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飛樂音響作為A股市場的“老八股”之一,曾頭頂“中國第一股”的名號,還被國家領導人當作禮物贈送給外賓,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時過境遷,“第一股”盛名不再,不僅業績巨虧,還遭監管層立案調查,往日的無限榮光已隨風而逝。
7月3日晚間,飛樂音響公告稱,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早在6月11日,飛樂音響就發布公告稱,收到上海證監局《關于對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公告顯示,上海證監局發現飛樂音響存在2017年半年報及三季報財務信息虛假記載,未真實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更正后的2017年半年報及三季報業績變動幅度較2017年度的業績預告差異明顯,業績預告信息披露不準確的問題。上海證監局表示,如果飛樂音響對監督管理措施不服,可以在收到決定書之日起 60日內向證監會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也可以在收到決定書之日起6個月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然而,距離上海證監局發出警示函尚不足一個月,飛樂音響就已經被立案調查。
除了此次被立案調查,更早的2018年4月12日晚間,飛樂音響發布的2017年年度業績預減公告顯示,2017 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5000萬到5600萬元,預計同比減少2.95億元到3.01億元,同比減少80%以上。公司同時表示,經自查,發現2017年半年報和三季報存在收入確認方面的會計差錯,初步預計該等差錯將導致2017年1-9月份營業收入減少17.4億元,導致2017年1-6月份營業收入減少7.5億元。
當時就有律師表示,從公告來看,飛樂音響2017年半年報及三季報財務數據存在重大不實,雖然公司自己將此問題定性為會計差錯,但在信息披露方面,已涉嫌構成虛假記載類型的虛假陳述。結合此次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及上海證監局出具的警示函內容來看,飛樂音響2017年半年報及三季報中披露的虛假財務數據對投資者的誤導應是客觀存在的。
根據相關司法解釋,如果投資者于2018年4月12日收盤時持有飛樂音響,并在2018年4月13日之后賣出或仍持有并曾產生一定浮虧(無論是否解套),或者于2019年7月3日收盤時持有,并在2019年7月4日之后賣出或仍持有并曾產生一定浮虧(無論是否解套)均可發起索賠,您只需將姓名、聯系電話與交易記錄(建議為Excel文件)發送到weiquan@hongzhoukan.com的郵箱,參與由《證券市場紅周刊》“民間維權”欄目組織的索賠征集活動,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廣大投資者在獲得賠償前無須支付任何律師費用。
除了被監管層立案調查以外,飛樂音響的業績表現也實在堪憂。公司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實現營收33.02億元,同比下降39.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2.95億元,同比下降6064.9%。其中,15.76億元的商譽減值損失成為其巨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飛樂音響連續兩年內部控制報告被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2018年否定意見的原因為公司未能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等。5月17日,飛樂音響收到上交所下發的年報審核問詢函,其中涉及內部控制否定意見及公司經營、壞賬和存貨跌價損失等問題,5月27日,飛樂音響公告稱將延期回復,但截至7月5日記者發稿,飛樂音響仍未披露年報問詢函的回復。
2019年一季報顯示,飛樂音響的業績經營情況進一步惡化。凈資產方面,公司2019年一季報的數據已經成為負值,截至2019年3月31日,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8352.06萬元。相關規定顯示,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者被追溯重述后為負值,公司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營收方面,飛樂音響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81億元,同比下滑1.2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41億元。同時,飛樂音響的貨幣資金從2018年年報披露的8.18億元驟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2.55億元。此外,公司還涉及多起訴訟。6月13日,飛樂音響發布的累計涉及訴訟的公告顯示,截至目前,國內新增訴訟案件涉及總金額1502.42萬元。
多重重壓之下,飛樂音響股價也步步走低,已從年內高點7.5元附近跌至當前3.2元左右。據一季報顯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中央匯金、證金公司赫然在列,但這恐怕也難以成為公司的救命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