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個性體驗化旅游方式的火熱,民宿作為一種有情懷的旅游住宿設施順勢而起。
煙花三月,草長鶯飛,春暖花開。
渴望外出旅游的人多了起來,旅游業開始漸漸進入旺季。在旅游業的業態中,住宿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風景之外,高品質的住宿體驗會讓游客的整個旅程變得更加愉悅,反之亦然。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個性體驗化旅游方式的火熱,民宿作為一種有情懷的旅游住宿設施順勢而起。具有當地特色的民宿和傳統酒店共同成為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的出行住宿提供了更多選擇。
與傳統酒店不同,民宿的出現,給游客提供了一種不同于城市環境的生活體驗,改變了人們長久以來對旅行的感受,成為人們旅行中對于品質、生活態度的追求以及對于生活美學和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
不一樣的住宿體驗
2017年8月21日,原國家旅游局發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旅游民宿被明確定義為利用當地閑置資源,民宿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
有關民宿起源的說法不一,但有兩種觀點較為流行:一種是說民宿一詞源于日本的民辦旅店(Minshuku),是由一些登山、滑雪、游泳等愛好者租借民居而衍生并發展起來的;另一種則認為民宿興起于歐美,以英國的B&B(Bed and Breakfast)及美國的Homestay為代表。
近幾年,民宿開始在全國各地鄉村蓬勃興起。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期中國民宿的發展帶來了又一個風口。
2017年11月份,中國旅游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發布《2017年民宿產業發展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近年我國民宿客棧總量急劇增加,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當時,預計達到20萬家,同比增長超過300%。民宿產業在助力經濟增長、推動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
中國產業信息研究網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民宿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近幾年來我國國內民宿市場每年的平均增長率都保持在30%以上,僅2017年在線民宿預訂市場交易規模就已經達到127.1億元,同比增速64%,據估算2018年在線民宿交易規模將達到177.2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民宿市場能達到300億元規模。
不僅如此,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城鄉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從事民宿等旅游經營。這是中央又一次明確釋放發展民宿的利好政策,此前中央相關政策文件曾多次提出鼓勵發展民宿。各地民宿近年來獲得長足發展,尤其是資源較好的地區,民宿成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民宿同樣給游客帶來了不一樣的住宿體驗。和酒店比起來,民宿雖然沒有高檔奢華的設施,但是有當地獨特的建筑風格,家居用品,可以讓游客領略當地的文化內涵,親自體驗到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因此民宿近年來越來越受歡迎。
2019年1月7日,途家發布《2018途家民宿旅行年終報告》。該報告顯示,2018年民宿預訂訂單量是2017年的近4倍,在線房源超過140萬套,其中國內房源100萬套,海外房源超過40萬套,共覆蓋國內約400個城市和海外上千個城市。
如今,人們的旅行觀念和出游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旅游消費者已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旅游,以民宿為核心的住民居、吃特色餐、搭便車、利用本地人伴游的深度休閑體驗游模式越來越受青睞。
在宏村,游客們在月沼附近幾乎每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家懸掛著紅燈籠的小院子,那是一戶戶由當地人開設的民宿。走進這些院落,你會發現別有乾坤。古色古香的雕花門窗,懸著幔帳的雕花床,從室內推窗向外看,遠處的山脈和近處的馬頭墻交相輝映。“在這里住幾天,感受一下和平時不同的生活方式,感覺很放松也很愜意。”來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說。
