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芳
摘 要:隨著養豬生產水平的提高,市場對豬肉的量和質的需求,母豬生產關系到養豬產業的發展,是養豬的基礎。在農村飼養母豬由于受傳統養豬模式的影響,在飼養管理上仍存在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對愛華鎮母豬的品種、飼養方式、發情、配種、妊娠、分娩、哺乳等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便供廣大養豬戶參考。
關鍵詞:母豬;飼養;技術措施
近年來,隨著愛華鎮的養豬生產技術水平的日趨提高,農村養豬模式,正由傳統化、分散化、粗放化飼養逐漸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科學化轉變。因此養好母豬是發展壯大養豬產業的基礎,符合養豬發展的要求。
一、愛華鎮飼養母豬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到位
由于受傳統養豬模式的影響,導致部分養豬戶乃至部分技術員認識上存在的差距。責任心不強,重養殖,輕管理。
2.母本選擇混亂
養豬戶在養豬生產中,對豬的品種優劣認識不足,不管其品種好壞,只要是母豬就養。造成地方品種血緣混雜,生長緩慢,產仔率低,體型各異,瘦肉率低,抗病力弱,嚴重制約著養豬業的發展。
3.飼養管理差
飼養方式落后,豬舍內不通風,不見太陽,圈內積肥,雨水季節積水潮濕,干季跳蚤橫行,豬只遭受有毒有害氣體,潮濕和蚊、蠅、蚤、虱危害,消耗營養增大,影響繁殖,造成飼料浪費。圈內積肥,蛆蟲滿圈,一旦感染傳染病或寄生蟲病,豬死病原存,新入圈的豬易被感染。豬關在“吊井圈”里,人進不去,又臭又臟,看不見,根本無法進行觀察、調教、飼養。
(1)母豬的飼料和飼喂方式單一。母豬飼養受傳統養豬的影響,飼料單一,有啥喂啥,稀湯灌大肚,把飼料煮熟喂豬,認為熟食可使豬長得好。
(2)母豬的發情與配種判斷不準確。對母豬的生理周期不了解,不清楚母豬發情的最佳配種時間,只要看到母豬發情癥狀,不管早、遲都進行配種,嚴重影響受胎率。甚至亂交亂配,造成血緣混亂,產仔率低,死胎、弱胎增加,生后生長緩慢。
(3)妊娠母豬飼養差。母豬配種后,仍與育肥豬混養,甚至與牛、馬、羊混圈,造成流產、死胎。即便單圈飼養,喂食時也不注意,常出現鞭打、腳踢,強趕妊娠母豬。
二、提高愛華鎮飼養母豬的技術措施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確保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鎮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認識,把規模化、標準化母豬飼養管理技術全面推廣。同時搞好技術培訓,落實專人負責管理。把技術和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充分調動各方面人員的積極性,把母豬的科學飼養管理技術落實推廣到位。
2.選擇適宜的品種,科學飼養
選擇本鎮土著母豬作母本和3個種豬場培育的長白、約克,根據母豬不同的生長期從發情,配種,妊娠母豬、哺乳母豬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作全方位培訓。工作中,要根據實際,采用現場培訓、到戶指導、與農戶座談的方式進行,了解農戶需要什么,存在些什么困難和問題。通過多種方式的培訓和溝通,來提高群眾養殖素質和飼養管理技術。
3.養好空懷母豬,促進發情排卵
(1)空懷母豬的飼養管理。注意圈舍干燥、清潔、溫濕度,防止乳房炎的出現。群飼空懷母豬可促進發情,特別是群內出現發情母豬后,由于爬跨和外激素的刺激,可以誘導其它空懷母豬發情,便于管理。此外,還要觀察其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和治療病豬。
在母豬空懷期間須有計劃地對母豬進行體內外驅蟲、健胃、接種疫苗。對體況正常而不發情的母豬,可采用調換豬舍增加戶外運動,用公豬誘情等方法使之發情配種。對屢配不孕的母豬,當再次發情配種時,在20ml精液中加入3-3.5個國際單位的催產素,可有效提高母豬受胎率。
(2)促進母豬發情的方法。公豬誘導法:用試情公豬去追爬不發情的空懷母豬,通過公豬分泌的外源激素氣味和接觸刺激,能通過神經反射作用,引起腦下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促使母豬發情排卵。
合群并圈:把不發情的空懷母豬合并到有發情母豬的圈內飼養,通過爬跨等刺激,促進母豬發情排卵。
利用激素催情:給不發情母豬注射己烯雌酚,促進其發情。
(3)準確配種及妊娠診斷。應根據母豬發情的外表癥狀來決定,即外陰部紅腫消失,顏色變深且出現皺紋;外陰部流出的粘液少,濃稠,放在食指和拇指中拉長2-3厘米不會斷;用手壓母豬背腰部表現呆立不動或向人靠攏;從開始發情后的19小時配種(一般為初產母豬從開始發情的第3天早上開始配,每次間隔10小時左右,連續配3-4次;經產母豬從開始發情的第2天早上開始配,連續配2-3次;老齡母豬從開始發情的第1天下午配,連續配2次;即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間) 。
母豬配種后,經過一個發情周期(18-25天)沒有發情表現或42天后再觀察一次仍無發情表現,則初步判斷為妊娠,外觀表現安靜、貪睡、性情溫和,食欲逐漸增加,上膘快,皮毛發亮緊貼身,行動穩重,尾巴下垂很自然,陰戶縮成一條線,腹部逐漸膨大等,即可定為妊娠。
(4)養好妊娠母豬,保證胎兒正常發育。胎兒的生長發育完全依靠母體,母豬懷孕后新陳代謝機能旺盛,對飼料的利用率提高,蛋白質的合成增強,母豬所獲得的營養物質,除供給胎兒的生長發育和恢復體力用之外,將多余的部分儲存在體內,為產后泌乳儲備營養物質。因此養好、管好妊娠母豬是保證胎兒能在母豬體內得到充分的生長發育,防止死胎與流產現象的發生,使妊娠母豬每窩產出數量多,初生重大、體質健壯和均勻整齊的仔豬,保證母豬有適度的膘情和良好的泌乳性能。飼喂方式通常采用妊娠前期(從配種到80天)喂量少,妊娠后期(從妊娠80天至產仔前3天)飼喂量多。
(5)產后母豬的飼養管理。母豬產后2-3小時可進行喂料,飼料以麥麩為主,加適量的鹽、安乃近、土霉素或頭痛粉和糖,制成稀糊狀喂給,喂量第一次0.5kg,以后逐漸增加,5-7天后可按哺乳母豬的飼養標準進行飼喂;母豬產后最忌過多喂料,因為產后母豬在短時期內排出了大量內容物,造成腹壓減小,通過神經的刺激,母豬會誤感饑餓,若大量的飼料進入胃內,母豬很容易造成胃內積食消化不良等疾病,嚴重影響母豬的健康。
三、結語
在養豬生產中,母豬是發展仔豬、肉豬的基礎。農村要提高養豬生產水平,就需從養豬的源頭抓起,政府重視,選擇適宜當地的品種,提高飼養技術,加強疾病防治,加強技術員及農戶的培訓,才能使愛華鎮養豬業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 孫琳,侯德勛.云南農村八改養豬技術[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6—98.
[2] 喻勇.徐有生主編.瘦肉型豬飼養管理手冊[M].瀘西縣科學技術協會,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