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日,英國海軍陸戰隊在直布羅陀海峽扣押一艘伊朗油輪。小圖為英方公布的海軍陸戰隊員凌晨參與行動的照片。
●本報駐埃及、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青木 ●本報記者 李司坤 ●陳欣 柳玉鵬
英國4日扣押一艘伊朗油輪的突然行動,點燃了德黑蘭的怒火。這從伊朗媒體在報道此事時,使用“(油輪)被劫持”一詞就可見一斑。繼4日召見英國駐伊朗大使表示強烈抗議后,伊朗外交部5日發表聲明,要求英國立即釋放被扣油輪。伊朗高官更是發出扣押英國油輪進行報復的威脅。美國和伊朗之間交替升級的口水戰,已經讓海灣局勢高度緊張。英國扣押伊朗油輪,特別是被指是替美國辦事,令外界擔心伊朗由此將更加堅信,歐盟繼續遵守伊核協議的承諾只是在做表面文章。7日是伊朗宣布將打破伊核協議限制、提高鈾濃縮豐度的“最后期限”。發生在這一敏感節點的扣押油輪事件將如何影響局勢走向?不少人在憂心忡忡地等待答案。
英國扣船,是應美國要求?
當地時間4日凌晨2時,直布羅陀海岸外的寧靜被轟鳴打破。約30名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隊員協助直布羅陀警方,從一架海軍直升機和幾艘巡邏艇同時登上超級油輪“格雷絲1號”。這艘長約330米的油輪,裝載能力為200萬桶,事發時正向東穿越直布羅陀海峽。英國《金融時報》稱,這次夜間突擊,立刻引爆伊朗和英國之間的外交爭吵。
英國方面稱,本次行動是一次“對非法運輸的查封”,這艘伊朗油輪違反歐盟對于敘利亞的制裁。直布羅陀首席部長法比安·皮卡爾多4日在一份聲明中說,直布羅陀政府“有理由相信”這艘油輪正駛往敘利亞巴尼亞斯煉油廠,該煉油廠是歐盟對敘制裁政策中的一個實體。“我們歡迎這一堅決行動”,英國首相發言人表示,這發出一個明確信息,即違反制裁是不可接受的。
直布羅陀是英國的海外領地。英國廣播公司(BBC)稱,盡管英國一直暗示扣押伊朗油輪是由直布羅陀政府領導的行動,但情報似乎來自美國。西班牙外交大臣博雷利則直言,英國是應美國的要求這樣做的。他還說,扣押是在西班牙領海內發生的,該國正在調查這一事件。西班牙和英國在直布羅陀所有權上存在爭議。
直布羅陀當局5日否認博雷利的說法,堅稱“沒有在任何時候接受任何政府的政治要求”。聲明說,“這是直布羅陀政府根據該船違反法律的事實,完全獨立作出的決定,絕非出自外部政治因素考量”。
歐盟委員會目前尚未對扣押油輪
事件發表評論。英國路透社說,雖然歐洲從2011年開始禁止向敘利亞運輸石油,但從未在海上扣押油輪。歐洲不像美國那樣對伊朗實施廣泛制裁。“這是歐盟成員國第一次公開且如此咄咄逼人地這樣做”,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鑒于有北約成員國軍隊參與,歐盟被認為在以某種方式與美國協作。
被中東媒體形容為“耐人尋味”的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的表態。他稱扣押伊朗油輪是個“好消息”。博爾頓4日在推特上寫道:“美國及我們的盟友將繼續阻止伊朗和敘利亞政權從這種非法貿易中獲利。”伊朗《德黑蘭時報》評論說,英文首字母為B的人正在綁架特朗普政府,推動美國向伊朗發動戰爭,他們分別是博爾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小名比比)和沙特王儲本·薩勒曼。該報稱,這個“B團隊”正慫恿發起針對伊朗的“B計劃”。
伊朗高官威脅扣英國油輪
4日在扣押行動發生數小時后,伊朗即召見英國駐德黑蘭大使表示正式抗議,稱不能接受這艘油輪被“非法”扣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5日報道說,一名伊朗外交部高官譴責英國此舉是海盜行為。這名官員稱,英國無權在域外執行歐盟對其他國家的單邊主義制裁。
5日,伊朗外交部發表聲明,要求英國立即釋放“格雷絲1號”油輪。聲明說,根據現有可知信息,英國是按照美國的要求行事。BBC稱,美國對這艘油輪極感興趣,因為他們要阻止伊朗從出售石油中獲利。而英國不應執行美國的制裁,所以當這艘油輪進入歐盟海域時,英國政府以執行歐盟對敘利亞的制裁為扣押理由。
為什么英國會替美國沖在前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5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英法德此前表示要共同維護伊核協議,但現在情況出現了一些變化,一是美伊緊張局勢升級,二是伊朗宣布要加快濃縮鈾的提煉。那么,歐洲方面的態度就可能出現變化,不排除英國是率先動搖的那一個。此外,這次扣押事件發生地也耐人尋味。在脫歐的背景下,英國和西班牙的直布羅陀主權之爭曾一度激化。英國此次的動作也可能有提前應對脫歐談判中問題的考量。
伊朗國家利益委員會秘書穆赫辛·雷扎伊5日警告,如果英國不釋放油輪,伊朗將以牙還牙地對英國艦船采取行動。伊朗《德黑蘭時報》報道稱,雷扎伊在推特中強調,伊斯蘭革命在其40年歷史中,從未成為緊張局勢的源頭和制造者,但面對霸凌和傲慢,也從不猶豫作出回應。“如果英國不歸還伊朗油輪,伊朗相關部門將義不容辭地采取報復措施,抓扣英國油輪。”
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伊朗真的這樣做,英伊之間的緊張局勢將驟然升級,兩國可能出現外交危機。這個時候,就看美國怎么去利用這個事。如果美國想拉盟友徹底放棄之前的伊核協議,就會有進一步動作。這樣一來,海灣局勢可能出現急劇變化。德國《焦點》周刊稱,目前,伊朗到底有沒有違反歐盟禁令仍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該事件讓本就處于困境的伊核協議雪上加霜。此前,英國正與法德一起努力挽救這一協議,并公開表明并不反對伊朗出口原油。現在伊朗可能已經不再相信歐盟。
歐洲還能拯救伊核協議嗎?
香港《南華早報》稱,扣押油輪發生在伊歐關系的敏感時間點——7月7日是伊朗給出的“最后期限”,該國聲稱將在此之后提高鈾濃縮豐度,打破伊核協議中3.67%的限制,且將重新設計其位于阿拉克的反應堆,并恢復到可以生產钚的狀態。而歐盟正在考慮如何作出回應。據法新社5日報道,美國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就伊朗問題召開緊急會議。
“伊朗核協議命懸一線”,德國電視二臺5日稱,歐洲人有一個共同目標:與伊朗保持核協議。但現在,這筆交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糟糕。歐洲還能拯救這一協議嗎?現在看來希望越來越渺茫。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伊核協議真成了一紙空文,或者說各方都覺得它實際上已經破裂的話,伊核問題就等于回到協議簽署之前的狀態。各種力量不得不重新尋找平衡,而在這個過程中,沖突和對抗就很難避免。
在德國《新德意志報》看來,問題說到底還是伊朗和美國的問題。它們之間的沖突,令各方陷入幾乎無望的境地。現在需要更大力度的調解,以便讓各方重返談判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日報道稱,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彼得羅夫斯基認為,伊朗核協議的參與國在說服伊朗重新開始執行協議的同時,應盡可能幫助伊朗降低制裁帶來的損失,才可能阻止口水戰升級為一場現實戰爭。▲
環球時報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