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重大的舉措,對于解決三農具有顯著意義,而水利水保工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為此,本文結合當前的相關政策背景,并結合筆者所在地區,針對性了分析了水利水保工程的實施狀況,并研究分析了水利水保工程對當地新農村建設所起到的作用,僅供參考。
關鍵詞:水利水保;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大舉措。而水利水保工程又是一項重大的利國利民工程,那么水利水保工程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否有作用,又具備何種作用,下文進行簡單分析。
一、相關背景分析
2005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偉大舉措出臺并落實,在當時的十一五規劃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最受人矚目的亮點,并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當中的重大歷史任務。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9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脫貧攻堅是非常關鍵的一環。2018 年水利部出臺文件水扶貧200號文件,指出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問題,不斷改善貧困地區水利基礎條件,支持更多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大力提升貧困地區水利管理能力,提出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和資金安排向水土流失嚴重的貧困地區傾斜,繼續支持西北黃土高原、西南巖溶區、南方紅壤區、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貧困地區坡根底改造支持力度等等。要求在2020年完成相關目標。
二、水利水保工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筆者所在地區位于黃土高原中部,海拔1068~1309m,年均氣溫8.8℃,年均降雨量500mm,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是重點的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的地區。2016年本地省委、省政府要求利用3~5年時間,投資90億元實施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治理和水景觀建設,截止2017年本地完成生產總值89.2億元,同比增長8.1%,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6億,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02元和12265元,同比分別增長8%和8.8%。從這些數據上不難看出水利水保工程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1.夯實農村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西北地區第一個科研機構也是目前的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前身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誕生,拉開了長達幾十年的黃土高原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序幕。70年代,筆者所在地區建立起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
本地區屬于典型的換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形,全區人口約17.71萬,其中 14.7萬為農業人口,在退耕還林政策出臺之始,全區退耕還林面積達到148.38 萬畝,山綠了,但耕地面積大量減少人均基本農田只有2.17畝。對于農民來說,耕地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為此,從2013年開始本地區“治溝保生態造地惠民生”建成高標準農田2.3萬畝。2017年本地農村有針對性的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形成溝壩農田近40畝,面積能夠滿足大型農機操作,并配套排洪工程,旱澇保收成效顯著,畝產從早期的三四百斤到1000斤左右。全區在治構造地上形成了萬畝良田,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保障,并且結合農業產業開發,建成搭棚353座,經濟林1679畝,種植飼草1280畝,生產道路97852m,田間道路39468m等等,農村經濟基礎更加雄厚,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
2.調整產業結構,助力脫貧攻堅
隨著水利水保工程的逐步實施,本地區在生態建設項目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全區土地利用結構得到優化。構建了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實體模型,并研究開發出土地果園補水灌溉、優質豐產栽培、林草植被恢復建造、能填水肥有效轉化等技術體系。
在具體的綜合治理過程中形成科研單位、市縣政府與有關單位、示范區農民三位一體的機制模式,并成功培育出高效設施型、農+蘋果、農+牧、農+經濟林、水資源開發利用等不同類型的生態經濟建設模式。例如當地某村圍繞脫貧攻堅,構建神態農業示范園區以及休閑生態觀光農業基建立起專業村、鄉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貧示范村。其中生態農業示范區累積接待游客65萬余人次,鄉村旅游初見效果。休閑生態觀光農業基地則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構建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搭建新型大棚105座,成為當地大棚最大的點。
當地另一個村文化底蘊深厚,其走的是畜牧業的道路,重點突破牧草營銷、基地建設、產品后整理、市場營銷四大體系,以驢+羊,山羊換綿羊保護生態的模式打造畜牧品牌,實現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上。
3.改善生態與群眾生活環境,展現新貌
幾十年來,本地區將治溝造地與農業產業開發、農田水利、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等民生工程相結合,累積在全區28個貧困村整治基本農田7018畝,新建大棚353座,經濟林果1679畝,飼草1280畝,新秀道路97852m,排洪渠72125m,水保骨干工程12座,大口機井22口,紫花苜蓿種植2460畝,紫穗槐1359畝,檸條1697畝,不僅構建出了綠色走廊,還原了黃土高原地區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同時結合民生工程使當地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步入規范化、制度的管理軌道。比如當地某村通過引水排水、改廁排污,普及推廣雙翁漏斗污水馬桶,并建成小型排污處理廠,2017年獲得省美麗宜居示范村稱號。很顯然隨著水利水保工程的持續深入,人居環境將進一步提升,方便生活生產的同時,也會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4.密切干群、黨群關系,構建農村文明新貌
隨著水利水保工程的持續建設,農民得到了實惠,在當地百姓心目中水利水保工程已成為致富工程,滿意工程。當地基于科研單位、政府機構、農民三位一體的模式,以政府部門為紐帶,科研單位為保障,以項目作為橋梁溝通農民,實現了縣級民主管理水平,通過精準扶貧的相關手段,密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同時通過項目的建設以及技術培訓,提高了農村人口素質,增強了睦鄰友好,實現了農村文明新貌。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水保工程是利國利民的重大工程項目,基于筆者所在地區的水利水保工程實施狀況來看,其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對促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積極的作用。為此要進一步的根據省委省政府、水利部門的相關要求,結合黃土高原的特殊情況,持續的有針對性開展建設水利水保工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役,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力。
參考文獻:
[1]周進春,. 淺析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作用[J].科技與企業,2016,(6).
[2]吳艷玲,. 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與國家糧食安全——基于東北黑土區縣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
作者簡介:謝梅(1979-)女,漢族,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人,本科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