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編者的話:7月1日至3日在大連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表的開幕致辭為中國經濟釋放了諸多積極信號。在中美貿易戰前景尚不明朗的當下,外部市場、跨國企業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如何?在論壇期間,《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外國企業高管。在交談過程中,記者感受到,無論在中國本土市場,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動正變得愈發緊密。
塔塔咨詢服務公司亞太區總裁拉馬錢德蘭
現在是印度和中國走到一起的機會
“我不相信中國經濟的冬天會來,事實上,我相信春天就在這里。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中國的發展,中國有巨大的機遇,世界上每個國家都需要中國。”塔塔咨詢服務公司(TCS)亞太區總裁吉里什·拉馬錢德蘭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
塔塔咨詢服務公司2002年首次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是第一個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印度IT公司。如今,該公司在中國已設立了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4個全球服務交付中心,可向中國的制造、電信、金融服務和保險、交通運輸、零售企業等多個領域提供IT服務。與中美貿易戰背景下一些外媒持續炒作的所謂“外資撤離論”不同,拉馬錢德蘭在采訪中流露出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重視:“就TCS而言,過去3年,我們在中國新招募的員工數量比之前的10年還要多。”他說,“因此,我們非常關注中國,將繼續在中國深耕。”
拉馬錢德蘭闡釋道,中國所取得的一些技術進步如此驚人,以至于人們可以從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中學到很多東西。他給記者舉了兩個例子:“共享經濟的概念就是中國正在向世界傳授的。此外,中國還提供了微信這樣一個大平臺概念,消費者幾乎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做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這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項發明。”
不久前,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外界有人對此存在一些疑慮,認為此舉可能會給外國企業造成潛在的威脅感,影響中國吸引外資。“恰恰相反,我認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監管和治理。這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內,中國將會形成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對于大公司來說,這應該是值得期待的機會,而不是關上自己的大門。”拉馬錢德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正計劃實施新的治理和企業監管,而這樣的監管在全球都是普遍存在的。
談及當下中美之間,以及美國與印度之間的經貿摩擦,拉馬錢德蘭認為,任何一場貿易戰都會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沒有一家企業對此感到放心。“對我們來說,更有意義的是找出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合作點,從而獲得更大的機遇。”拉馬錢德蘭表示,印度和中國的優勢不同,印度的優勢主要在于軟件和軟件服務,而中國的優勢則在于硬件和新技術領域。因此,中國和印度都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我們不應擔心,而應該去尋找商機。我真切地感到,現在是印度和中國走到一起的機會。”
塔塔咨詢服務公司未來與中國存在哪些進一步合作空間?拉馬錢德蘭表示,中國開放了包括汽車和保險業在內的很多行業。“從商業角度看,我們關注是否能夠與中國的國有企業進行更多合作,”他解釋道,中國大多數國有企業已擁有大量IT和技術人員,但考慮到新技術趨勢,目前可能還不夠,“希望像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夠幫助中國改造國有企業。”▲
印尼電商平臺Bukalapak聯合創始人拉西德
中國經驗是我們發展的重要靈感
作為印度尼西亞本土市場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成立于2010年的Bukalapak如今已發展成印尼的獨角獸企業。在對Bukalapak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穆罕默德·法伊林·拉西德的采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了這家“印尼版阿里巴巴”身上的“中國影子”。
“我認為印尼的電商市場就像中國5年前的快速增長階段。”拉西德說,在印尼,2018年電商市場的規模約150億美元,雖然與中國沒有可比性,但增速驚人:每年百分之一百的增長率。拉西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經驗顯然是印尼發展電商的重要靈感。在印尼,沒有多少人有信用卡,因此移動支付得以迅速增長。“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國的電商市場發生了什么。”拉西德舉例道,阿里巴巴有一個業務部門與線下傳統商店合作,開發出一個系統來幫助它們發展業務。“在過去的一兩年里,我們也創造了同樣的東西,通過我們的技術,向這些傳統的‘爸媽店賦能。”
在拉西德看來,還未進入中國市場,就能感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的影響力。“之前,我們總是在談論美國,這意味著我們要在某些領域遵循美國所說的。但現在,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有替代選項總是好的,我們可以選擇哪一種模式更適合自己。”▲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尹正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愿與中企分享資源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施耐德電氣將繼續加大在華研發投入,計劃3年內,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增長50%。“這是對整個中國市場的信心,也是對中國整體營商環境的肯定。”尹正說,“研發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投入,愿意投入研發,就代表對市場整體營商環境、人才結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肯定,這是一項對整個市場未來充滿信心的重要指標。”
施耐德電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出海企業在能源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談及這一合作,尹正表示,一方面,施耐德電氣將和中國出海企業聯合設計、共同創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最終客戶打造定制化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施耐德電氣在全
球100多個國家都有業務,在當地已形成成熟的產業生態圈,與很多當地供應商聯系密切。“因此,我們可以把這些生態圈和價值鏈介紹給中國企業,在實現本地化方面給中國企業提供幫助。”尹正舉例稱,在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摩洛哥、馬拉維、巴基斯坦等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都有施耐德電氣的參與。由于當地技術工人的能力不一定達到要求,施耐德電氣可與中國企業共同提供培訓。
尹正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施耐德電氣來說,中國經濟存在四大發展機會:第一,互聯網及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帶來的數字經濟發展;第二,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污染而進行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升級改造;第三,中國工業由大轉強的整體工業升級;第四,“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的發展潛力。“我們提供的是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正好跟這四個發展方向非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