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強
企業“做大做強”是時下中國制造業的追求,但如何“做大做強”還需要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從規模角度看,中國制造業自2010年超越美國以來,就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制造業“大而不強”。于是,中國企業開始為“做大做強”而奮斗。然而,時至今日,制造業整體“大而不強”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徹底改觀,這是為什么?
從產品形態上看,“大而不強”表現為終端產品(整機)不如制造業先進國家,但如果我們把終端產品攤開來看,就會發現,實質上是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是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也是導致制造業“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
從企業角度看,終端產品(整機)通常由大企業制造,如高鐵由中國中車制造、大飛機由中國商飛制造,而零部件、材料則由為其配套的中小企業供應。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眾多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提供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那么,它的制造業就將表現為“大而不強”。
美國、德國、日本能夠成為制造業強國正是因為他們擁有強大的基礎工業,在從事基礎工業的企業中擁有大量的世界級“隱形冠軍”。據德國赫爾曼·西蒙教授研究,德國強大的制造業就是由1300多家隱形冠軍鑄就。因此,徹底扭轉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狀況,必須首先培育出一大批隱形冠軍。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企在我國的投資不斷擴大,其中德國企業在中國建立了十幾個工業園區。本文將通過對“太倉德企之鄉”的研究,總結德國隱形冠軍的成功經驗,以期為扭轉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提供思路。
德企在太倉
太倉是江蘇省蘇州市所轄的一個縣級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全市總面積82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9.4萬,常住人口約72萬,城鎮化率67.4%。太倉作為上海近鄰之一,與上海形成了地域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相融、語言文化相通的“同城效應”,素有“上海的后花園”之稱。
太倉連續多年位居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年度百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前十行列。2018年,太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0.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6.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55萬元(按常住人口計算)。
優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吸引了很多外企來此投資。1993年,全球著名彈簧生產企業克恩·里伯斯公司決定在太倉試探性投資50萬歐元,當時租賃廠房500平方米、機器設備2臺。由于這個公司在太倉的發展勢頭還不錯,于是他們又介紹了親友企業來這里投資。1995年,第二家德資企業在太倉投資。就這樣口口相傳、相互介紹,太倉的德企投資逐漸多了起來。同時,太倉也及時調整了招商引資政策,并跟進服務。到1998年,世界著名軸承制造商德國依納軸承公司在太倉投資時,太倉在德國企業界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知名度。
2006年,江蘇省太倉德資工業園的設立,加大了德企在太倉投資的吸引力。2008年,投資太倉的德企累計超過100家。
在新的形勢下,太倉市政府又有了新的舉措。從2008年起,太倉每年在德國不同城市舉辦“德國太倉日”活動,擴大在德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14年,德國商會太倉辦事處和太倉駐德國法蘭克福辦事處成立。2016年,全球第八家、中國第三家“德國中心”在太倉開業,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017年,中德“隱形冠軍”峰會第一次會議在太倉召開,并成立了中德隱形冠軍企業俱樂部。在這些舉措的促進下,2018年,德企在太倉實際總投資累計達45億美元,企業數量共30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00多億元。
25年來,太倉德企投資主要以精密機械加工、汽車零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等三大產業為主,形成了蘇州市精密機械特色產業基地和汽車零配件特色產業基地,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保護好、貢獻能力大的特色發展道路。
太倉德企投資形成了幾個特點:一是產業優勢明顯,企業及產品的技術含量高,經濟貢獻大。以2006年為例,當時共有76家德企,累計用地約1250畝,畝均投資強度50萬美元,畝均創利稅近60萬元,人均產值超70萬元。二是企業數量多,基本為中小企業,但不乏隱形冠軍企業。三是企業發展顯示出良好的延續性和成長性。太倉的德資企業普遍經營業績較好,并呈高速增長態勢,90%以上的企業都進行了增資擴產(很多企業是多次增擴)。例如,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已發展成今天的中國區集團企業,固定資產超10億元,下設8家獨立法人公司(太倉6家)。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舍弗勒在中國和亞太地區最大、最主要的制造基地,因其多次增資擴產,所以推動了其生產效益和社會貢獻度連年攀升,2017年產值和銷售額均已超100億元,繳納利稅數億元,成為蘇州市最大的外資企業。
2018年,太倉市出臺《進一步深化對德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將進一步促進太倉新一輪德企投資高潮。
