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故宮博物院史上第六任院長,在他執掌的7年時間里,把紫禁城打造成了活力四射的文化空間,讓擁有600年歷史的故宮煥發出新生機,令原本高冷的紫禁城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2年年初,故宮正處于低潮。
58歲的單霽翔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新院長,正式執掌“紫禁城”。到2019年4月8日,他圓滿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光榮退休。在退休剛滿一個月后,他正式上任故宮學院院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向他頒發聘書。
一則原本很普通的退休、聘用新聞,卻獲得了全網的關注,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稱為“網紅院長”的單霽翔。
這位故宮博物院史上第六任院長,在他執掌的7年時間里,把紫禁城打造成了活力四射的文化空間,讓擁有600年歷史的故宮煥發出新生機,令原本高冷的紫禁城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故宮的改革開放
2012年1月10日,是單霽翔到故宮博物院上班的第一天。彼時的故宮正值谷底,失竊門、錯字門、瞞報門、會所門……故宮剛經歷了“十重門”輿論危機,急需重塑形象。
新官上任三把火,單霽翔上任后,不僅不點火,他還設下了禁火令。為此,故宮強化了安全檢查的規格和流程,安檢人員由以前的故宮職工改成專業的安保人員。
除了禁火,還要禁煙。單霽翔在故宮里撿過1000多個煙頭,他也在多個公開場合講過撿煙頭的故事:“我走到哪兒撿到哪兒。他們(工作人員)就會用手機悄悄告密,院長奔東去了,你們快去,先把煙頭撿起來。其實我都知道這些貓兒膩。我就故意滿院子走,故宮一下子就變得干凈了,多好。”
禁令伊始,西華門外常出現這樣的“奇景”:故宮里的師傅騎著小車來到垃圾箱旁,一邊抽煙一邊發牢騷。后來,“師傅騎車抽煙”的畫面被拍進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紀錄片大熱,這群真性情的匠人反而被單院長捧紅了。
除了禁火禁煙,單霽翔還琢磨了故宮禁車的問題。在他看來,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都不允許車輛穿行,這是文化尊嚴。
于是單霽翔決定,紫禁城的開放區不準任何機動車輛通行,之后包括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在內的貴賓,均須在觀眾開放區域之外下車,步行進入故宮博物院。這使觀眾安全得到保障,也使世界文化遺產重新擁有尊嚴。
2013年,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來故宮參觀。單霽翔提前到了午門迎接,奧朗德就此下車,一路步行參觀。10月,李克強總理陪同81歲的時任印度總理辛格參觀故宮,有關部門提出能不能破例,讓腿腳不好的辛格坐汽車游覽。單霽翔說:“奧朗德總統率先不坐車進入,這樣的制度還是應該堅持。”
折中之下,故宮從釣魚臺國賓館借了輛電瓶車,讓辛格總理一路乘坐參觀。自此以后,所有貴賓,無論中外,再無例外。
單霽翔說,故宮要以人為本,一切為大眾服務,做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上任之后,單霽翔發現在故宮游覽時,女士上洗手間時常常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為此他和故宮團隊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女士的洗手間應該是男士洗手間數量的2.6倍”這一結論。隨后故宮對洗手間進行了改造,甚至將一個職工食堂也變成了洗手間,自此女士在故宮中上洗手間排隊的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
以前的故宮廣場上沒有一把椅子,游客們走累了只能席地而坐。單霽翔一上任就在故宮內安放了200把椅子,還把樹坑填平做成樹凳,游客們在故宮里逛累了也可以舒服地休息。
2015年,“故宮跑”一詞刷屏網絡,這也引起了單霽翔的注意。于是故宮將每天第一批游客入場的形式改為了“運動會”:早上8點前舉行“開幕式”,在廣場上先組織觀眾排隊,開門后的“入場式”按照組別分組入場,觀眾們不論孩子還是老人都不用再“故宮跑”了。有的展廳觀眾人數太多,為了看展覽甚至需要數小時的排隊等待,于是故宮制作了二維碼,觀眾用手機掃描就能知道展廳里的詳細內容,節省了很多時間。
為了讓游客不再經歷痛苦的排隊買票過程,故宮首先對端門廣場進行了清理。將原來的商販經營場地改造成售票窗口,大大緩解了買票排隊的問題。隨后又將故宮的售票口增加到幾十個,開通了網上訂票,以保證觀眾到故宮30分鐘之內能買到票。在2017年“十一”長假期間,故宮首次實現了全網售票,正式邁入“博物館全網售票”時代。
