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劍峰 孫韶澤
摘 要:隨著我國海洋地質相關工作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海洋的領土意識和管理意識都得到了增強。在對海洋邊緣及海洋深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我國海洋地質的優點和缺點,并且在這個階段,調研技術和研究管理儀器等各方面的研發都進行了很長的時間,相信我國的海洋領土地質調查工作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迎來新的發展。
關鍵詞:海洋地質;地質調查;研究;展望
我國發展戰略強國策略的重要部分離不開海洋地質調查相關工作的支持,海洋地質調查的發展離不開相關的科技應用、相關技術的研發和優良的設備等,科研成果的轉化以及文化影響力也是加強海洋地質調查的重要因素。關于海洋地質的相關研究成果表示,我國海洋戰略強國的意義重大,需要地質調查工作與國家戰略目標緊密結合。
一、關于我國海洋地質的發展概論
我國的海洋地質發展有很長的歷史,由于我國古代交流封閉、科技不發達等歷史原因,地質調查與發展并沒有獲得比較實質性的發展。由于我國致力于提高國家的綜合發展水平與發展國民經濟,我國的海洋地質調查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許多新型的海洋地質探測儀器和設備等都代表了技術的發展方向。形成一個具備海洋整體性的信息化綜合應用系統,是構建新型數字化海洋模型的必然要求,同時需要關于海洋的大數據科學技術以及等進行服務和決策,全方位發展我國的強國策略。
海洋地質調查的缺陷可以通過更新系統以及文化數據庫的應用來進行完善,海洋地質調查成果的基本,包括了地殼運動以及海洋地形的變化與發展,所以需要將海洋沉淀物以及環境改變和地球運動等造成的海洋資源的不均勻分布作為重要研究的課題。通過對海洋地質與形貌和陸地穩定性等地質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這些因素所導致的地質問題,對我國的海洋領土資源以及領土主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海洋地質的相關工作逐漸向高水平發展。
二、我國的海洋地質發展趨勢
1.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研究的發展方向
作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策略的中心,海洋地質調查相關的一系列工作在我國陸續實施,在現階段已經取得了很矚目的成就,在根本上與其他國家的相關工作拉開了距離。國際化的海洋發展與海洋地質調查的發展方向與將來的共享化資源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我國的海洋地質調查發展有很長的歷史背景,且早于其他的國家,但是我們當時的技術和設備等不夠先進,所以導致了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的精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近幾年才迎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實現了新的發展目標。
我國的發展方針確定為我國的海洋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發展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綜合海洋地質調查圖,因為中國的海洋地域環繞著國家的主要領土板塊,全部海域的資料比較多,相關調研工作也比較多,所以就需要一部海洋圖集。海洋資源有天然氣,還有石油等,海洋局從渤海開始,應用發達的石油勘探設備和相關技術人員,從重力、地心磁力以及板塊變換等方面測量海洋地質調查的主要因素。專屬經濟區域以及海洋區域的地質測量結果證明了從各個方面進行技術的擴大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必然要求。
2.我國海洋地質中的資源利用總結
我國對于渤海地區的相關研究為我國汽油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海洋的發展確立了方向。渤海區域的海洋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由于地處優越的環境且蘊含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所以可開發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經過對海洋地質的多年調查,相關研究人員提出將工作的中心做一定的轉變,以沿海區域的海岸線為工作中心。經過綜合的研究與調查,進一步說明了海洋地質調查在新時代的發展下,應該就海洋地形以及文化為依托展開相關工作,通過積極地實施推進海洋地質調查相關工作,我國的海洋及海洋相關事業都取得了不小的發展,許多的國家重大海洋專業研究項目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與一些公司單位等達成了一些合作共贏的項目。
在各項目蓬勃發展的同時,由于國際化的海洋相關技術在逐漸引進,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實力。尤其是在我國南海地區在海洋石油地質開發和調查水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中國海洋地質調查的研究在海洋地質領域中有非常高的發言權。另一方面,中國海洋調查局和國際深海研究中心致力于海底硫化物的進一步研究,發展調查研發的副產業。在這些副產業中以天然氣混合物和海底多種礦物質提純為主,充分利用了海底可持續資源,保證了海底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我國在海底資源的完整性和開發性方面,技術相對國外比較落后,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存在資源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需要注意及時調整和進一步提高。
三、結語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近幾年,我國以前海洋地質調查的發展軌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數據已經先進的科技技術。來自于我國黃海的天然氣與石油資源都需要較高的技術支持。我國要加快相關技術的研發水平與施工水平,實現技術與國際的接軌,加快海洋地質調查的發展以減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談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研究與展望.霍艷輝、黃毅.科技創新導報.(2018.05).
[2]全球海洋地質調查史[D].孫振娟.科學技術史,20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