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丹
摘 要:該文通過設計實踐來研究中國風景園林傳統的造園理法,借助理法思考與現代的風景園林實踐的結合,對于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實踐的問題和現狀尋求積極的繼承和發展之路,希望能以自己親身多年的風景園林設計工作經驗給大家帶來一些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設計實踐;傳統理法
一、中國風景園林概述
中國風景園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在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以及文學、藝術、繪畫的指導下,成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共同體。從學科意義上來講,風景園林主要是一門以研究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作為基礎,利用自然條件和人造景觀來滿足人們對于自然和精神上的需求的人文社會學科。風景園林的學科體系主要包含了哲學、繪畫、園藝、文學、建筑、規劃等許多學科知識,從而構成了一個全面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交叉體系。
有人曾在《北京憲章》中說過:人類的居住環境與科學領域需要結合建筑、地景以及城市規劃。我們認為園林學也是一門在廣義的建筑學之下產生的集生物、建筑、美學等一身的園林規劃與設計學科。這樣一個獨特的體系對于園林的風景設計師有著特殊的要求,設計師的主要責任就是探尋這些獨特的要求。許多設計師在工作的實踐中感受著理論知識的不足之處,沒有“意在筆先”的設計思路,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他們的工作設計里沒有沒有體現出中國獨有的傳統理法思想,沒有將傳統造園理法的核心發揚光大。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對于設計的山水構架不夠熟悉,意境的表達能力比較差,對于山水的處理不夠系統化。想要做到“意在筆先”,就要先從意境上來掌握,先造境再造景,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
在我國的整個景觀發展體系之中,有優秀的園林家和設計師在不斷更新風景園林學科的體系,也有一些并未領會園林管理法的要點,很難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工作,同時也由于國內流水線模式的運作設計方式,設計師們并不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思設計中的問題,也不知道如何去將經驗總結成實踐結論。在全球一體化的束帶趨勢下,中國的現代風景園林在發展上走到了十字路口的緊要關頭,怎樣去把握中國精神并且完美運用在設計中是我們需要尋找的出路之一。這些問題在根源上來解釋就是理論不足以支持自己的實踐,導致中國的風景園林藝術既不能徹底接受外來文化的侵襲,也不能完好地繼承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中國當代風景園林設計的突出矛盾點。這些問題都要求著風景園林設計師要傳承中國傳統造園理法并且注重實踐創新。在這樣雙重高標準之下,風景園林設計師需要用實踐來證實風景園林的演變與發展,還要以傳統園林風景的理論來豐富整個的設計實踐過程;不但要把握住實踐的方向,更要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工具。
二、中國風景園林的發展歷程
1.中國古代園林。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與園林藝術有關的他特別是傳統園林藝術的研究文獻歷來豐富。自從秦朝開始就有了古典的園囿,也就是古典園林的雛形,在春秋戰國時期,一本記載做法工藝的書籍《考工記》已經出現,宋代的李誡編的《營造法式》,對古典建筑的營造技術都進行了詳細的注解以及規范,這些都為傳統園藝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明清時期,中國的造園藝術發展道路頂峰,例如江南的私家園林、嶺南園林,還有北方的皇家園林,園林數量和造園水平達到巔峰,實踐活動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和推動。以前的理論著作開始難以滿足實踐了,又開始需要更多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因此,這個時代開始出現許奪園林藝術的理論,尤其是江南一帶的園林設計師出現很多,例如石濤、張漣、計成、戈裕良等等設計師,都不但擅長實踐還擅長總結實踐的經驗。這里面最有名的是明朝吳縣人計成的作品《園治》。《園治》記錄的是計成人本人園林造園的諸多心得,立論精辟,是一份理論完備的著作。它開創了中國園林著作的先河,也是數百年來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作品里面最具有價值的著作 。書籍的內容主要有:相地、立基、鋪地、選石等等一共十個節點,書中表達了傳統園林藝術最高的精神境界。
2.中國近代園林。中國近代園林的研究并沒有隨著特殊時期而停止,但是,在園林藝術的理論研究上,在特殊的時期和環境下,由于實踐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理論作品就變得十分寶貴了。在1937年出版的著作《江南園林志》中,用科學的方法為古典園林進行測繪,用圖片和文字資料記錄下來,將整本書分為了造園、沿革、現狀以及雜識這四個部分,通過對園林、書畫以及詩文等關系的推論,旁征博引,將江南遺留下來的六十多座園林都進行了精細的描繪和評論,同時還附有測繪圖以及照片。這些詳盡的資料給現代的園林研究者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資料。
3.中國現代園林。改革后,國家對于風景園林的事業開始重視起來,園林著作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出版。例如陳從周先生的《說園》《園林談叢》,都對中國的傳統園林事業進行了深刻的批評,用隨筆的形式來記錄問題,多角度闡釋了造園、品愿、游園、等一系列的哲理。彭一剛先生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從設計師的角度以及空間概念的分析手法來解釋古典園林的造林方法,用大量的資料奠基了中國園林藝術的方法論。孟兆禎在《園衍》一文中更是寫盡現代風景園林設計需要學習的重要理論知識。在幾十年研究古典園林的背景之下,將《園治》一書作為文章的體例,對于學科關系、造園理法來進行闡述。在其闡述的理法中,將借景的范圍和含義擴展。
三、中國風景園林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的傳統風景園林以山水文章作為外在形式,其背后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在周朝就出現了這樣的說法:“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時”。易經在幾句話之間就從天地日月闡述了“天人合一”的真諦。人與天調就是合,主求天人共榮。違背了自然規律的話不能得到天的支持,順應天才能事事興盛。《管子》也說過:“人與天調,然后天下之美生”,揭示了自然生長、萬物更新,以及周而復始的宇宙之道。中國古人早已經領悟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人們要順天而行。
回看整個中國的風景園林設計與歷史,從古到今都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史綱,并且滲透在以借景為核心的每個環節之中,從相地、立意、布局等待園林建筑的所有細節,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這個綱領,這也是現代園林仍舊采用借景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人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自然現狀這一種情況,人對于自然的態度直接決定著人們在生活的狀態,假如天意和人意產生某種沖突的時候,該以那個作為標準就成為園林設計師的挑戰,這是設計師應該從“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發展關系來考慮的問題。
中國傳統的造林技法博大精深,同時其在設計實踐的工作之中能夠緊緊圍繞著理法來展開,同時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進理法,讓園林風景中的問題能夠進行具體分析,形成每一個園林獨有的特色。例如河北久負盛名的清朝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雖然是皇家的休閑園林,但卻處處透露著人與自然的結合之美。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屬于康熙時期的杰作,全園雖然以自然式的布局展開,但卻緊密統一在了樸素淡雅的山野趣之間,由山水自然之色,吸取江南塞北的風光,從而成為了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的宮苑。
四、結語
在現今社會這種全球化的趨勢下,則那樣選擇以及走好中西方園林藝術發展的道路,并且將他們融匯是當前面臨的困惑之一;而怎樣去繼承傳統的園林風景,進行創新、凸顯時代意義,都是我們和將要面臨的挑戰。我們應該借鑒前人提出的園林藝術理論,結合現今的園林藝術發展狀況,繼承并且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藝術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