在2012年之前,故宮70%區域是非開放區域,很多地方立著“非開放區,游客止步”的牌子,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里,觀眾看到的不到1%。年游客數量為700萬人次。
到了2016年,故宮博物院接待觀眾人次突破1600萬;2018年首次突破1700萬,達1754萬人次,超過排在第二位的法國盧浮宮700多萬人次。
2019年的1月-2月,“故宮游客量比2018年同期增長了51.8%,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比達到了50%;在開放區域上,過去我們只開放30%,到今天已經開放超過了80%。”單霽翔透露。
在單霽翔的帶領下,作別了過去的故宮完成了一次優雅的轉身:一道宮門,不再是兩重世界。
讓每件文物光彩照人
單霽翔有一段關于文物保護的名言,他每次公開演講都會說:“這些文物,當它得不到保護,它就沒有尊嚴,它蓬頭垢面。但是得到保護、得到展示以后,它就光彩照人了。所以今天我們一定要讓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藏品,每一件必須要光彩照人。”
受命上任的單霽翔,第一項工作他就開始走,一間間房屋地走訪、察看故宮。這一走就走了5個月,踏破布鞋20余雙,他也終于走遍故宮9371間房屋。
單霽翔上任之初,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故宮長期以來開放區域只占30%,186萬余件文物藏品99%沉睡在庫房,不見天日。來故宮的觀眾雖然多,但80%都是沿著中軸線參觀古建,很少能接觸到豐富多彩的文物。
在他的邏輯中,一幫子人關起門來并不能確保萬無一失,把故宮的門進一步打開,反而更有利:“當人們獲得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收益權的時候,文物才更安全”。
通過一件一件地精心修繕,隨著雕塑館、古建館等專館的設立,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的開辟,越來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安置和展出。
到了2018年,故宮開放面積達到80%以上,已經有8%的文物向公眾展出,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故宮目前還把全部的1862690件文物藏品都公布在了網上,人們在網上就可以查到任何一件藏品的信息。不僅如此,故宮還設了3個攝像室,源源不斷把這些藏品照片、古建筑照片拍攝后上傳到網上,供人們查閱。
2016年爆紅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帶火了文物修復話題,一貫以嚴苛而著稱的豆瓣亦給出了9.4分的高分。因而,“文物醫院”也更為大眾所知曉。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一群“貌似普通、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一改紀錄片板起面孔講話的風格,從年輕的視角出發,用輕快的節奏和平易近人的口吻,把莊嚴肅穆的紫禁城,變成了鄰家小院。
“故宮文物醫院是目前世界技術力量最強、專業設備最多、修復人員最多的博物館文物修復機構,希望能將故宮186萬件文物以更好的面貌呈現給觀眾。”單霽翔說。
文物修復工作除了需要綜合的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文物建筑修繕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詳細記錄,公開出版修繕報告,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藝、原技術、原材料。從墻上摘下來的牌匾、楹聯、貼落等都要準確測繪,修好后絲毫不差地裝回原來的地方。修好一座古建筑,通常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而且一旦失手,將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單霽翔介紹修復乾隆花園中最不起眼的一棟小房子時,修復細節令人嘆為觀止:“屋頂上這幅畫背后的地仗,當時是用一種取自安徽山里的植物做的。于是我們找專家去安徽的山里找這種植物,又找到可以用這種植物做紙漿的傳承人,經過上百次的研究取得成功,再把畫重新裱上去。”正是這種工匠精神,讓文物散發出帶著歷史印記的獨特魅力。
現在,文物和古建不再冷冰冰地躺在這座龐大宮殿的各個角落,它們愈發光彩照人。每一個物件背后的故事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挖掘并熟知,故宮變得有溫度起來。
