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薩滿文化源于古老的薩滿宗教活動,至今約有14000余年的歷史,是世界上諸多文化的源頭。對于薩滿的認識,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活躍于民間的諸如“巫術”一類的封建迷信活動,或是當下流行的網絡游戲。隨著民俗文化研究的深入,人們對于薩滿的認識逐漸上升到文化內涵與藝術審美的高度,并研究對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滿族? 薩滿造型藝術? 文化傳承? 審美繼承
中圖分類號:C95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b)-0247-02
提起“薩滿”,我們通常想到的是民間傳統的封建迷信活動,或是當下流行的網絡游戲。事實上,隨著對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國家對于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提升,人們對于“薩滿”的認識開始逐漸地趨于理性,能夠客觀地站在文化傳承與審美繼承的高度去探討其價值,并研究對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據相關研究記載,薩滿文化源于古老的薩滿宗教活動,至今約有14000余年的歷史,是世界上諸多文化的源頭。考古學家曾在歐亞大陸、大洋洲、北美洲,以及我國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地發現其文化殘存。此課題對于滿族薩滿造型藝術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我國東北地區滿族薩滿文化展開。
1? 滿族薩滿文化及其造型藝術
自古以來,人們將薩滿宗教活動的主持人稱為“薩滿”,他是連接神靈與人類的中介,可以通過一系列專業的巫儀技能與神靈進行溝通,以實現人類所期望的諸如風調雨順、家畜興旺、祛病除魔等心理愿望。因此,薩滿教所信奉的是“萬物皆有靈”,認為世界被一種看不見的靈界力量主宰著。
縱觀世界薩滿教的發展歷史,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是其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而滿族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東北地區,必然是世界范圍內信仰薩滿教最核心地區的民族。據民俗學方面的調查研究,我國東北地區仍然存留著一些傳統的滿族薩滿民俗活動,如黑龍江的寧安、吉林的琿春、遼寧的新賓等地。因此,東北地區滿族薩滿文化方面的研究,對中國乃至世界薩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滿族薩滿教主要呈現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神靈崇拜等一系列民間祭祀活動,這些活動在我們傳統的認知上常被稱為“巫術”。隨著民俗學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民俗活動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薩滿教也由一種充滿巫儀色彩的民間信仰變為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予以搶修和保護。目前,我國東北地區留存下來的滿族薩滿文化更多是以造型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諸如被繪制成風、火、水、雪等各種自然神靈,或是鷹、虎、鹿、蛇等動物神靈的薩滿面具,以及輔助薩滿與神靈溝通的各種薩滿神器等。這些面具和神器都充分體現出薩滿教的信仰特點——對于自然、神靈、圖騰、祖先的無限崇拜。如今,薩滿造型藝術被認為是活態的薩滿文化遺存,完整且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使我們能夠更加形象直觀地去認識和感受這個古老的民族文化。
2? 滿族薩滿造型藝術的文化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薩滿教的宗教色彩在逐漸削弱,其蘊含的文化性在逐步提升。作為活態文化而存留下來的滿族薩滿造型藝術,更是擔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
滿族薩滿教祭祀用的索羅桿子(又稱神桿)就承載著濃濃的滿族民俗文化。據資料記載,滿族人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豎起一根索羅桿子,高達五六米,在桿子的頂部掛有方形的錫升,升里放著豬的五臟,是提供給烏鴉、喜鵲的食物。而且,人們從除夕就要點燃索羅桿上和屋檐下的燈籠,一直到正月十五,徹夜不息,以表示紅燈高照、吉祥如意,若是燈熄了,則意味著不吉利。又如,滿族薩滿在施法術時身上會佩戴多面銅鏡,相傳有“鎮鬼驅邪”的作用。在這些銅鏡中,有兩面尺寸最大,也最為重要,其中一面掛在前胸,稱為“護心鏡”;另一面掛在后背,稱為“護背鏡”。相傳,有了這兩面神鏡的保護,薩滿在行法事時,其魂靈就不會被精靈鬼怪掠去。諸如此類,薩滿教各式各樣的面具和法器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性意義,它們在用其獨特的造型藝術語言,傳遞著蘊含其中的承載著民俗文化的神奇故事。
