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峰
摘 要:我國林業保護工作經歷了比較長時間的努力,目前已經漸漸產生了比較完善的保護、發展體系,并且治理沙漠、退耕還林的工作還在進一步進行,考慮到全球生態環境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影響,我國林業發展的目標早已從為了經濟變成了為了生態,這也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道路,本文就我國林業生態化發展的掣肘進行了分析,并規劃了未來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生態建設;中國林業發展;思考與研究
我國曾經有十分豐富的林業資源,在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不可逆地損失了相當多的林業資源。未來全人類的發展方向都必然是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與經濟政治建設并重,這是我國林業發展的大方向。
一、我國林業生態化發展的掣肘
1.林業保護機制不健全。當前有關我國林業的技術體系和法律體系不夠完善,無法形成山區林業有效合理的制約和監督,隨著生態問題的加重,我國林業保護、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健全,但是由于林區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的特殊性,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獎懲無度、監督不利的問題。
2.林業生態化發展意識缺乏。由于我國前些年為了追求經濟,造成了大量濫砍濫伐現象,因此直至今日仍有人對于生態文明理念理解不到位,為了尋求個人小利偷砍偷伐,嚴重阻礙了現代林業發展的工作。我國的林區建設多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山區,當地政府為快速實現經濟利益,往往默許掠奪式砍伐和破壞性造林等方式,嚴重制約了我國山區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3.相關技術、科研仍需發展。當前我國很多地區林業科學技術水準不支持科學經營森林的新模式,林業發展的主要人員多為農民,具有技術面窄、發展方面難以尋求創新等弊端。現代林業發展模式與傳統林業發展模式截然不同,因此將老方法運用在新行動中,往往起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得不償失。所以不能有效落實林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的雙重林業發展模式,山區林業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二、推進我國林業生態化發展的策略
1.完善林業法律及執行。當前我國有關林業發展的法律有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占用征用林地審核審批管理辦法》在內的二十多部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針對的林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比較全面,但是執行程度有待考察。我們發現在治林、調研、科研活動進行的比較多的林區,包括其周邊范圍在內的林業保護程度都比較好,但是在我國西南部地區的大范圍野生森林、東北部大小興安嶺深處較難監管的森林地區,亂砍亂伐、偷伐倒賣、自行開荒的行為并沒有完全杜絕,森林深處樹木多、地勢險峻,安裝電子設備監控難度極高,想要做到完全監管到整個林區的情況,需要相當高的成本投入,并且不可避免地會破壞森林內部的生態環境,所以當前監督森林安全,即監督防火防盜工作,主要還是靠護林人的巡查。考慮到當前我國科技的發展情況及林業安全監督的需要,未來可以考慮引入更多的科技方法幫助進行林業安全監督,比如區域布置無人機,全天候監測;衛星圖像監測森林火災、大范圍開荒等情況;空氣溫度、濕度監測警報器監測森林火災等方法。另一方面如果發現有明確的破壞森林的行為,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給予懲罰,這需要當地林業局、當地政府有較強的林業保護意識,嚴格遵照法律法規,杜絕地方監管人員對當地居民造成的后果不十分明顯的破壞森林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情況發生。加強立法嚴格程度,林業保護一直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區域,因其取證困難、破壞程度標準核定困難(包含引起的生態破壞和更長遠的影響)及當地居民對懲罰標準的承受程度(多為經濟不發達的林區、山區)有限,往往懲罰措施比較輕,其威懾程度不夠高,所以應當適度增強懲罰力度,達到相應的警醒效果。
2.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力度。首先是在未來主導社會發展的一大類群體——學生中做好宣傳,未來涉及到森林安全的不僅僅限制于農林專業的學生,由于木材背后帶來的收益,社會上很多行業的變動都會悄無聲息地掀動森林保護、生態保護上的波瀾,所以在學生時期就樹立學生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十分重要,最起碼能杜絕一些常見但是令人覺得惋惜的事件發生,比如因為隨意丟棄煙頭導致的森林火災。國家在政策上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如果有家在山區林區的大學生回鄉創業很有可能會選擇與森林相關的項目,這是地方政府樂意見到的,有高端人才帶動原本偏僻甚至落后地區的經濟,但是這又要求新開發的創業項目一定不能對森林造成破壞,所以在學生時期的宣傳教育就比較重要。另一方面,尤其是比較偏僻的森林眾多的地區,應當由省、市級政府向下傳達中央要求及地方法律法規要求,縣、鄉級政府負責監督相關要求的實施情況,進行周期比較短的監督活動,定期收集當地林業保護、發展情況,如果有火災、偷伐等情況及時如實記錄并上報,進行后續的修復、保護工作及調查、懲罰工作。我們在分析破壞森林的事件時發現,大多數行動都是由當地人來完成的——他們或是為了自己的需要主動破壞森林,如伐木建造房屋,或是受他人指使破壞森林,如偷伐紅豆杉,這一切的根源是當地居民的森林保護工作宣傳不夠到位,他們意識不到阻礙家鄉開放繁榮的莽莽森林對全人類來講有多不同尋常的意義,所以當地有關部門應該積極宣傳,尤其要突出做好林業保護工作對當地經濟、生活環境帶來的有利幫助,以及違反林業保護法律法規將會受到的懲罰。
3.鼓勵進行林業研究、生態技術開發。林業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應該打破老舊技術、習慣的桎梏,盡管人類不能過度插手自然生長,但是在不破壞生態平衡和物種習慣的前提下運用科技做好樹種的保護、樹木的培育、森林安全的保護,是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且必將踏上的道路。科技創新是任何行業朝著可持續方向進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相關林業建設要認真遵循國家的創新驅動戰略,提升科技在產業中的地位,同時積極與時俱進,將科技創新的觀念融進現代林業的生產經營中,要健全林業的創新機制,率先創設龍頭企業,轉變為以科技、效益與市場為總目標的新型林業科技體系,將科研成果運用到林業實踐中,解決林業生產與科研脫節的現象。林業科研人員不斷探索、創新林業科技,提高各類資源的錄用率,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逐漸形成一套具有科技性、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營林工作中。將前端的管理制度和科學技術融入進現代林業的日常工作當中,不斷促進我國現代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策略。提升苗木培育水準,研究新興科技,增加林業產品的附加值和經濟價值,以求提升市場競爭力。
三、結語
要盡可能保留我國現有的林業生態的多樣性,同時盡量退還在建國初期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占用的、破壞的森林,擴大現有森林面積,保留各個地區特有物種的生存空間。要協調好城市和森林的關系,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凈化城市生態環境。主要的實現方式表現為健全法律并嚴格執行、合理利用科技手段為林業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朱希望.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分析[J].江西農業,2017,(03):103-104.
[2]王新秋.淺談現代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