而在云南昆明,住在滇池度假區附近的民宿則是另外一番感受。除了毗鄰滇池,遠眺西山的便利之外,這些裝飾各異的民宿本身也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2018年國慶長假,來自山西的高先生帶著父母去昆明旅游,便選擇了住民宿。高先生表示,隨著父母年事已高,他對旅游的要求不再是“到各個景點打卡”,而是帶著父母找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去感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民宿對他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和標準化的酒店不同,民宿讓人感覺更自在和舒服。”在北京工作的高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在昆明滇池的民宿體驗。高先生預訂的房間裝飾很溫馨,精致而小巧,開放式的廚房、會客廳,裝飾的物品都是民宿主人的私藏品。晚間,陪著父母圍坐在客廳里一邊看著電視一邊聊著天,讓遠離家鄉的他找到了小時候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感覺。
從2014年至今,短短幾年間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民宿客棧蓬勃發展。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上顯示,2017年,位于昆明的途涂客棧從全國10萬家民宿客棧中脫穎而出,于2017年5月獲得2016中國旅游總評榜頒獎典禮上“年度民宿明星獎”的殊榮,此次獲獎的民宿只有3家,途涂客棧是云南省唯一獲獎的民宿客棧。
對于很多人來說,選擇旅游就是想親身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體驗不同的生活。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廣和網絡共享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民宿作為出行住宿方式甚至旅游目的地。一些游客甚至愿意“為一間房,赴一座城”,由此也催生了新的旅游模式——民宿,使得民宿旅行變得越來越火熱。
過一段慢生活
近幾年,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隨著新旅游的迅速發展,居民的休閑度假方式已經發生改變。“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久居在快節奏的都市中,人們開始渴望感受小橋流水的寧靜,忘卻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回歸青山綠水的鄉村,過一段詩意的慢生活,成了人們內心的向往。自帶濃濃情懷的民宿,以及美好的鄉村生活,給了現代人鄉村情結的最好慰藉。民宿為旅游者提供了獨立的生活處所,讓旅游者可以享受當地的特色生活,并且有機會融入到當地生活中,因此受到越來越多城市人的青睞。
近幾年,《三個院子》《向往的生活》《漂亮的房子》《青春旅社》等與民宿相關的綜藝真人秀節目的播放,也帶動了鄉村民宿熱潮。在這些節目中,嘉賓們在小鎮、鄉村過著充滿歡樂的慢生活。同時,這些節目從生活方式、社交空間、文化傳統、建筑美學等維度詮釋了短租民宿的概念,提升了觀眾對民宿的接納度和好感度。追憶鄉村生活這一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2018年國慶假期,黃山區民宿成了都市游客享受假日時光的一個好地方。湯口云上民宿便是深受歡迎的一個所在,除了江浙滬的游客,還有從云南等地遠道而來的客人。民宿主人阿新介紹,云上的客人大都是來度假的,他們在這里“發呆看書、喝茶聊天”,享受悠閑的假日時光。
而在浙江湖州莫干山,自2011年,法國山居和裸心谷相繼入駐后,不僅改善了原本較為單調的住宿資源,也豐富了其本身的旅游元素,增添了一張“洋家樂”的名片。隨后幾年,在最早一批民宿的引領下,不斷有高質量的民宿落戶于此。甚至有網友調侃這里能成為江浙第一度假勝地,民宿功不可沒。
在旅游者心目中,民宿,早已不局限于一棟簡單的房子,而是一種生活狀態,是當地風土人情的載體。對此,蘇州科技大學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陳來生教授表示,隨著城市生活逐漸加快,家鄉的鳥語花香、風土人情逐漸變成每個人心底的風景,于是都市人開始追求返璞歸真,為精神和心靈空間尋得一方安放之所。而人們愛上民宿的煙火氣,是對于鄉愁的回歸,對于過去簡單生活的尋訪。“從另一方面來說,民宿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能感受到人情味也是民宿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民宿的背后意味著當地文化的體驗與交流,傳遞一種民宿建筑與自主運營、民宿主人文化與客人溝通之間的文化溫度。
