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時代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的落地,使得風起云涌的電商行業,終于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也預示著電商行業終于迎來了“成人禮”。
2019年1月1日,在舉國歡慶元旦佳節的同時,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子商務法》)也自這日起開始正式實施,巧合的是,2019年中國電商行業正好滿20歲。
《電子商務法》是政府調整、企業和個人以數據電文為交易手段,通過信息網絡所產生的,因交易形式所引起的各種商事交易關系,以及與這種商事交易關系密切相關的社會關系、政府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013年12月27號,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啟動了《電子商務法》的立法進程。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子商務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事實上,這部歷經全國人大常委會4次審議、3次公開征求意見、歷時5年出臺的法律,自啟動立法以來就備受關注。2018年8月31日獲通過的《電子商務法》包括總則、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合同的訂立與履行、電子商務爭議解決、電子商務促進、法律責任和附則等7章共89條。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促進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迫切需要加強立法。順應時代需要,《電子商務法》的落地,使得風起云涌的電商行業,終于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也預示著電商行業終于迎來了“成人禮”。
迅猛發展背后的立法需求
1994年互聯網接入中國,發展到2019年,已經整整25年。25年的時間,一個行業從一無所有,到孕育、誕生、發展,最終成長為一個生機勃勃、英姿颯爽的少年。經過5年時間的互聯網普及,中國的第一家電商誕生于1999年,在此后的20年歲月里歷經了4次重大變革。
1999年5月18日,中國第一家電子商務C2C平臺——王俊濤的8848成立,標志著中國電商行業的誕生。這家后來逐漸沒落的C2C平臺曾被譽為“中國電子商務領頭羊”。它在1999年-2000年的1年多時間里,飛速成長,在2000年年初1個月銷售額就突破了千萬大關,甚至當年股東之一的IDG因為投資了8848,而拒絕了馬云的融資需求。
8848如同一個火苗,迅速點燃了中國電商的燎原之勢,3個月后邵亦波的易趣成立,1個月后今天的電商界巨無霸阿里巴巴誕生,4年后淘寶網成立。
隨著21世紀初互聯網第一次泡沫危機的來臨,8848從此沒落,易趣也被美國的eBay收購,成為了eBay易趣,而2003年成立的淘寶,靠著背后軟銀的資本支持,對eBay的地位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在3年的時間里,免費的淘寶打敗了收費的eBay,后者從此退出中國,一代梟雄淘寶在C2C領域,開始稱王直至今天。
5年后,2008年京東商城的上線,淘寶商城(今天的天貓商城)的推出,包括后來銷聲匿跡的凡客的問世,標志著B2C時代的來臨。尤其是天貓與京東這兩個B2C模式的贏家,成為B2C模式在中國發展的一個重大縮影。
同樣是經過了5年的發展,2013年開始,隨著傳統電商領域版圖的逐漸穩固和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新的電商模式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這就是O2O。這種新型模式顛覆了C2C、B2C傳統行業借助互聯網發展進行升級的本質,第一次讓互聯網在商業行為中占據了主動地位。尤其是移動支付的出現,使得線上攬客銷售線下服務成為時代的特點。
然而,第四次變革卻只等了一年,2014年,零售業上市企業紅旗連鎖與渤海商品交易所合作,意圖打造國內最大的P2C產業電商平臺,主打“生活服務平臺”。此后便拉開了P2C模式的大幕。阿里、騰訊所宣稱的“新零售”時代,也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依托龐大的用戶群體和互聯網脈絡,覆蓋生活的每一處。2017年年初,阿里收購了大潤發,在互聯網稱霸10年后,重新開始布局新的零售時代……
5年又5年,這些5年匯聚成了電商行業的20年歷程。回顧這20年,中國一舉躍升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大國。這是一個從新興事物到消費習慣、從模仿借鑒到領先全球的過程。C2C的出現,契合了國人最早的互聯網思維和消費需求;而B2C則是這種需求和服務規范化的發展;在個性化消費的時代,O2O成了B2C一種特殊的延續;到了P2C時代,每個人都在想著如何才能從簡單的買賣行為中,找到服務消費者最完美的方式。
這20年間,電商與消費者共同創造了一個個消費奇跡,引領了若干技術變革,出現了阿里、京東等體量巨大、銷售理念先進的電商,也淘汰了一批批過客。
