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孫宇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通過梳理知網上扶志扶智研究文獻,對扶志扶智中精神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及人力資本扶貧等相關研究范式進行綜述,并闡述扶志扶智未來的研究重點,以期為我國進一步脫貧攻堅、決勝小康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扶志扶智;精神貧困;思想貧困;文化貧困;人力資本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5-0024-03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推動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再次強調要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隨著當前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深入推進,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不足逐漸突出,探索研究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對于防止返貧、鞏固脫貧成果具有重大意義。鄉村振興的前提是擺脫貧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只有解決好貧困人口脫貧內生動力不足這一關鍵問題,才能使貧困人口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一、以扶志扶智為名的研究
十九大之后以“扶志扶智”為名的文獻逐漸增多,討論了精準扶貧與扶志扶智的關聯。陳心穎(2017)關注了脫貧動力培育與扶志、扶智的協同;張蓓(2017)提出以扶志、扶智推進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與實踐路徑;周立(2018)探討以內生動力(扶志)、自身能力(扶智)和社會環境(扶制)三者的有機結合解決深度貧困;姚金梅(2018)認為,應以扶產業為基礎,扶智為核心,扶志為關鍵,扶技為重點,抓好精準扶貧工作的“牛鼻子”;鄧靖(2018)提出,從思想提升、榜樣引領、警示教育、技能培訓、人才回引等視角協同推進農戶的提志、增智工作;李曉紅(2018)立足貴州脫貧攻堅實際,從改善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性、盡快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形成“扶貧不扶懶”共識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扶志扶智探索。部分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全方位解讀及挖掘扶志扶智內涵。陳瑩(2018)以貧困心理學為視角深化對貧困群體“志”“智”的解讀,促進扶貧工作開展;莫光輝、張菁(2018)從卡爾·羅杰斯的“人本主義”視角,探討貧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徑創新。革命老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塊短板,革命老區扶志扶智不可或缺。柳禮泉、周盼盼(2018)認為,“志”“智”并扶是革命老區內生性扶貧的關鍵舉措,激發老區人民自身脫貧的自覺意識,提升老區人民自主扶貧的內在智慧。
二、人力資本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和精神扶貧等相關范式研究
扶志扶智與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精神扶貧、人力資本扶貧等有著許多共同之處,都是相對于物質扶貧而言,關注更多的是思想文化、教育道德、精神心理等非外在物質層面的因素。
1.精神扶貧范式。近些年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強調精神扶貧的重要性、具體內容以及可行路徑。萬遠英(2017)在調研中指出,打贏扶貧攻堅戰必須要發揮好精神扶貧的作用,并從扶“志”“智”“稚”“職”“質”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高圓圓、范紹豐(2017)指出,精神貧困是農村貧困人口處于長期貧困的內在根源,緩解和消除精神貧困是促進其遠離貧困狀態的有效路徑,當前我國覆蓋西部民族地區的扶貧政策主要以物質性脫貧為主,精神脫貧政策較少。郭清祥、馬進(2018)提出,發揮扶志扶智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應該圍繞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貧困地區精神扶貧攻堅治理體系開展。杭承政、胡鞍(2017)從行為科學的視角認為,“精神貧困”現象的實質是個體失靈,將“精神貧困”限定為貧困人口志向缺乏、信念消極和行為決策非理性的行為表現,對于“精神貧困”的干預就是要采取行為政策使“缺志”轉為“有志”,使非理性變為理性。張志勝(2018)基于精神扶貧視角探討精準扶貧領域貧困農民主體性的缺失與重塑,提出精神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扶心扶志”與“扶知扶智”并舉,且“正向發力”,激發貧困農民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以使其自主、自信,提高貧困農民能動性與創造性以使其自立、自強。國內也有學者借鑒精神扶貧的國外理論框架,展開理論研究。尤亮等(2018)嘗試構建了渴望、投資與貧困的理論分析框架,認為要破除貧困人口內生的投資不足,對于高渴望群體,需要解除導致其投資不足的外在約束;針對低渴望群體,則應形成渴望激發機制,以解除導致其投資不足的內在約束。
2.文化扶貧范式。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傳統扶貧過程中文化的力量日漸凸顯,但仍存在扶“志”動力不足、扶“智”基礎薄弱和扶“制”條件匱乏的困境(董燕,2018)。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對于全面提升貧困地區文化建設水平,促進貧困地區脫貧摘帽具有重要作用(岑家峰等,2018)。學術界研究文化精準扶貧主要有兩個思路:一是從宏觀層面探討文化精準扶貧內涵、存在問題及實現路徑。李民(2017)等人認為,應將生態和文化協同納入精準扶貧體系,兩者精準配合、協同發力。張祝平(2018)針對文化扶貧提出了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文化教育扶貧、文化扶貧要注重精準實施、注重培養貧困地區群眾正確的文化價值等一系列對策措施。侯剛(2018)從堅持完善文化設施建設,使文化普惠于民;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讓文化產業多點開花;堅持文化識別精準與供給精準互動,有效滿足文化需求;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發展文化扶貧新動能等四個方面有效實施文化扶貧。馬山虎(2018)認為,文化扶貧就是要消除落后的貧困文化,樹立正確的精神理念;實現精準文化扶貧,保障文化項目服務滿足需求;創新文化扶貧載體,構建文化扶貧良性循環機制。李楠、閆韶華(2018)指出,文化扶貧需以現代化的傳播技術和理念、行之有效的鄉村治理為基礎,通過移風易俗,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產業興旺,構建宜居的生態環境,最終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二是選取文化扶貧某方面或結合某地區實際研究。程華東(2017)等人以某高校對口支援某貧困縣實踐為例,探究精準扶貧理念下高校教育扶貧機遇與挑戰。智惠(2018)基于精準扶貧觀念分析,歸納和概括圖書館對文化精準扶貧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具體路徑和對策。陸和建(2018)等人對我國文化精準扶貧戰略下的農家書屋現狀進行深入分析,針對農家書屋發展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提出我國農家書屋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