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佰義 王迦 王嫚 于慧穎 范愛淇 張艷波 張艷 李鋒



摘要:以李18個品種種質資源為試驗材料,對其開展ISSR反應體系引物篩選,結果表明,從41個隨機引物中篩選出25個多態性引物用于PCR擴增,每個多態性引物擴增出的條帶數在8~23條之間,擴增出的DNA片段長度大多在150~2 400 bp 之間;共擴增出條帶數為385條,其中,樣品間相同的條帶數有53條;所選引物的多態位點百分率為86.23%。
關鍵詞:李;種質資源;ISSR;引物;多態位點
中圖分類號: S662.30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0-0063-03
區間簡單重復序列標記(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是一種微衛星基礎上的第2代分子標記技術,其基本原理是用錨定的微衛星DNA為引物,在簡單重復序列(SSR)的3′端或5′端各加2~4個非重復隨機核苷酸序列作為引物,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中錨定引物可引起特定位點退火,并對重復序列間的DNA片段進行PCR擴增[1-3]。ISSR標記結合了隨機擴增多態性DNA標記(RAPD)、SSR技術的優點,具有模板DNA用量少、引物設計簡單、成本低、PCR擴增產物多態性豐富、產物重復性和穩定性好、試驗安全性較高及技術難度較低等特點[4],現已在植物遺傳作圖、基因定位、品種鑒定、遺傳多樣性及親緣關系分析等方面被廣泛應用[5-9]。
我國是李的起源地之一,有著非常豐富的李種質資源,是李種質遺傳多樣性中心[10]。李是優良的蜜源植物,其葉簇、花朵、果實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可作庭園綠化樹種[11]。中國李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應性好,生長迅速,結實期早,產量高,抗灰腐病力強,果實耐貯藏,被世界各國引種栽培,并作為培育李的重要親本,而在長期選育過程中,李的親緣關系復雜[12]。本試驗對李種質資源基因組進行ISSR-PCR擴增,以期篩選出擴增良好的引物,對李種質資源親緣關系的鑒定及研究能提供有益的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8份李種質資源,由國家果樹種質公主嶺寒地果樹資源圃提供,試驗編號及種質名稱見表1。試驗引物共41個(表2),參照哥倫比亞大學公布的ISSR引物序列,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1.2 植物基因組DNA的提取
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鈉(SDS)法提取植物基因組DNA。2016年5月,自李樹剛萌發的新梢上采集幼嫩葉片 液氮速凍,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備用;取適量葉片,液氮條件下研磨至粉末狀,裝于2 mL離心管,加入Buffer A提取液,立即混勻;65 ℃水浴16 min,其間搖動離心管2次;取出離心管,冷卻至室溫,加入體積比為25 ∶ 24 ∶ 1的酚、三氯甲烷、異戊醇混合液800 μL,輕輕搖勻2~3 min;12 000 r/min離心 8 min,上清轉移至1.5 mL離心管中,盡量不要觸動中間蛋白層;加入 0.7 倍體積的異丙醇至上清液中,輕輕混勻,直至絮狀沉淀產生;用毛細管勾出絮狀沉淀,轉移至裝有200 μL 70%乙醇的1.5 mL離心管中進行洗滌;吸干離心管中乙醇,DNA在管中自然晾干;加入200 μL含RNA酶的1×TE緩沖液以充分溶解DNA,4 ℃或-20 ℃保存,備用。
1.3 PCR擴增與電泳檢測
反應體系總體積為10 μL,分別為10×上樣緩沖液(loading buffer)1 μL,2.5 mmol/L dNTP 0.2 μL,0.4 μmol/L引物(Primer) 0.4 μL,5 U/μL Taq酶0.1 μL,50 ng/μL DNA模板2 μL,用雙蒸水補足10 μL。擴增程序參照文獻[12],并稍作修改,95 ℃預變性4 min;95 ℃變性30 s,45~61 ℃退火 45 s(退火溫度見表2),72 ℃延伸2 min,共34個循環;72 ℃延伸10 min。擴增產物4 ℃保存,經2.5%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電泳液為1×TAE緩沖液,DL 2000為DNA分子量標準,電壓為135 V,電泳時間為50 min;電泳結果采用凝膠成像系統拍照記錄,每個引物的擴增產物呈穩定而清晰的條帶作為統計數據,有條帶的記為“1”,無條帶的記為“0”;將數據輸入計算機,對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由圖1、圖2、圖3可見,不同的生物基因組可使用同1個引物,而對某一特定的基因組,不同引物的擴增效率是不同的,引物擴增效率的高低由其產生的多態性條帶數決定。由表3可見,41個引物中可篩選出25個多態性高的引物用于擴增,這25條引物分別為UBC807、UBC810、UBC811、UBC812、UBC815、UBC818、UBC821、UBC825、UBC827、UBC834、UBC835、UBC836、UBC841、UBC842、UBC843、UBC844、UBC845、UBC846、UBC847、UBC848、UBC856、UBC857、UBC859、UBC873、UBC881;25個多態性引物對18份李種質資源進行PCR擴增,擴增出的條帶數在8~23條之間,擴增出的分子量大多在150~2 400 bp之間;共擴增出條帶數為385條,其中樣品間相同的條帶數有53條,呈多態性的條帶數為332條,平均多態位點百分率為86.23%;擴增出的多態性條帶占比在55.56%~100.00%之間,其中,引物UBC812、UBC815、UBC821、UBC844、UBC848、UBC881擴增出的條帶多態性相對較好,多態性條帶占比達到100.00%。
3 結論與討論
目前,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李種質資源的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ISSR分子標記技術具有操作簡單、可靠性強、重復性高等特點,但運用ISSR分子標記技術時,每個引物在不同物種上的擴增效率不同,引物的多態性水平越高,則說明物種的種質資源越豐富。因此,針對不同物種篩選出條帶清晰、穩定性高的引物是必不可少的[13]。本試驗篩選出的引物多態性程度相對較高,平均多態位點百分率為86.23%,說明李種質資源的遺傳基礎較為廣泛,種質資源較為豐富,這可能與我國是李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且自然分布較廣有關;從41個引物中篩選出的25個引物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供試李種質資源的差異性,擴增出的條帶多態性占比在55.56%~100%之間,其中,引物UBC812、UBC815、UBC821、UBC844、UBC848、UBC881擴增出的條帶可用于多態性標記,與劉威生等的研究結果[9,14]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