造型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視覺符號性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超越文字,更加直觀生動地描繪形象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薩滿教這種非正式的宗教類型,沒有系統的教義對其進行詳細的記載,都是一代代口傳心授地進行傳承。由于時代的久遠,加上一定的社會歷史原因,傳統的薩滿宗教活動在逐漸消逝,我們能夠找尋的更多是這些寶貴的薩滿造型藝術,這些薩滿造型藝術在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表述著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追求,并以其特有的造型藝術魅力去傳承和演繹這古老的地域文化。
3? 滿族薩滿造型藝術的審美繼承
滿族薩滿造型藝術不僅是對古老薩滿文化的視覺性傳承,還是對藝術審美的一種繼承。撇開薩滿教濃厚的宗教色彩,從藝術審美的角度,我們能夠捕捉到遠古先民們對于美的認識與追求。滿族薩滿的面具、神帽、法器,以及民間剪紙等充分流露出薩滿造型藝術神秘粗獷、古樸自然的風格特點,以及構圖上穩定均衡、動感韻律的視覺效果。
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風情園的白山古塞里,趕班舞的表演充分還原了滿族薩滿舞蹈神秘、古樸、自然的藝術特征。表演中,飾演薩滿的舞者佩戴的面具是以滿族薩滿面具傳承人傅英仁老先生的手稿為雛形制作完成的。這些面具的繪制延續著傳統薩滿面具神秘粗野的形象特點,線條粗糙簡潔,色彩明而不艷,其獨特的造型藝術手法形象生動地詮釋著其中的文化內涵。相傳,神帽是薩滿與宇宙超物質力量的相交之橋,是薩滿行法事時佩戴的重要神器之一。其整體造型粗獷古樸、細節裝飾又頗顯華麗,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薩滿神帽的樣式有多種,其中,造型別致的鷹鳥神帽主要見于滿族薩滿教,其帽頂突出的鷹鳥造型,主要源于薩滿教對于靈禽的崇拜,神帽的骨架呈優美的弧線形,帽子的正前方鑲有“護頭鏡”,下方裝有流蘇狀的帽簾,用于遮擋薩滿的面部,起到保護的作用。從這些裝飾造型中,我們不但感受到了特定歷史時期獨特的民族藝術魅力,也領會到了其中所蘊含的古老的民族信仰與民俗文化。
如今,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薩滿文化仍在逐漸消逝,對于薩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已迫在眉睫。薩滿造型藝術作為薩滿文化的視覺呈現形式,具有文化傳承與審美繼承的雙重作用,因此,對于滿族薩滿造型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要將文化與審美相融合,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特色小鎮建社、文化產業創作等領域進行開拓創新,將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地區經濟、藝術創作等充分地結合起來,形成產業鏈,既保護、傳承、傳播了民族文化,又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藝術創作拓寬了思路與平臺。未來,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必須兼顧傳統與創新,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 吳世旭.滿族民間信仰[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4.
[2] 李宏復.薩滿造型藝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 楊洪澤,胡衛軍.薩滿造型藝術的文化功能[J].設計藝術研究,2014,4(3):97-100.
[4] 朱可倫.滿族薩滿教的歷史與遺存[J].滿族研究,2016(3):101-103.
[5] 胡衛軍,付黎明.薩滿神帽造型藝術[J].民族藝術研究,2010,23(4):125-128.
[6] 楊馨宇.滿族薩滿造型藝術的當代價值研究——以東北地區滿族薩滿造型藝術為例[J].黃河之聲,2017(16):126.
①基金項目:大連藝術學院2018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DYFY201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