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彝良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組織機構建設、提升隊伍素質、提高民眾認知、落實送行經費、普及農產品檢測等5個方面加快彝良縣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議
農產品是食品安全的源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礎。筆者對彝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針對調查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
一、彝良縣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現狀
1.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現狀。(1)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構成。彝良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位于昭通市中部,工業基礎薄弱,是一個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的農業縣。2012年,按照省市農業部門要求,彝良縣成立農產品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隸屬于彝良縣農業局,設編制5名,負責縣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檢測、“三品一標”認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定和修訂及驗證工作。同時,全縣15個鄉鎮均按成立鄉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安排2個技術人員兼職,負責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2)農產品質量檢驗硬件條件達標。縣級檢驗檢測站有檢測室480平方米,配備各型儀器46臺(套),能夠進行常規檢驗檢測需要;各鄉鎮均配備電腦、速測儀,能夠滿足農藥殘留速測需要。
(3)有穩定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人員。縣級檢驗檢測站有在職在編技術人員5名、外借技術人員2名,其中專科以上學歷6人,有中高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3人,通過多年的學習、培訓、檢測運行實踐,能夠完成上級部門安排的常規檢測任務。
2.正常開展農產品檢測工作
(1)農產品檢測工作有序開展。縣級檢驗檢測站按照上級業務部門要求,每年組織抽檢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檢測農殘合格率達98%以上,其中學校、超市、農貿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樣品合格率達100%,對檢測中出現的農殘超標樣品進行復檢仍然超標的,及時通知經營戶暫停銷售,立行整改,經監測合格后再行銷售。
(2)開展農產品安全指導工作。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常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采取縣城集中宣傳、鄉鎮集市流動宣傳及對農產品、農資經營戶進行規范宣傳培訓等多種形式,發放宣傳冊、宣傳單,營造農產品質量安全人人參與、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
二、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
1.技術力量薄弱。縣級檢驗檢測站現有技術人員7名,經多次培訓,掌握了部分農產品質量檢測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滿足常規檢測需要。但隨著彝良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現代檢測技術和先進檢測設備的廣泛應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人員業務素質已不能適應農產品質量檢測的需要,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檢測基礎知識,對新知識和先進檢測技術的學習不足,造成高技術含量檢驗項目不能有效開展。
2.民眾認知不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較高,但認知水平低。一些農民已認識到食品安全形勢的嚴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但對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效益,不惜濫用農藥,特別是一些國家已經限制使用的中高毒、高殘留農藥,從而造成農藥殘留現象。
3.機構運行經費不足。隨著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的完善,所需要的運行經費也相應大幅增加。據專家測算,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站正常運轉每年至少需要30萬元用于儀器維護、開展檢測項目。彝良縣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中,縣級檢測站每年經費不足10萬元,鄉鎮很少甚至沒有檢測經費,檢測經費嚴重不足,造成人員無法培訓、設備無法維護,機構運行困難,檢測能力受到制約,限制了彝良縣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的健康發展。
4.檢測覆蓋率不高。目前彝良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未通過計量認證和“雙認證”,仍然只能開展速測,不具備開展定量檢測的能力,僅局限于蔬菜、水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進行定性檢測,農產品品種、檢測項目少;受編制、人員限制,彝良縣農產品檢測以縣級組織開展為主,鄉鎮級存在縣級組織就開展、不組織就不開展的現象,除縣城及周邊鄉鎮外,多數鄉鎮每年均只開展1—2次檢測,覆蓋面較窄;同時,規模化農業生產企業雖然已經建立農產品檢測室,但基于利益、技術等原因,很少運行或根本不運行,達不到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的要求;中、小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主體無農產品檢測室,并且點多面廣分散,抽檢覆蓋率低。
三、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發展建議
為了提高彝良縣農產品質量檢測水平,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應從加強組織機構建設、提升隊伍素質、提高民眾認知、落實送行經費、普及農產品檢測等五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推進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
1.加強組織機構建設。針對現有編制不足的情況,積極協調,增加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編制,鄉鎮落實專人負責,確保有工作人員做事;加強縣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硬件水平,縣級實驗室通過“雙認定”;在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勘測基礎上,拓展菊酯類農藥、有機氯農藥、三氯殺螨醇農藥殘留速測能力和定量檢測能力,并將檢測范圍從水果、蔬菜擴展到果蔬、糧食、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多部門聯合,對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生產農產品進行經常性檢查,形成抽檢機制,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
2.提升隊伍素質。隨著檢測業務的發展,應引進儀器分析、分析化學等相關檢測專業技術人才,建立檢測業務進修機制,鼓勵和支持檢測人員參加各類檢測專業技術培訓與從業資質培訓,加強技術指導,不斷提高檢測人員技術水平,培育一支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技術過硬的檢測技術隊伍。
3.提高民眾認識。進行集中宣傳為主、分散宣傳為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發放宣傳單、宣傳冊,讓廣大人民從充分認識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的重要性,認清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意義。通過對轄區內生產的農產品進行檢驗檢測,引導農民逐步科學、合理、規范使用農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4.落實運行經費。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礎,各級政府應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建設納入地方政府民生工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把檢測人員培訓經費、樣品采集經費、日常工作和運行維護經費列及本級財政預算,保證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規范有效運轉。
5.普及農產品檢測。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政府的持續支持對增強檢測能力和創新能力十分重要。政府應通過政策、資金鼓勵,支持規模化農業生產主體自建農產品檢測室,并將其納入縣級農產品檢測體系管理,檢測結果實時傳送檢測站;在檢測技術、檢測試劑、檢測經費給予支持,保障其正常運行;提高中、小農業生產主體生產基地的抽檢檢測覆蓋率、頻率和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