借助民宿這個平臺,不少游客表示既可以和當地人交流,體驗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還有可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拉薩市城關區的團結新村,近年來就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客棧群”,目前有大大小小的民宿20多家。這些民宿裝修精致,頗具格調,是驢友、背包客、自駕游車主理想的落腳之處。不同于酒店的整齊劃一,民宿多為因地制宜,常帶給人意料之外的驚喜。團結新村入口的“驢行小鋪”,就在玻璃櫥窗上標明了在民宿可以做的16件事,如拍照、打牌、聽歌、約會、如廁、上網等。寬松的環境對遠道而來尋求心靈棲息的驢友來說,很有吸引力。
網友小馬就對民宿情有獨鐘,提到民宿,他表示,“我經常住民宿,可以說民宿有時是我外出旅行的第一選擇了。民宿是有人情味也是有溫度的,在旅行時如果能住進自己心儀的民宿,旅行就算成功了一半。住民宿我們可以住得舒適安全還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要是遇到了熱情好客的房主就等于有了一個厲害的導游,他會告訴我們哪些是可以游玩的,還能避免我們被坑,同時住民宿還能交到很多朋友,旅行住民宿是很有必要的。”
民宿市場未來可期
在中國,不少地方的民宿通常與著名景區相伴而生,同時也在改變著景區主導的傳統旅游消費模式。從最開始的單體民宿爆紅,帶來的游客增長,進而不斷出現新的民宿,形成民宿集群,又進一步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這樣的良性循環不斷上演,催生了如莫干山、大理、麗江、廈門等熱門旅游地區的知名民宿聚落。基于民宿能帶給旅行者一種有溫度和人文關懷的旅游住宿體驗,不少業內人士看好民宿產業的未來前景。
在2018年11月30日召開的全國發展鄉村民宿推進全域旅游現場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指出,鄉村旅游是我國旅游消費的重點領域,鄉村民宿是鄉村旅游的新熱點。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鄉村旅游達25億人次,同比增長16%;旅游消費超過1.4萬億元,同比增長27%;民宿消費規模達200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鄉村民宿消費將達363億元,年均增長16%,遠高于同期國內旅游消費年均8%的預計增速。對于民宿的未來,雒樹剛表示,“鄉村民宿方興未艾,大有可為;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大有作為。”
相關數據的統計,也印證了民宿行業的火爆。
2018年9月20日,中國旅行社協會聯合美團旅行發布《國慶黃金周旅行趨勢報告》。該報告顯示,2018年國慶期間,民宿作為休閑度假的“新網紅”,在中西部地區熱度飆升。在另一個“家”中讓旅行變成“生活”的度假模式也被青睞。報告顯示,國慶期間的民宿,平均每個訂單的間夜量為2.6天,明星民宿一般需要提前45天左右預訂。
“民宿旅游作為新興旅游產品,或將成為全域旅游的重要元素和旅游經濟的突破口。”重慶旅館協會民宿分會會長余文輝說,民宿在這兩年呈現了井噴式的發展,比酒店更溫情、更個性、更產品化的民宿成為追逐目標。特別是隨著鄉村振興的大力實施,作為一種新興旅游業態的民宿,日益成為全域旅游耀眼的新星,受到旅游者追捧。
近年來,我國共享住宿發展迅速,2017年我國共享住宿市場交易規模約145億元,比2016年增長70.6%;參與者人數約為7800萬人,其中房客約7600萬人;主要共享住宿平臺的國內房源數量約300萬套。
當然,在民宿數量激增的同時,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一方面是行業高歌猛進,各方資本都想分一杯羹;另一方面,行業發展面臨的諸多短板日益凸顯,一些地方的民宿發展無序、規劃滯后、監管不到位、經營管理不規范都等不同程度存在著,還需改進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提升民宿服務檔次,實現品質和管理的優化勢在必行。
2018年11月15日,我國共享住宿領域首個行業自律標準《共享住宿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發布。《規范》就目前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城市民宿社區關系、入住身份核實登記、房源信息審核機制、衛生服務標準、用戶信息保護體系、黑名單共享機制、智能安全設備的使用等社會公眾關注的重點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內容規范。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表示,我國共享住宿行業發展迅速,發展模式日益成熟,未來潛力巨大。
遠離了都市車水馬龍的喧囂,在一個靜謐安適的空間里,度過一段慵懶的時光,這種不一樣的住宿體驗,或許就是民宿存在的意義。
中國新時代 201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