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暢 李丹丹 張欣悅



摘要:以強雌型黃瓜(Cucumis sativus L.)純合自交系Ma1和M地為母本配制的5個雜交組合和當地品種雜1為試驗材料,通過對不同年份雜交組合的農藝性狀、產量和品質性狀調查與比較分析,篩選出耐弱光性強且性狀優良的雜交組合。結果表明,以不同生態型的強雌性系為母本的組合M地×M6與Ma1×M6在植株性狀、開花特性、產量和品質等方面均優于其他參試組合,維生素C含量極顯著高于對照。2個組合雌花數多、側枝數與蔓數適中、單瓜重大,組合M地×M6與Ma1×M6的理論產量較高,最高分別達到62 965.35、60 571.80 kg/hm2,均高于當地品種22.92%以上,為優良的雜交組合。
關鍵詞:黃瓜(Cucumis sativus L.);耐弱光;雜交組合;性狀調查;品質分析
中圖分類號:S642.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0-0104-05
Abstract: A native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variety and 5 hybrid combinations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which developed by crossing strong female line Ma1 or MDi as female parent with other 4 male parents.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ality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aiming to screening excellent hybrid combinations and breeding some new cucumber varieties resisting low-light stres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ations of MDi×M6 and Ma1×M6 which female parents were subgynoecius lines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types were superior to others in botanical characters, flowering characteristics, yield and qu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V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line. Some characters of high yield were expressed in these two combinations, such as the higher rate of female flower, the proper lateral branch and vine and weight of single fruit and so on. The theoretical yield of MDi×M6 and Ma1×M6 were the higher with 62 965.35 kg/hm2 and 60 571.80 kg/hm2, both were superior to the native cucumber variety hybrid1 by 22.92%,which can be seen as the most excellent and suitable combinations for popularizing and planting locally.
Key words: cucumber(Cucumis sativus L.); bear the weak light; hybrid combination; trait investigation;q uality analysis
黃瓜(Cucumis sativus L.)起源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地帶,是葫蘆科甜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北方黃瓜多以保護地栽培方式為主,冬春季節弱光條件下黃瓜葉片光合速率下降,植株生長停滯,葉片反卷,葉色趨黃,化瓜率顯著增高[1],瓜條生長遲緩,畸形數增多,產量下降,嚴重時造成絕收[2,3]。弱光一直是北方保護地黃瓜栽培和連綿陰雨期生長的主要障礙之一。培育出耐弱光能力強的優良黃瓜品種對于棚室蔬菜生產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黃瓜生產栽培中注重品種的創新,通過生物技術與常規雜交育種相結合,創新了一大批優良自交系、雌性系等育種材料,并培育了一系列新品種[4]。同時優化了黃瓜種質資源的耐弱光性及抗病性,有利于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5-8],這些研究為選育優良新品種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國黃瓜品種的選育也已更新換代,在品質與抗病性方面要求提高,培育出適合北方冬春季栽培的黃瓜新品種至關重要。本試驗在前期耐弱光鑒定、篩選的基礎上,選取耐弱光性強和一般配合力高的強雌性系Ma1和M地為母本與品質優良的4個品系雜交,調查雜交1代的主要農藝性狀、產量及品質性狀,以當地品種雜1為對照,旨在篩選出高產、優質、耐弱光性強的黃瓜雜交組合,為耐弱光黃瓜新品種的選育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以華北類型黃瓜材料Ma1為母本雜交,以4個優良品系為父本,雜交而成的4個雜交組合Ma1×M8、Ma1×J1、Ma1×S20-3-2、Ma1×M6及華南型黃瓜M地×優良品系M6,以當地品種雜1為對照。
