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因人而生,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也需要以創新為中心。
種植和養殖技術的革新使人類進入農業經濟時代,蒸汽機和電氣技術的發明和推廣推動人類進入工業經濟時代。現在,信息技術的革命推動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
變革的時代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在英國《金融時報》2018年度中國高峰論壇上的主題演講中說,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可以總結為4個關鍵詞:個性化、共生性、整體性、可持續性。
社會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企業組織外部環境變化。信息革命帶來的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促進人類信息共享,也讓信息傳遞的速度加快,因此變革也就成了新時代的主題。
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企業不斷遭遇各種挑戰,企業組織也受到極大的沖擊。在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迫使企業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以及組織結構去適應變化。
其實,經濟社會一直在經歷或大或小的變化。比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各種社會指標,如勞動參與率、中產階級比率、結婚率、單親家庭率等都開始出現拐點。最重要的是,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平均增速逐步上升,而其余90%人口的收入增速逐步下降。這些變化造就了一個在經濟、政治、人文等社會環境方面都動蕩不安的美國。
每當遇到了營商環境的變化,企業要存活下來就必須懂得應對變化。因為經濟環境不明朗,企業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確定。在當下,企業需要適應諸如從大規模生產到大規模定制轉變,從產品經濟到服務經濟轉變,從實體經營到虛擬經營轉變,從互相競爭到雙贏合作轉變,等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當組織結構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特點或者整體經營環境時,管理組織變革是必然趨勢。
企業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生產經營組織體,也是一個開放的有機體。因此,進行組織變革管理時,不僅需要考慮組織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也需要考慮到系統內部與外部的交互。事實上,即使處于同一歷史時期,所處不同產業的企業,其內部組織也各不相同。
在外部環境條件變化快、技術和產品更新快的行業中,企業的組織更適合分組工作。比如汽車行業,市場趨勢變化明顯,這就要求企業要時刻跟上市場的步伐。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就采用按產品劃分為各個事業部的組織形式。通用汽車旗下的事業部都是獨立的運營實體,可以保留完整的設計、生產、銷售等職能。無獨有偶,德國大眾企業旗下品牌也都是各自獨立管理。
對于所處市場環境穩定,而且產品非常單一的企業,如麥當勞公司,則采用高度集權的組織結構。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拉克(RayKroc)和希爾頓酒店的創始人康拉德·希爾頓(ConradHilton)一樣,強調集權管理。一方面,他嚴格地控制成本費用,不準隨意購買大型服務設施,一切要經公司審批。另一方面他又設立統一的規章制度,比如獎懲制度、配送制度,如每家麥當勞分店只設1位主管,配四五名助手,其余都選擇兼職員工。同時,他還制定了統一、明確、細致的商品質量標準和服務標準,并要求分店必須嚴格執行。這樣的集權組織結構下,形成了麥當勞的企業特點。
因時制宜
隨著科技進步加速,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企業面臨的內外環境更加復雜,企業管理也需要適時而動,因時制宜。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社會情況,沒有一種可以永遠適用的管理方式。管理科學從形成至今100多年以來,經歷了一次次的變化。最初,管理學家們希望建立一個簡單、優秀,最好能應對一切困難的組織,注重研究加強企業內部組織管理,追求普遍適用的管理模式與原則。然而,環境總是在變化,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科技進步,信息傳遞速度加快,社會變化也越來越快。于是,最初建立的管理理論不斷受到沖擊,尤其是當管理理論在企業面臨無法預測的外部環境變化時,難免顯得有些無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發現應該隨機制宜地處理管理問題,形成一種根據內外部環境不同而采取不同行為方式的管理模式——權變理論。
因時制宜的權變管理以事為中心,以原則為主導,注重人性領域,更加關注人的心理和行為在組織中的重要性。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寧向東這樣解釋:權變,說得簡單點就是見機行事,要懂得因時因地、有所區分地解決問題。用專業一點的術語來說,權變領導,就是要在領導行為、追隨者特征和環境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以達到有效影響他人、完成工作任務的目的。
在對的時候用了對的方法,才會產生好的效果。一名高明的領導者應是一個“善變”的人,即根據環境的不同而及時變換自己的領導方式。權變理論告訴管理者應不斷地調整自己,使自己不失時機地適應外界的變化,或把自己放到一個適應自己的環境中。
以人為本的管理
創新是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
針對企業而言,管理模式的創新是實現企業進步的一個重要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管理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現代企業需要與之配套的現代管理模式,企業創新也要求管理模式創新。
知識經濟的關鍵是知識生產率,即創新能力。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間的競爭是企業創新能力的競爭,而創新能力體現在知識的生產、占有、有效利用等多個方面。要提高競爭力,企業就必須提高知識獲取以及有效應用的能力。歸根結底,創新因人而生,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也需要以創新主體為中心的以人為本的管理。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有句名言:“將我所有的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奪去,只要留下我的組織、人員,4年后,我將仍是一個鋼鐵大王。”這充分說明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企業中的重要性。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已經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要求。因此,管理越來越多地關注“人”,人的個性的理解和釋放、人的積極性的調動等被推到了中心地位。
1993年,三星的第二代掌門人李健熙發表講話,流傳下來的最著名的一句話是,“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改變。”這次講話后來被正式稱為“1993法蘭克福宣言”。根據講話而形成的三星的“新管理”中,“鼓勵個體發展”和“改變從我開始”是核心內容之一。
陳春花認為,在管理上的轉變,過去的管理強調目標大于個人,今后一定要轉換到目標必須涵蓋個人。在以前的組織行為學理念中,都強調組織大過個人,但今天的個體已經非常強大,我們已經進入強個體的時代。
在創新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是企業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