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統 劉 慶 闞寧輝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撰寫的《戰上海》由學林出版社出版。該書真實再現了7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憑借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廣大群眾解放上海的歷史過程。前不久,《戰上海》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部分專家學者發言評論。
劉統坦言,2017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0周年,由我策劃并參與撰寫的“解放戰爭系列叢書”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當年的上海書展上舉行了首發式。在那次書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王為松社長給我提了一個建議: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能不能寫本關于上海解放的書?我當時沒多想,就答應了。我不是上海人,為什么敢寫上海解放史?因為我此前已經有兩本書涉及此事。《華東解放戰爭》寫了上海戰役,《跨海之戰》寫了上海防空保衛戰。一頭一尾都有了,中間插上些接管、改造上海的內容就夠了。答應下來之后,我就按照老習慣,開始搜集關于上海解放的原始資料,為寫作做準備。
劉統說,當我閱讀了1949年到1950年的《解放日報》,查閱了當年的歷史檔案,才知道上海解放初期的情況是何等的嚴峻。蔣介石搬空了國家的銀行儲備,卷走了上海人的大部分財富和物資,在長江口布雷掐斷了國內外貿易,企圖把上海人民餓死困死。市面上盜匪出沒,特務破壞,投機盛行,物價飛漲。大家都在看著進城的解放軍,這些第一次走進大城市的“土包子”能管理好大上海嗎?我們看到了一群意志堅定、斗志昂揚的共產黨人,他們迅速地融入上海社會,接管、調查、決策、出擊。用鐵腕鋼拳砸爛了金融投機地下網絡,集中清理掃蕩了散兵游勇和盜匪,斗智斗勇捕獲了間諜特務,軟硬兼施改造了游民妓女。與工人兄弟一起修復鐵路輪船,將糧食煤炭源源不斷地運到上海。穩定了物價,保證了人民的生活。
我們看到了一群智慧的共產黨人,他們迅速地學會了管理銀行、稅收,運用經濟手段與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對民族資產階級有統有戰。一方面扶植他們恢復生產,解決他們的各種困難,調解勞資糾紛;另一方面對他們的投機行為開展斗爭,以舉國之力將個體游資打得狼狽而逃。在上海解放的第一年,在城市管理和經濟運行方面,共產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辦,更不能采用外國租界和國民黨的管理方法,一切要在實踐中摸索前行。剛進入上海時,面臨的是怎么養活500萬市民。他們迅速恢復鐵路和航運,將解放區的糧食物資源源不斷運進上海,保證人有飯吃,工廠能夠開工。為了控制物價波動,采取了解放區的供給制辦法,搞折實單位工資。陳云到上海指導稅收工作,發掘上海的財政潛力。針對市場的投機風潮,陳云以舉國之力,調配物資,控制物價,進而實現全國財政統一。從這些斗爭過程中,又發行公債,幫助新中國渡過財政困難。新中國的許多財經政策法規,都是從上海總結的經驗。所以,這些創造性的探索不僅在上海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而且指導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
這本書寫作過程中,劉統說,我最注重的是保留原始史料和記錄。當年共產黨的政策和指示都是開誠布公的,政府的公告、首長的講話都發表在《解放日報》上,批評和處分的決定也都是公開的。沒有官話套話,都是開門見山的大實話。所以我在一些重大問題的敘述時,都盡量引用原文。有時我想用自己的語言陳述,但是感覺還不如用當年的原話更直接。所以讀者可能認為本書引用的材料較多,但是我認為這樣做可能更體現歷史的原貌。但我沒有按照學院派的寫作模式,在書中給出很多注釋,那樣必然會給大眾閱讀帶來障礙。我的目標是把考證、研究過程中的新發現、新觀點融入到連貫的歷史敘述之中。
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劉慶說,《戰上海》的這種敘述方式,可以使歷史著作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在這種敘述方式的背后,是有史料作為支撐的,而不是那種形式上很規范,但實際上沒有新史料、新觀點的“偽學術著作”。不僅黨史,古代史、近代史的寫作都可以嘗試《戰上海》的這種敘述方式。事實上,一些作者早就在互聯網上進行這樣的歷史寫作了,但有的作者的史學功底不能讓人放心。由專業的歷史學者進行通俗的歷史寫作,是今后史學發展的一個必然走向。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闞寧輝說,上海解放對于全國解放有著特別的意義和地位。1949年5月29號,上海解放第二天,經毛澤東親自修改審定的新華社社論《祝上海解放》認為“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上海的解放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長陳毅曾說:“進入上海是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難關,是一個偉大的考驗。”70年前,共產黨人在“戰上海”過程中的創造性探索,不僅在上海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指導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當時新中國的許多財經政策法規都是從上海總結的經驗。今天的上海是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展先行者。70年來,上海之于全國的地位和意義可以說從未改變。因此,本書選擇以上海解放作為切入點,致敬1949,開啟2019,注定是一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好選題。《戰上海》不僅講了16天“瓷器店里打老鼠”的上海戰役,而且把更多的筆墨和重點放在上海解放第一年,共產黨人為了恢復這座城市的生機和運載的風雨歷程。這本書既有恢宏的戰爭場面,又有細膩的人物刻畫,讀者不僅能夠看到軍事戰,更能看到政治戰、金融戰,這種大解放史的寫法把解放上海的深遠意義和深刻內涵寫了出來。
他說,在編輯《戰上海》的過程中,責任編輯在上海圖書館發現了一本70年前印制的《城市常識》,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進入大城市前的入門手冊。其細節之豐富,讓今天的我們讀來感慨萬千。《戰上海》的精髓是“戰”,通過劉統教授的史料梳理,細節呈現,我們看到,70年前沒有現成的城市管理和經濟運行經驗的共產黨人,敢于探索和創新,毫無畏懼地和各方面勢力做斗爭。回眸歷史,繼往開來,向歷史致敬就是為未來壯行。
最后,劉統說,在重溫歷史和寫作過程中,我由衷地佩服這些共產黨人。你說他們是“土包子”,為什么精明的投機商都敗在他們手下?為什么國民黨的特務都難以藏身?為什么海上的封鎖和空中轟炸都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有一種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不被任何困難嚇倒。更重要的是,他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誠贏得了上海人民的擁護。幾百萬人團結一致,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的呢?
今天的上海已經成為繁榮的國際大都市,與70年前相比,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撫今追昔,我們還記得前輩們經歷的崢嶸歲月嗎?我們還在繼承他們的奮斗精神嗎?劉統說,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如實展現70年前的那些風風雨雨,從前輩們跌宕起伏的經歷中尋求他們留下的遺產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