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虹 張 艷 常睿春
(成都理工大學數學地質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59)
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方式、規模和速度受到人類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以及政策制度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隨之增強或削弱,因而資源環境承載力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1]。PSR模型即“壓力—狀態—響應”模型,聯合國OECD與UNEP按照“原因—效應—反應”的思路提出[2],綜合考慮資源環境、人類活動、社會經濟等相互作用的關系,更能突出人地關系,更能準確地評價系統中各要素指標之間的關系,被廣泛應用于多領域[3~4]綜合評價分析,但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方面應用較少。2015年才提出Cov-AHP是AHP的改進,避免了因專家主觀判斷對評價結果的影響,能夠使計算結果更精確[5]。
本文主要研究成都、綿陽、南充等四川省18個省轄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數據主要來源于《四川統計年鑒(2016)》,采用極差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便統一各評價指標的單位與量綱[5]。參照前人關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1],建立了基于PSR模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Cov-AHP法計算指標權重,結果見表1。
本文采用加權函數合成資源環境承載力系統的綜合指數[6]:

式中,F為綜合指數;Wi為第i個準則層的權重;是指標標準化值;Wij為第i個準則層第j項指標的權重;n為第i個準則層所包含的指標數。
基于平均分布函數,承載力指數值越大,則承載力水平越好。將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數值劃分為5個等級,見表2。

表1 四川省18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表

表2 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值分級標準
所研究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結果見圖1。從綜合指數來看,研究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差異程度較明顯。

圖1 四川省18個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結果
①綜合指數最低的是成都,僅0.28。作為省會城市,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強,資源環境壓力較大,壓力指數較高,但響應指數最低。因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強度較大,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能耗、電耗較高,尤其是霧霾等城市污染嚴重,資源環境壓力問題尤為突出,屬于中低承載區。
②達州市、廣安市、眉山市、宜賓市、樂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和內江市共8個市的綜合指數均大于0.6,為中高承載區。這些城市人口規模不大,平均壓力指數0.23略大于平均響應指數。除攀枝花市狀態指數較小僅0.19之外,其他均大于0.3。部分城市工業污染較重,但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也較大,總體情況理想。
③綿陽市、資陽市、南充市、瀘州市、巴中市、廣元市、德陽市、自貢市和遂寧市共9個市綜合指數為0.5~0.6,且平均綜合指數為0.57,則處于中間狀態。各城市狀態指數均較高,工業總量較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總量相對較小,平均壓力指數為0.17,響應指數幾乎與之持平。可見,近年來相關機構加強環保建設后,資源環境狀況得以緩慢改善,因此資源環境壓力較小,為中等承載區。
④總體系統壓力和狀態指數較大。壓力指數分布在0.12~0.36,除了南充市、巴中市、資陽市和成都市這4個城市承受的系統壓力較大之外,大部分城市需承受的壓力較小;狀態指數的平均值為0.29,瀘州市、攀枝花市和成都市的狀態指數明顯低于其他城市,建議這3個城市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基礎上,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還有待提高;從響應指數分布來看,各城市在環境承載力響應指數方面各有不同,資陽市和內江市在這方面做得相對較好,但各城市尤其是響應較差的綿陽市、成都市、德陽市在做好環境承載力壓力和狀態工作以外,還要大力加強其響應方面的工作力度,尤其是環境保護投資方面。
本文將PSR模型應用于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采用近年較新也較熱的Cov-AHP法確定權重,對18個省轄市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結果表明:18個城市中成都市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最低,屬于中低承載區;以綿陽市、資陽市和南充市為代表的9個市屬于中等承載區;內江市、達州市等其他8個市為中高承載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受系統壓力和系統狀態影響較大,各城市應視具體情況分別加大系統壓力和系統狀態方面的治理力度,并著力加強系統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