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黔
摘 要:水稻、小麥等是惠水縣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歷來居各項糧食作物的第一、第三,全縣約有9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稻谷生產狀況與種植效益,對穩定全省糧食總量的增長,促進稻區農民增收,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均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意義。在發展糧食生產中,堅持以主攻水稻生產的發展戰略,普及以雜交水稻良種為龍頭的增產適用技術推廣,對進一步挖掘水稻增產潛力,大幅度提高單產水平,促進平衡增產,實現糧食逐步自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優質稻;生產;發展前景
一、水稻(優質稻)
惠水是中國優質米之鄉,中國黑糯米之鄉,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總耕地面積29.78萬畝,其中稻田面積19.12萬畝,常年播種面積19萬畝,目前全縣優質雜稻種植面積15萬畝,紅米種植面積2萬畝,香米種植面積3萬畝,黑糯米種植面積1萬畝,約占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的四分之一,總產9500萬公斤以上,占糧食總產的五分之二以上,惠水縣年種植優質稻在15萬畝左右。稻米主產區基本無工業污染源,灌溉水主要有漣江灌區、波云湖灌區和雅水水頭水庫溉區,灌溉水源均為人飲用水。尤其是在源頭堵住了農藥、化肥污染,為惠水優質稻米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惠水優質米以其晶瑩透明,營養豐富,米飯柔軟,香甜可口,冷不回生而久享盛名。當前產品有惠水糧食購銷公司注冊的“雅晶”牌金絲米、金晨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優質小紅米及惠水黑糯米等在市場上均有較高的商業信譽。并在三都鎮、雅水鎮、長安等地建有優質米無公害生產基地1.8萬畝。品牌銷售大米量在千噸以上。因此,大米產業是惠水縣的優勢產業,做強做大做優大米產業是培育惠水(農村)經濟增長點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發展優質稻種植,是提高農業科技綜合技術的應用率,達到農業增效、企業和農民增收的目的。將可提升我縣水稻生產科技種植水平,廣泛集成國內外水稻先進栽培技術成果,開展試驗研究,不斷完善我縣水稻增產增效綜合技術的應用,提高水稻各項生產技術的覆蓋率和推廣率,挖掘水稻單位面積的增產潛力,確保我縣糧食穩定增長、食品安全,促進水稻生產的發展,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優質,增加企業、農民雙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對促進我縣二、三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水稻種植適宜區,按照產業化經營和“三調”(品種調優、產業調特、規模調大)的原則,組織優質稻發展項目的實施,能有效提高稻米的優質率和商品率;促進“產—加—銷”一體化服務,增強了農業部門、企業和農民的溝通和聯系,使在水稻生產全過程中,產前幫助農民調、產中幫助農民種、產后幫助農民銷,拓寬了農技部門的服務職能,企業商品的基地建設和發展,切實幫助農民增收,使水稻生產達到“兩高一優”的目的。優質稻生產的發展,是促進企業和農民雙贏,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綜合效益措施之一。
1.水稻生產發展現狀
惠水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普遍較長。由于地勢較為復雜,稻種資源豐富,秈、粳、糯型品種俱全,早、中、晚熟品種兼有。年種植面積18萬以上,一季中秈稻面積17萬畝,占水稻總面積94.44%,粳稻面積0.05萬畝,糯稻面積0.65萬畝,分別約占0.28%與0.83%。在秈稻中,除17萬畝雜交水稻外,尚有0.5萬畝常規稻(紅米),分別占水稻面積的94.4%與2.8%。
