潑灑腐熟廄肥和餅肥,分別為15 t/hm2和1 500 kg/hm2。為對土壤進行合理消毒,需要使用225 kg/hm2的粉狀硫酸亞鐵。對土地進行精細化翻整,將床高與寬度分別控制在23 cm與1.2 m。采取條播方式進行播種,并將條距與溝深分別控制在17 cm與1.5 m。播種前要明確播種量,一般為120 kg/hm2,實際播種時要在種子萌芽率基礎上進行確定。種子播撒后,要在上面覆蓋一層薄土。覆蓋時看不到種子時便可停止覆土,覆蓋的土壤最好以焦泥灰為主。利用蓋草等遮擋床面,待大部分種子發芽并出土后,可以揭去覆草。但是,山杜英的幼苗害怕強烈的陽光,因此要在中午陽光較為強烈的時候進行必要的遮蔭處理。育苗工作較為復雜,因此一定要嚴格控制各個環節與內容,才能保證苗木健康生長。
2.3.1 施肥。施肥是保證山杜英健康生長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在苗木開展初期進行施肥,施肥的時間間隔控制在2周左右,并且以濃度在4%的稀薄人糞尿為主。在苗木生長到5月中旬后,要利用0.2%尿素溶液進行澆地。
2.3.2 除草。除草是提升山杜英生長速度的有效手段,只有做好除草工作,才能減少雜草與山杜英爭搶生長營養物質。因此,除草時可以利用50%乙草胺與12.5%蓋草,分別控制在1 200 mL/hm2、600 mL/hm2。在噴灑時可以交換進行,并將間隔時間控制在45 d左右[1]。
2.3.3 水分管理。雖然山杜英在生長過程中喜歡濕熱的環境,但水分過多也不利于山杜英的健康生長。因此,要在雨季時做好排水工作,在旱季時及時進行灌溉[2]。
2.3.4 病蟲害防治。山杜英在生長過程中主要遇到的害蟲有蠐螬、蚜蟲以及地老虎等。做好病蟲害防治,有助于山杜英的健康生長。在銅綠金龜子盛行時期,利用振落或者敵敵畏乳劑進行處理;在防治蠐螬等害蟲的過程中,可選擇濃度為0.145%左右的甲胺磷乳油,在床面上利用竹簽插孔進行灌澆;大蟋蟀對山杜英的為害時間一般為3—4月與6—7月,因此可以在這兩個時間段對其進行捕殺;蚜蟲對山杜英的為害不小,對嫩葉的啃食會嚴重影響其健康生長,因此可以利用敵百蟲、樂果等進行防治[3]。
2.3.5 間苗。間苗的時間一般控制在6月之后,要分期分批進行間苗工作,并且將定苗時間控制在7月下旬。密度控制一般為27株/m2。立秋前的2個星期停止噴施氮肥,并且在每年的9—11月噴施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和0.2%硼砂溶液,間隔期控制在10 d,兩種溶液交替使用[4]。當一年生的苗高超過80 cm后,便可以出圃造林。當苗高在30 cm以下時,需要再培育一年。春天是分床移植的最佳時間,移植前要修剪不必要的主根,保證側根健康生長。
造林要對立地環境進行合理控制,一般為土層較厚的山坡的中下部或者溝谷區域。一定要避開貧瘠的土壤,才能提升苗木的生長速度。煉山要選在冬季進行,完成煉山作業后,要按照2 m×2 m的株行距進行挖穴作業。將一年生的苗木的枝葉進行修剪,并且在起苗后對過長的主、側根進行修剪,能有效將成活率控制在84%以上。為提升成活率,可以利用營養杯苗的方法進行造林,能將成活率控制在95%以上。表1為山杜英大苗起苗的相關要求。

表1 山杜英大苗起苗的相關要求
種植前要進行首次砍草、穴狀松土,時間以雨季的末期為主。在完成首次砍草、穴狀松土后,可將間隔期控制在每年一次。在合理的撫育工作下,能夠盡早促進林苗提前郁閉。撫育過程中,一定要及時砍除林內的雜灌等,才能促進林木生長。
對山杜英的形態特征及栽培技術進行探究,有助于促進山杜英培育過程的健康生長,實現我國林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與掌握山杜英的形態特征,并有效控制其栽培技術中的采種、育苗、苗期田間管理等內容,從而為山杜英的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當幼林達到一定郁閉度后進行撫育作業,可以適當在原有的撫育作業次數上增加一次,且雨季初期便可進行撫育工作。如果為了更好地促進苗木生長,也可以結合施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