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清 杜 娟 徐 娟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上海 200241)
“青霉菌培養與觀察”是《上海市中學生生命科學課程標準》初中階段主題3“生物的主要類群”中“微生物”部分的實驗內容。教材中提供的培養青霉菌的方法是將新鮮橘皮置于溫暖、潮濕的環境培養1 周左右,橘皮上長出的青綠色的菌落即為觀察對象。利用該培養方法得到的青霉菌往往過于成熟,很難找到基內菌絲或營養菌絲及產孢子結構共存的最佳視野,往往看到的都是高密度散落的綠色孢子。在青霉菌的觀察方法上,教材中指導學生利用解剖針或者鑷子挑取少許菌絲放在水滴中,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而此觀察方法對學生的操作技術要求較高,且孢子很容易散落,較難觀察到完整的青霉菌產孢子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培養、觀察青霉菌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本實驗對青霉菌的培養和觀察方法進行了改進。首先,觀察用的青霉菌皆來源于利用PDA 培養基在實驗室培養所得的培養平板,利用PDA 培養基極大縮短了青霉菌的培養時間,經過多次實驗也得到了觀察青霉菌形態結構的最優培養時間。其次,優化了制作青霉菌臨時裝片的方法,采用透明膠帶粘附法使學生較易制得目標裝片,并觀察到完整的青霉菌結構,降低了實驗操作難度,縮短了實驗操作時間。最后,全部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青霉菌始終生長在培養皿基質內,避免了霉菌孢子散落在空氣中被學生吸入而引發身體不適,并且也方便實驗結束后的菌種保藏和霉菌處理。
土豆、紗布、葡萄糖、橘皮培養的青霉菌原始菌種、涂布棒、無菌水、無菌平皿、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透明膠帶、剪刀、鑷子、吸水紙、紗布等。
實驗環境: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
2.1 PDA 培養基的配制 土豆洗凈去皮切成小塊,稱取200 g 加水煮爛(煮沸20 min,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用8 層紗布過濾,濾液中加入20 g葡萄糖,攪拌均勻,再補足水分至1 L,分裝錐形瓶。按照1.5%~2%的比例稱量瓊脂并分裝到錐形瓶中,加塞、包扎,115℃滅菌30 min,搖勻,冷卻至55℃左右倒平板,備用。
2.2 青霉菌的接種 在超凈工作臺中,用滅菌后的涂布棒將橘皮上的青霉菌原始菌種轉到裝有20 mL 無菌水的平皿中,混勻制成孢子液;利用涂布棒將上述制得的菌液接種到若干PDA 固體平板中。
2.3 青霉菌的培養條件 將接種好的青霉菌固體平板置于28℃恒溫培養箱培養30 h,培養箱內保持一定濕度。具體培養時間以青霉菌長勢情況為準,最佳長勢為白色菌落上剛剛呈現出綠點,此時終止培養并置于冰箱冷藏備用。由于青霉菌在冷藏狀態下仍然保持低速繁殖的模式,所以冷藏備用的時間不能超過48 h。
2.4 青霉菌菌種保藏方法 待培養皿中青霉菌菌落成熟后(綠色菌落),用保鮮膜或者封口膜包扎好置于冰箱冷藏,可保存數年,使用前取出轉接新配制的PDA 培養基活化即可[1]。
3.1 臨時裝片的制作 剪一條1~2 cm 長的透明膠帶,輕輕沾取青霉菌培養皿中略帶有綠色孢子的白色菌絲部分(切勿用手按壓膠帶),將沾有青霉菌的膠帶粘在載玻片上。沾取青霉菌后立即蓋好培養皿蓋,以防吸入大量孢子。
3.2 顯微觀察方法 將臨時裝片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在10 倍物鏡下尋找帶有“掃帚”樣的青霉菌產孢子結構的物像,將該物像調至視野中央,換40 倍物鏡觀察。
3.3 觀察結果呈現

圖1 青霉菌顯微圖像(10×40 倍)
圖1 為10×40 倍放大倍數下青霉菌的顯微圖像,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完整的“掃帚”樣產孢子結構及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且能追蹤到“掃帚”樣產孢子結構頂端即將散落和已經散落的分生孢子。
從學生觀察到的青霉菌顯微圖像結果呈現來看,視野中能清晰地看到青霉菌“掃帚”樣產孢子結構及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且能追蹤到“掃帚”樣產孢子結構頂端成串的成熟孢子即將散落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什么操作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空氣流通,以防吸入大量孢子。青霉菌在固體培養基中要經歷3 個生長階段:第1 階段是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的生長;第2 階段在氣生菌絲上長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繼而在分生孢子梗頂端形成成串的孢子,此結構即為顯微鏡下能觀察到的“掃帚”樣產孢子結構;第3 階段孢子會大量繁殖,密集地覆蓋在氣生菌絲上[2]。觀察青霉菌的最佳時期是當青霉菌生長至第2 階段初期,此時在直立的分生孢子梗的頂端剛好形成成串的孢子,進行顯微觀察時視野中有大范圍能夠鎖定目標的觀察物,而此階段經歷的時間非常短,僅停留幾小時[1],所以優化青霉菌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本實驗很好地解決了該問題。
本實驗在青霉菌的觀察方法上做了改進,利用膠帶粘附的方法大幅降低了學生操作的難度,使其有充足的時間觀察菌絲和產孢子結構,從上述結果呈現來看實驗效果很好。同時,膠帶粘附法可以將菌體生長的狀態完好地保留下來,避免了因青霉菌孢子在制作裝片過程中的散落而影響觀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