近年來,由于我縣糧食的不斷增長,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大部分地區糧食已由長期不足,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部分水稻主產區,也出現了稻谷結構性、區域性、階段性的過剩。當前,為適應市場對大米品質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優質稻谷需求急劇增加的狀況下,正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廣泛組織開展了糧食優質高產示范工程,積極引導廣大稻農認真調整優化水稻品質結構,加強擴大適銷對路的優質稻米品種,全面提高稻米品質,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2.稻谷品質現狀
惠水縣種植的稻谷類型是以一季中秈為主,中秈稻縣內各地均有分布;中粳主要分布在擺金片區海拔較高地區,主要是選用抗寒力較強,米質中等為主,而品質上乘的較少。 惠水優質米以其晶瑩透明,營養豐富,米飯柔軟,香甜可口,冷不回生而久享盛名。當前我縣生產的優質大米 主要以雅水片區為主。
惠水民食為主的稻米是以秈稻為主,生產與市場流通量又是秈型雜交稻最大。惠水廣大消費者對食用稻品質要求特點是:米飯軟硬適度,米粒大,米飯色澤白而油亮,食用時能保持米飯米型完整,冷不回生;對廣大稻農而言還要求能獲高產,能獲較高整精米率,外觀品質好,食口對路,商品品質較高的品種。當前推廣的品種有宜香系列、豐優香占、C兩優華占、野香優莉絲等優質稻品種。粳稻主栽品種為以滇雜31為主。
糯米品種多為中遲熟糯稻,糯稻分布零星,全縣均有種植,當地糯米品質是以色澤白、粒型大、米飯滋潤、香味濃、冷不回生等作為標準,但單產多數較低。其次黑糯米種植:主要集中在我縣黑糯米主要種植在苗族、布依族聚居的擺金、斗底、擺榜、寧旺、崗度、鴨絨等地,尤以擺榜鄉為主。東起擺榜鄉甲壩村,南到鴨絨鄉上田村,西到擺金鎮大華村 ,北到斗底畜牧場。惠水黑糯米,又稱紫糯米,栽培歷史悠久。具有特殊的色、香、味和一定的藥用價值。其品種有黑糯138、黑糯141、黑糯187、黑糯142等中矮稈(株高85—100厘米),畝產可達400-500斤,高產可達700斤。其中黑糯141通過貴州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有效推動我縣黑糯米酒生產的發展。以上,作為特殊用途開發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紅米種植地域范圍區性在苗族、布依族聚居的鴨絨鄉、雅水鎮、抵麻鄉、太陽鄉等地。東起鴨絨葡所村,南到太陽鄉董照村,西到抵麻鄉擺亞村,北到鴨絨鄉花廠村,紅米稻谷從谷殼到米心都是均勻的紅色,具有特殊的色、香、味。營養豐富,口感潤爽,自投放市場以來,一直受到貴陽、重慶、成都、杭州、上海、廣州等地消費者的青睞。
3.優質稻生產規劃
我縣優質稻生產列為議事日程,面向市場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廣泛開展了全縣的優質稻米(特色)品種示范推廣, 3至5年內建設高標準生產基地10萬畝:在縣內稻谷主產區建設基地。今年先在雅水優質米產業園區建萬畝優質稻示范基地,以促進全縣優質稻種植示范推廣與開展,向大規模、上檔次方向發展。
4.市場開發
惠水優質稻米市場開發起步較晚,自2016年以來,我縣開始篩選適合本地生態條件的,米質優、食味好、品種特、適銷對路品種,逐步建立了優質稻示范基地。部分鄉鎮主產稻區農業部門與糧食、供銷或民營企業,聯合開發優質稻生產。糧食部門建設優質稻生產加工線和生產加工中、小包裝為主的商品稻米。目前,優質稻米開發初具規模,已創品牌的有“雅晶”牌與“金晨”牌優質農產品系列優質稻米等企業。已在省內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這些舉措為把惠水水稻生產引導到高產、優質、高效、特色的軌道和促進優質稻生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結語
為了做強做大惠水大米產業,把雅水特色優質米產業園區打造為品質優、規模大、檔次高、效益好。園區建成后,年交易量達5萬噸以上,年交易額超過億元,帶動就業3000人以上,直接增加農民收入1500萬元以上,間接增加農民收入5000余萬元。作為農業部門抓項目服務。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強化農業電子政務、農業公共信息服務,改善農民生產、農產品銷售、市場環境。建設和完善稻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體系,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其次,抓科技創新。搞好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及推廣,加大培訓培訓力度,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加快我縣優質米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