但在這個過程中,電商也暴露出了種種問題:同行之間陷入同質化、低層次競爭,甚至不乏互相攻擊、抹黑對方的卑劣手段;電商和消費者之間,一些電商實施價格欺詐、提供假冒偽劣產品和服務、利用大數據殺熟等行為,更是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網絡支付的安全問題、消費者的信息泄露問題不時爆出,甚至出現商家暴力威脅消費者的咄咄怪事……
消費者投訴無門、維權不力的現狀,電商們拿錢消災、不了了之的鴕鳥策略,為電商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
隨著電商行業的不斷發展,日臻成熟,人民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的迅速提升,使得這些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雖然各大電商增強自律,也加大了對入駐商家的管理,但由于缺少專門法律的制約,很多問題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尤其是代購、微商等自然人經營者隊伍的不斷壯大,使得電商行業的立法需求迫在眉睫。
毋庸置疑,《電子商務法》的制定實施,將對進一步支持、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維護市場秩序,保障電子商務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表示,“電商法更多地是站在規范行業促進發展的視角上制定出來的,使得將來銷售的產品和服務都能有跡可循,有源可追。在這個角度其實也是對消費者一種保護。”
立法直指癥結
《電子商務法》的正式實施,使得很多人又想起來當時備受關注的“空姐代購”案件。2011年8月,離職空姐李某因多次攜帶從韓國免稅店購買的化妝品入境而未申報,逃稅113萬余元,最終一審以走私普通貨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罰金50萬元。2013年5月,北京高院二審將此案發回重審,同年12月17日,判決李某有期徒刑3年,罰金4萬元。
這次事件為當時紅極一時的代購市場敲響了警鐘。事實上,這幾年,代購、微商的生意依然如火如荼,消費者對多元化產品的需求在不斷上漲,而《電子商務法》不僅對電商商家劃定了紅線,同時也對這些自然人經營者加強了監管。
《電子商務法》規定,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都屬于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履行納稅義務。這意味著原本處于灰色地帶的個人海外代購、微商將納入法律法規的監管。短期來看,微商和個人海外代購稅務成本、管理成本的上升可能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甚至一些代購、微商會退出市場。只有從缺少規則、野蠻生長向透明化、規范化過渡,整個電商行業才能走上更加健康的發展軌道。
事實上,長期以來,電商領域的偷稅漏稅現象很嚴重,《電子商務法》就稅收作了框架的規定,稅收范圍包括跨界稅收、經營者普通交易稅收,繳納主體包括電商平臺內經營者,這也意味著通過電商渠道進行交易的各種方式都需要繳納稅收,從前偷稅漏稅的情形將獲得一定程度上的緩解。
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法》的核心是對整個電子商務行業規則的重塑,不僅對商家的行為做出規范,還明確了電商平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給消費者網購“撐起了腰”。
早在幾年前就不斷傳出,商家刪除商品或評價的失信事件,如今,《電子商務法》對此作了明確規定,“在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需要建立健全的信用評價制度。需要將自己的信用評價規則公布出來,也需要給消費者提供平臺內銷售商品評價的渠道。”此外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的經營者,不可以刪除平臺里面銷售產品服務的評價。此舉無疑能夠使消費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商品的實際情況。
同時,《電子商務法》還對用戶信息保護、商家不可以設立不退押金等不合理條件、不得強制搭售、不得大數據“殺熟”、杜絕刷單行為、快遞延期、電子支付等多方面做了明確規定,多維度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人民日報》刊文指出:電商法要求電商經營者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等相關規定,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商品的價格,但當前一些電商平臺的價格優勢往往是以質量低、服務差為代價的。未來,隨著經營主體的優勝劣汰,最終生存下來的一定是那些經營正規、服務規范的商戶,電商商品質量將更有保障,充分競爭也會促進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消費者不必過于擔心價格問題。
