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娟 王鵬飛 張震南 劉斯璐 遲向向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未來科技城學校 北京 102209)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其中,“科學探究”是指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及對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1]。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需要高中生物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著眼于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的實際,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改進教學方法、拓展實驗教學、創新作業形式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2]。在2018年的北京卷考試說明中,也明確指出要著重考查學生獲取新知識、處理不同形式信息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在復習課中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本節課“植物激素的調節作用機制——以赤霉素為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及分析分子機制模型圖,自主探究植物激素的調節作用機制,以達到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目的。
1.1 教材分析“植物激素的調節作用機制”是人教版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3 章“植物的激素調節”中的內容。在高考中,此部分內容注重實驗設計、信息獲取、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作出推理和判斷等能力的考查,例如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北京卷的第29 題;同時,對植物激素作用機制圖的理解與分析也在高考中有所考查,例如2016年北京卷的第30 題。因此,在一輪復習時,除了要回顧核心知識外,還應注重能力訓練。
1.2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對“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進行復習后,已經掌握了植物激素的基本知識,但對于植物激素調節生命活動的機理認識不夠深刻。在能力上,學生具備一定的材料、圖表分析能力,但實驗與探究能力、獲取信息能力仍需提升。
1)知識目標:概述植物激素的概念;描述植物激素的作用機理及不同激素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分析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實驗探究分析的能力;通過讀圖描述植物激素的作用機理,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多種激素共同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通過分析科學探究實例,認同植物激素是通過調節細胞代謝從而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
1)重點:植物激素的概念;通過分析問題情境和植物激素作用機制圖,理解植物激素的作用機制。
2)難點:在問題情境下,通過設計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及分析分子機制模型圖,自主探究植物激素的調節作用機制。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設計流程圖
5.1 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通過3 個問題“植物激素是由誰產生的?產生部位就是作用部位嗎?植物激素有什么作用?”以此讓學生回顧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是如何調節生命活動的?本節課以赤霉素為例,探究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機理。
5.2 分析實驗,提出問題
展示:生物學興趣小組研究課題“赤霉素對小麥種子萌發的影響”的實驗結果。分別用不同濃度的赤霉素溶液處理相同數目、大小基本相同的小麥種子,處理2 d 后小麥種子的萌發情況如圖2。請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并得出實驗結論。

圖2 “赤霉素對小麥種子萌發的影響”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觀察結果可以發現:隨著赤霉素濃度的增加,小麥種子的萌發率和胚根的長度均有所增加,從而得出結論“赤霉素可以促進小麥種子的萌發”。通過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學生可以更直觀地體會到赤霉素的生理功能,并引出問題情境“為什么赤霉素可以促使種子萌發?”
5.3 依據資料,推斷分析
資料1:查閱種子萌發的相關資料。種子萌發過程中消耗貯藏物質,需要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進行。種子萌發過程中淀粉的分解主要是在淀粉酶的催化下完成的。研究發現β-淀粉酶已經存在于干燥種子中,而α-淀粉酶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于干燥種子中,需要在種子萌發時重新合成。
思考問題:通過資料分析,猜測赤霉素促進種子萌發原因。
學生依據資料,作出猜想:赤霉素誘導α-淀粉酶的合成。教師進一步追問:如何設計實驗證明?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注意無關變量,要保證條件相同且適宜,同時注重科學表述。學生可表述出:實驗組的小麥種子用一定濃度的赤霉素溶液處理,而對照組的小麥種子用等量的蒸餾水處理。在α-淀粉酶的檢測方法上,大部分學生想到用處理后的種子的提取液處理淀粉溶液,再利用斐林試劑檢測淀粉是否水解,進而確定是否產生了α-淀粉酶。在討論中,部分學生提出質疑:上述方法只能證明產生了淀粉酶,并不能確定是α-淀粉酶。針對這一問題,學生進一步完善實驗:可以通過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檢測是否產生α-淀粉酶的mRNA,或者利用抗原抗體雜交技術檢測是否產生了α-淀粉酶。
資料2:Higgins 實驗[3],檢測了赤霉素處理種子(10-6mol/L 赤霉素浸泡大麥種子8 h),與未處理種子(蒸餾水浸泡大麥種子8 h)中α-淀粉酶與α-淀粉酶mRNA 合成量,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Higgins 實驗結果圖
思考問題:圖a、圖b 分別說明了什么?
圖a 驗證了“赤霉素可以促進α-淀粉酶合成”的猜想,圖b 進一步證明了赤霉素可以誘導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進而促進α-淀粉酶的合成。
在上述環節中,學生依據查閱的資料作出假設并設計實驗,再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材料和實驗結果,自主完成科學探究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獲取和整合信息、實驗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和科學表述等能力。
5.4 分析材料,得出結論 教師根據上述結論,進一步提出問題:赤霉素如何誘導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
資料3:MYB 蛋白是真核細胞中的一類轉錄因子,它們在結構上都有一段保守的氨基酸序列(DNA 結合結構域),能夠和特定的DNA 序列結合,啟動相關基因的轉錄。研究發現,α-淀粉酶基因的啟動子中的一段序列,與MYB 蛋白能特異結合的DNA 序列很相似,如圖4所示。

