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述多只資管計劃的管理人,邁科期貨于2017年1月掛牌新三板。2018年年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收3.56億元、凈利潤3275萬元,其中資管業務貢獻1775萬元,資管營收規模比2017年翻番。
同時,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邁科期貨一共發行了56只資管計劃,其中政信類產品基本上發行于2016年以后。但隨著中西部貧困地區政府負債壓力加大以及金融去杠桿,2018年底以來風險逐步暴露。
實際上,邁科期貨管理規模小、主動管理能力弱的問題也困擾著不少期貨公司。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季度,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規模為1899億元,較1年前的數據縮水超1/3;橫向比較,其亦遠小于16.12萬億元的券商資管總規模。但期貨公司數量(150家左右)卻多于券商(131家),因此計算得出,大部分期貨公司的資管業務規模實際上很小。
在行業面臨瓶頸之下,也有期貨公司寄希望于登陸資本市場來實現飛躍。考慮到A股純正的期貨公司幾乎為零,誰能啖得頭湯就有望搭上概念炒作的“火箭”。比如某老牌期貨公司此前幾次沖擊A股失敗,其于7月4日再次上會并成功過會,但其資管規模自2015-2017年縮水明顯,2017年資管業務營收僅2503萬元。總體來看,由于規模較小,大部分期貨公司的資管業務對業績的貢獻并不突出。
“期貨公司資管業務,我覺得最大問題還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專注于CTA策略(在期貨資管中普遍應用 )的私募基金云杉樹資產研發總監劉寅認為,有些大券商背景的期貨公司其實并不缺乏銷售渠道和資金支持,主要還是缺好投顧,而好的投顧又很難在期貨公司資管部門長期干下去,很多都被資產管理公司挖走了。
那么,期貨公司資管業務如何突圍呢?劉寅表示:“我覺得永安國富的模式比較值得參考。”現有的期貨公司資管體制在分成模式等方面缺乏靈活性,很難能夠留住人才,“期貨公司通過參股成立獨立的資管公司、跟原有資管部門的成熟團隊進行合作,可以回避上述問題”。永安國富成立于2015年,不到3年規模即做到百億以上,其二股東就是永安期貨。
除了激勵和人才缺陷,CTA策略還面臨另一個問題:市場容量有限。“我了解到CTA策略基金,除非能夠參與期現結合的業務,不然整體做到10億左右就會遇到規模瓶頸。”劉寅亦指出,很多管理規模達到20億左右的大型CTA策略私募,都涉及到內外盤套利、期現套利等業務。“期貨公司接觸的產業客戶比較多,我覺得期貨資管可以結合風險管理子公司進行一些期現套利業務,期貨公司在這方面優勢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