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金瑞表示,電商法把微商代購以及電商平臺管起來,并不是要給方興未艾的電子商務產業“添堵”,而是為電商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從個人角度看,產品質量、購物體驗、售后服務等方面一旦受到權益侵害,若是缺乏法律依據,消費者將難以維權;從社會角度看,某些電商渠道逃避稅務、檢疫等部門的管控,會對國家的稅收、生物食品安全等造成嚴重危害。“中國電商發展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電子商務法》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對電子商務,尤其是涉及進出口管理體系的跨境電商的重視。”
期待細則出臺
《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至今,各大小商家,包括微商代購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天貓、淘寶、京東等國內主流的電商平臺已針對電商法發布有關提示及合規指引公告,蘇寧更是直接為商戶上線了有關電商法的培訓課程。不僅如此,這些電商平臺還對用戶評價、商家退出等基礎規則做出了相應調整與修訂。
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平臺淘寶于2019年1月3日發布《電子商務法》重點FAQ,對商家有關營業執照線下辦理、線上升級、公平性等問題逐一進行解答。
電商巨頭京東則貼心地為商家梳理了電商法中需要格外注意的5大場景(包括行政許可、公示義務、刷單刷評、訂單不發貨、自然人市場主體登記),并對這些場景進行了法律風險預警和合規性指引。例如,京東方面提示稱,并非所有類目商家都需取得行政許可,京東開放平臺會對有需要的商家提供流程和規則上的指引。對于刷單、刷好評等行為,商家一定要提高法律意識,不要觸碰監管“紅線”。
相比之下,蘇寧所做的工作更為充分,除了為商家提供“6大高風險場景預警與合規指引”與“仲裁糾紛新增要求合規指引”,更是直接上線一份名為《認知電商法,提升商業戰斗力》的培訓課程。根據蘇寧培訓中心2019年1月3日發布的課程介紹,該課程由蘇寧零售集團互聯網平臺公司網站運營中心商戶運營管理中心培訓部王文瑾講解,重點解讀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電子商務法》法條。
與大平臺的積極應對不同的是,代購和微商采取的方式很具有戲劇性,他們四處尋覓法律漏洞。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人發現,自己朋友圈里的代購和微商突然都變成了靈魂畫手,原本的產品實物照片悄然變成了搞笑手繪圖,產品介紹也一律用外文,似乎這樣就能規避風險。“不會說散裝土味英語的靈魂畫手不是好代購”的新聞讓廣大網友紛紛表示“笑瘋了”。
針對微商們對《電子商務法》這“花樣百出”的應對,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金瑞表示,違法的電商行為,必然要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電子商務法》的意義就在于原則上對電商行為進行兜底,明確了什么是電子商務、哪些電商行為受到法律管控。《電子商務法》出臺后,只要證據確鑿、被認定違法,相關責任人必將接受法律制裁。
這意味著中國電商行業進入“有法可依”的時代,為規范行業發展邁出最重要的第一步,而《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只是中國電子商務領域法治建設的第一步,也是終結網絡交易亂象的第一步。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法律剛剛開始實施,有一些操作細節確實還不夠明確,比如《電子商務法》中也規定,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等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不需要進行登記。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零星小額”究竟該如何界定仍不明確。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荊林波認為,在《電子商務法》的落實中,只有盡快出臺分類具體、指向明確、尺度統一的實施細則,才能在《電子商務法》原則性規定的基礎上提高可操作性。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電子商務法》的落地,對于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利益,有了更加有力的武器,一旦消費者在微商平臺碰到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那就可以按照正常的途徑去投訴、舉報;而對于電商行業來說,則是從“野蠻生長”向健康發展過度的必經之路,是電商行業走向成熟的洗禮。
相信在《電子商務法》的保護下,電子商務發展創新的新動力新動能可以得到激發,電子商務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能得以解決,真正建立開放、共享、誠信、安全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