圖4 MYB 蛋白功能示意圖
思考問題:MYB 蛋白的功能是什么?是否能類比推測MYB 與α-淀粉酶基因有何關系?
學生類比推測:MYB 蛋白可以啟動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
資料4:Gubler 用赤霉素處理種子后,每間隔一段時間,提取種子的mRNA,分別檢測MYB 的基因與α-淀粉酶基因的相對轉錄水平[4],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Gubler 實驗結果圖
思考問題:α-淀粉酶的mRNA 與MYB 的mRNA 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α-淀粉酶的mRNA 的產生是受MYB 的mRNA 影響的。進一步推斷: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受到MYB 蛋白的調控。
在上述環節中,學生通過資料3 的信息,類比MYB 蛋白調控的基因序列與α-淀粉酶基因序列,可推斷出MYB 蛋白可以啟動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同時鍛煉了學生類比推理的科學思維。通過分析資料4,可證實α-淀粉酶的mRNA 的產生是受MYB 的mRNA 影響的,為上一推測提供了有力證據,從而推斷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受到MYB 蛋白的調控。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讀圖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訓練。5.5 模型分析,探明機制 回顧前2 個環節得到的結論,赤霉素可以誘導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而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受到MYB 蛋白的調控。赤霉素、MYB 蛋白、α-淀粉酶三者有何關系?
資料5:赤霉素誘導產生α-淀粉酶的分子機制模型(圖6)。

圖6 赤霉素誘導α-淀粉酶合成的分子機制
思考問題:
1)GID1 的作用是什么?
2)①、②、③代表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請分析DELLA 與MYB 基因的轉錄有何關系?
3)MYB 基因與α-淀粉酶基因轉錄之間有何關系?
4)用文字和箭頭表示赤霉素誘導α-淀粉酶的分子機制。
學生分組討論,逐一解答問題,一步步構建赤霉素誘導α-淀粉酶合成的分子機制,并用文字和箭頭表示為“GA+GID1→DELLA 降解→MYB→α-淀粉酶”。
教師補充講述:GA 與GID1 結合后引起GID1構象變化,DELLA 與GA-GID1 復合體結合后,其構象也發生變化。DELLA 結構域的構象變化誘導了GRAS 結構域的構象變化,進而引起DELLA 的降解(圖7)。

圖7 GA 與GID1、DELLA 結 合 過 程[6-7]
以赤霉素的作用機制為例,師生共同總結出植物激素的作用機制:植物激素通過與受體結合激活相關基因的表達,調節細胞的代謝,進而起到調節植物生命活動的作用。
5.6 拓展提升,整體認識
資料6:經研究發現,脫落酸(ABA)可以抑制MYB 基因的表達,同時可激活ABI5 基因的表達,而ABI5 蛋白可激活種子中脫落酸介導的基因轉錄,從而導致種子休眠。細胞分裂素(CK)可以激活ARRs 基因的表達,從而抑制ABI5 基因的轉錄水平,解除種子休眠,使種子進入萌發狀態[5](圖8)。

圖8 植物激素ABA、GA、CK 調控種子萌發的相互關系
思考問題:3 種激素對于種子萌發分別有什么影響?3 種激素的作用關系如何?
師生共同總結: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都是多種激素共同調控的結果。
通過分析3 種激素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使學生認同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都是多種激素共同調控的結果,訓練學生綜合分析文字、圖表等不同形式信息的能力。
1)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探究意識。為了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調動其探究興趣,教師需創設貼切的、有層次的問題情境。在復習課中,問題情境最好是脫離教材的新情境,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問題情境的來源有很多,可基于生物學實驗現象創設問題情境,例如本節課根據生物學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引出了“赤霉素如何促進種子的萌發?”這一問題;還可聯系前沿的科學研究實例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在復習動物細胞工程時,可聯系我國克隆猴的研究成果創設情境;問題情境亦可來自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2)縝密邏輯思維,注重探究過程。任何科學結論的得出都需要依據大量的實驗證據,且各種證據之間存在嚴謹的邏輯關系。教師需要梳理出證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逐步進行探究,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設計層次分明的問題串。本節課以探究赤霉素作用的分子機理為主線,設計了層層遞進的問題:為什么赤霉素可以促使種子萌發?赤霉素為什么能誘導α-淀粉酶的合成?赤霉素如何誘導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赤霉素誘導產生α-淀粉酶的分子機制是什么?從而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機理、從宏觀到微觀進行探究。
3)改進教學方法,鼓勵自主探究。基于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課堂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可激發學生的思維。一方面,教師提出的思考問題應具有開放性,例如“如何設計實驗證明赤霉素能夠誘導α-淀粉酶的合成?”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可提出不同實驗思路,并對其他學生的實驗思路提出質疑或建議,最終達成共識。另一方面,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應該是開放的,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組競賽等多種教學方式,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發表個人觀點的機會,真正實現由“教師教”到“學生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