隨著德企投資的不斷增加,社會也越來越關注太倉。2008年,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授予太倉“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獲此榮譽的城市。2012年,工信部授予太倉“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稱號。除了這些官方給予的稱號,在民間太倉被譽為“德企之鄉”。
做精做細
太倉的德企大企業少,基本都是為大企業做配套的中小企業,但因他們為之配套的企業都是世界級的著名企業,例如,寶馬、奔馳等,這就對太倉德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是他們一定要達到隱形冠軍的水準。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特點,與大企業相比,太倉德企形成了一個明顯的特點,既不追求產量大,也不追求大企業那樣“強”,而是在一個細分領域長期精耕細作,追求做精做細。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追求做精做細的企業,才成就了那些“做大做強”的大企業。
海瑞恩精密技術(太倉)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森介紹說,隱形冠軍企業的產品隱匿在最終產品中,你看不見它,比如海瑞恩的產品——噴油器,它被裝在發動機變速箱里面,如果它被看到了,就說明它壞了。從物理形態上看,它是隱形的。由于德國隱形冠軍企業配套的都是世界著名企業,所以,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其產品必須做得非常精致,做到高質量。
在太倉投資的企業基本為家族企業,由于企業規模不大,一般只能承接整機廠或組件廠一部分工作。所以,從產業鏈來看,他們必須得密切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做出滿足客戶的產品。比如汽車中的寶馬、奔馳和奧迪,他們先把變速箱交給組件廠,然后組件廠再把制造變速箱的一些零部件分給相關的企業,分工越細,產業鏈上的企業越要密切合作。因此,與這條產業鏈相關的企業自然會聚集在一起,產生集聚效應。
從學理上看,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過程和現象。一般是區域范圍先出現專業化市場,然后是產業的生產過程聚集在市場附近,最終形成了一個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可以促進行業在區域內的分工與合作,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成本和交易費用,促進創新,增加企業的競爭優勢,使企業更容易進入行業的前沿。
太倉的德企隱形冠軍正是在產業集聚中獲得健康、持續地快速發展。葉森說:“我們公司2009年投產,當年就實現了量產,銷售額達到2.5億歐元。到去年(2018年)我們的銷售額是8.5億歐元。從2010年到2018年,我們經過了8年的快速發展。未來,盡管汽車行業的發展速度將放緩,外部環境又可能有貿易摩擦影響,但因我們的技術是領先的,產品質量是有保證的,客戶是世界級的,我們相信,我們公司在中國還會有比較大的發展。”
盡管一些中國的汽車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都覺得未來發展不確定,但太倉德企與中國同行的看法并不相同。筆者在太倉訪談巨浪公司的首席運營官楊新建、卡蘭平公司總經理葛敬東時,他們得出了與葉森相同的結論。他們靠的是什么?筆者認為,除了中國給他們提供的優良營商環境和市場環境外,從其自身來看,他們靠的是在一個細分領域的長期精耕細作,并達到隱形冠軍的水準;他們靠的是在一條產業鏈中的精誠合作;他們靠的是專業化的選擇。他們不像大企業那樣追求“做大做強”,而是發揮隱形冠軍的強項,在一個細分領域“做精做細”。
太倉的德企隱形冠軍使他們所在的產業鏈的“鏈主”(整機制造企業或終端產品制造企業)有底氣、也有可能“做大做強”,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我國制造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
培育隱形冠軍
太倉德國隱形冠軍發展之路告訴我們,“做大做強”首先要做強基礎工業。做強基礎工業不是企業單打獨斗,而是把一條一條產業鏈做強,使整條產業鏈具有國際競爭力。在這樣產業鏈中的企業要按照專業分工,把自己的細分領域做精做細,達到隱形冠軍的水準。有這樣的隱形冠軍企業,產業鏈才能做強,終端產品(整機)制造企業才能“做大做強”。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必須培育一大批隱形冠軍企業,從而“做大做強”制造業,實現制造強國戰略。
縱觀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雖然提出要把制造業“做大做強”,但基礎工業建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隱形冠軍的培育也沒有提到議事日程。顯然,這種狀況需要盡快改變,否則,不僅制造業難以“做大做強”,基礎工業中積累的問題也將更多。
筆者在太倉調研時,太倉金馬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志剛、蘇州曉宇宙齒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宇都談到了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不利的問題。這兩個企業都是機械行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他們認為,這些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問題不解決,中國企業難以做成隱形冠軍,制造業也就難談“做大做強”。
馬志剛舉例說,國內一家做激光切分機的企業要買金馬公司的產品,但出的價格實在太低,這就讓金馬公司很難辦。因為金馬公司要保證技術領先、質量有保證,就要花大錢進行產品研發,其產品價格比同類的低檔產品自然要高,但中國的客戶接受不了這樣的價格。可是,金馬公司如果降價,持續的研發投入如何保證呢?朱曉宇的公司也碰到了同類問題。這導致他們不得不選擇給外企供貨。因為只要產品符合要求,外企能接受比同類產品高的價格。實際上,這反映的是一個產業生態問題,很多企業還不習慣于承認研發投入帶來的增加值。
商業環境也有待進一步改善。我們不僅要改善外資進入中國的營商環境,同時還要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比如,稅收、融資、人力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應向中小企業傾斜。
總之,要加快產業政策制定,大力培育制造業隱形冠軍,做強工業基礎,從而做大做強制造業,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新時代 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