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的就業狀況得到持續改善。特別是近兩年來,不少發達國家紛紛步入了“充分就業”的狀態,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就業繁榮”。但這種“就業繁榮”的背后,也潛藏著諸多的問題甚至危機,廣大勞動者想要端穩飯碗并不容易。
金融危機后,隨著各國經濟刺激計劃的推出,發達國家逐漸走上了緩慢復蘇的道路,就業狀況也大大改善。這其中,美國無疑是經濟復蘇的“領頭羊”。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失業率在2018年4月跌破4%,是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一直被高失業率困擾的歐盟的就業形勢也有所緩解,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報告,2019年4月,歐盟28國的平均失業率為6.4%,這是2000年1月以來歐盟失業率最低值。此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失業率維持在5%左右。
應該說,發達國家低失業率的實現,既得益于寬松經濟政策帶來的經濟持續增長,也得益于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的實施。但也應該看到,在實現“就業繁榮”的同時,發達國家也面臨著內部矛盾重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問題。這不僅大大削弱了“就業繁榮”的成色,也導致就業的前景不樂觀。
一方面,發達國家內部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突出,拉動就業能力下降。以美國為例,特朗普上臺后實行了大規模的減稅政策,但如今減稅效應明顯減弱,反而導致國內財政赤字不斷攀升。據統計,截止到2018財年,美國的債務達到了21.52萬億美元,創下美國自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
此外,“就業繁榮”是在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實現的,使“就業繁榮”陷入了“虛假繁榮”的尷尬之中。比如美國的勞動參與率并沒有隨著失業率下降和工資上升而上升,數據顯示,2019年4月美國的勞動參與率僅為60.6%,明顯低于2000年的峰值64.4%。勞動參與率的下降意味著長期找不到工作的“絕望的勞動者”數量增多,自愿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持續增加。
另一方面,貿易摩擦對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了顯著的負面沖擊,而英國脫歐前景的不明朗則加劇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世界銀行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慢至2.6%。經濟增長是拉動就業擴大的主要動力,經濟放緩勢必導致就業形勢趨于緊張。
盡管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都將擴大就業規模、實現充分就業作為政策的首要目標之一,但想要實現并保持“就業繁榮”狀態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發達國家的“就業繁榮”還能持續多久,不僅取決于各國國內的政策是否有效,也取決于國際經濟環境能否改善。▲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