網紅院長打造故宮超級IP
在單霽翔的大力宣傳下,故宮火了。
“石渠寶笈特展”火了《清明上河圖》,“青綠山水特展”火了《千里江山圖》,《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故宮文物醫院和一批修復專家,《國家寶藏》又火了乾隆“瓷母”、秦代石鼓。
人們開始關心故宮的景色。一組故宮的紅月亮,點擊量為2000萬;一場紫禁城的雪景,點擊量為5000萬。單霽翔說,未來故宮要成為億萬級、十億萬級觀眾的博物館,就要靠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通過網站、微博、微信,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瀏覽1862690件故宮所藏文物的信息。從創建APP到建立數字博物館,開發數字繪畫、數字織繡……經過不斷地努力,故宮已有了全世界博物館中最強大的數字平臺,且其功能不斷完善。
2019年2月17日,故宮博物院官網正式對外發布“紫禁城上元之夜”的公告,故宮首次開放夜場,在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舉辦燈會,觀眾可以通過免費預約獲得僅有3500人的名額。消息一出,引起巨大轟動,預約票開場不到10分鐘,就已被預約完畢。網友形容這場預約搶票的難度堪比車牌搖號以及春運搶票。
早在2008年,故宮就成立了文化創意中心,嘗試文創產品的開發,但一直未能取得較大進展。轉機出現在2013年,也就是單霽翔上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后的第二年,當時,臺北故宮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受到消費者熱烈追捧,這令單霽翔看到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機會。
單霽翔說:“我不懂時尚,也不懂新鮮詞匯,但將故宮文化數字化可千萬不能落伍!”
因此故宮開始拉著皇帝妃子、宮女侍衛一起傲嬌賣萌。產品也從滿足游客需求入手,娃娃、鑰匙鏈兒一看就是故宮形象,而且物美價廉、好玩兒、生動,它們也是第一波火起來的文創。
如今的故宮不再是一座高傲威嚴的紫禁城,它富有生活氣息、風趣幽默。單霽翔無疑是成功的,他通過自己的方式,影響著文化產業的變革,也影響著歷史的傳承。
目前,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在淘寶上的粉絲超過279萬,《胤美人圖》《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等9款APP,下載量累計突破450萬。除此之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也讓年輕人參與設計文物衍生商品,諸多“爆品”因此誕生。
如今的故宮博物院,是絕對的“網紅”,而且還逐漸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看人群中,有70%是“90后”,新時代的互聯網土著,愛上了千百年前的古代文物,大有一種時空碰撞的既視感。
單霽翔表示,《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很多地方與故宮的氣質相投,“年輕人在關注這部紀錄片的同時,把更多的目光投進了故宮博物院,故宮仿佛也年輕起來了。”
就這樣,他把一個四平八穩的故宮“調教”成了網紅,他自己也被網友捧成了網紅院長——不僅是故宮和單霽翔,連故宮的貓都成了網紅。
流量背后是賺到盆滿缽滿。在2019年2月舉辦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年會上,單霽翔在談到故宮財務時表示,故宮文創產品的銷售額從2013年的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近10億元,到了2017年,達到了15億元。僅憑文創單項,故宮就完成了15億元的營收,而這一數字,超過了當時1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營收水平。
2020年,這座永樂皇帝建造的紫禁城即將迎來它的600歲生日,單霽翔希望:“要把一個輝煌壯麗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謝謝單院長,不想讓他退休……”年輕人在網絡上表達對他的贊美和不舍,是他曾經為這所古老宮殿所做一切的最佳注腳。
在關于他退休的一切評論中,最為中肯的一條或許就是:“他真的是改變中國文博事業的人。將今天的故宮放之于故宮近600年的歷史長河看,將它新的一年與舊的一年對照看,即便再苛求于某些細節,我們也完全不能否認它的開放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