1.2? 試驗設計
試驗材料于2016、2017年4月初播種,5月中旬定植于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園藝試驗基地冷棚。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組合取10株用于測量15節內植株性狀及開花習性。于6月中旬開始采收,對果實商品性、產量性狀進行調查與統計分析。
1.3? 試驗方法
1.3.1? 植株性狀及開花習性調查方法? 待植株長到15節位時,調查株高、側枝數、蔓數和真葉數等植株性狀;調查植株始花節位,在植株15節內測量瓜碼密度及雌花數,并由此確定性型。
1.3.2? 品質性狀測定與方法? 采集黃瓜中部葉片1 g,在液氮中固定20 min,放入-80 ℃超低溫冰箱中保存待用,測定前用研缽粉碎后混勻。采用蒽酮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用葡萄糖制作標準曲線;采用間苯二酚法測定蔗糖,用蔗糖制作標準曲線;按蒽酮法測定淀粉含量,用葡萄糖制作標準曲線[9]。
1.3.3? 果實商品性及產量性狀調查方法? 果實成熟后,將隨機選定植株所結果實進行品質分析,采用直尺測量瓜長、瓜把長,采用游標卡尺測量瓜橫徑。此外對果實的果皮顏色、果肉顏色、果實刺瘤性狀進行調查、記錄。果實成熟后,隨機調查產量及單瓜重。
1.4?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和DP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植物學性狀比較
2016、2017年黃瓜各組合植株性狀見表1。由表1可知,各組合15節內株高在65.50~77.67 cm,對照雜1兩年的株高分別為89.67、92.23 cm,各組合間株高差異不顯著,各組合與對照雜1的株高差異顯著。15節內側枝數方面,Ma1×S20-3-2與對照雜1最多,為3.00個,Ma1×M6最少,為1.00個,其余組合側枝數均為2.00個,Ma1×M6側枝數與其他組合及對照差異顯著。在蔓數方面,2016年對照雜1為10.00個,Ma1×M8與Ma1×S20-3-2蔓數較其他組合多。在真葉數方面,各組合15節內真葉數在16.00~21.00片,對照雜1真葉數兩年分別為15.00、16.00片,各組合間及組合與對照雜1的真葉數差異不顯著。
2.2? 開花性狀比較
2016、2017年黃瓜耐弱光雜交組合開花性狀見表2。由表2可知,在生態型方面,各組合除M地×M6為華南型外,其他組合均為華北型。在性型上,各組合除Ma1×M8與Ma1×S20-3-2為兩性型外,其他組合均為強雌型。在兩年的15節內瓜碼密度方面,對照雜1最多分別為13.00、12.00個;組合Ma1×M6、Ma1×J1與M地×M6為9.00~12.00個。在15節內雌花數方面,對照雜1最多,兩年的雌花數分別為14.00、15.00朵,Ma1×S20-3-2雌花數最少,分別為6.00、7.00朵。植株始花節位在3.00~5.00節,對照雜1始花節位為3.00節,各組合間及組合與對照雜1的始花節位差異不顯著。
2.3? 商品性比較
2016、2017年黃瓜雜交組合果實商品性比較見表3。由表3可知,2016、2017年對照雜1的瓜長分別為24.63、25.87 cm,各組合瓜長均顯著長于對照。在瓜把長方面,M地×M6瓜把長最短,兩年分別為2.12、2.00 cm;組合Ma1×M8與Ma1×S20-3-2瓜把長較長,兩年均在4.00 cm以上。在瓜橫徑方面,M地×M6瓜橫徑最長,兩年分別為4.63、4.24 cm;其次為組合Ma1×J1,兩年分別為4.13、4.27 cm,均顯著高于對照及其他組合。在果實性狀方面,各組合果皮顏色除組合M地×M6與Ma1×M6為綠色外,其余皆為深綠色;組合M地×M6為瘤稀無刺,Ma1×M6為瘤稀刺稀,其余組合均為瘤稀白刺。在果肉顏色上,除M地×M6與Ma1×M6顏色偏白外,其余組合和對照均為淡綠色。
2.4? 品質分析
2016、2017年黃瓜耐弱光雜交組合品質分析見表4。由表4可知,各組合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2.32%~3.32%,不同年份各組合間及組合與對照雜1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異不顯著。在蔗糖含量方面,組合M地×M6兩年的蔗糖含量分別為0.28%、0.25%,對照雜1為0.11%、0.14%,該組合的蔗糖含量與對照雜1存在極顯著差異;其余組合蔗糖含量在0.09%~0.21%,與對照雜1差異不顯著。在淀粉含量方面,M地×M6兩年的淀粉含量分別為3.12%和3.34%,其余組合淀粉含量的變化在1.78%~2.81%,與對照無顯著差異。在維生素C含量方面,2016、2017年對照雜1的維生素C含量分別為0.08、0.11 mg/g,2016、2017年M地×M6和Ma1×M6的維生素C含量分別為0.16、0.14、0.18、0.19 mg/g,與對照存在極顯著差異,其余組合維生素C含量與對照雜1差異不顯著。在口感上,組合Ma1×J1口感一般,其余雜交組合與對照雜1一樣,口感均脆嫩、偏甜。
2.5? 產量性狀比較
由表5可知,對照雜1兩年的單瓜重分別為241.37、214.16 g,M地×M6兩年的單瓜重分別為296.96、319.26 g,顯著高于對照;組合Ma1×S20-3-2兩年的單瓜重分別為209.40、192.36 g。產量方面,對照雜1兩年的產量分別為48 520.05、46 613.40 kg/hm2;組合Ma1×M6兩年的產量分別為60 571.80、58 848.15 kg/hm2,分別高于對照24.84%和26.25%;組合M地×M6兩年的產量分別為59 638.50、62 965.35 kg/hm2,分別高于對照22.92%和35.08%。Ma1×S20-3-2和Ma1×J1產量較低。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組合Ma1×M6與M地×M6表現為第1雌花節位低、雌花節率高、瓜碼密度高及單瓜重大等高產性狀,兩年的理論產量明顯高于對照,此外,兩組合維生素C含量極顯著高于對照,口感脆嫩、偏甜。各組合間15節內株高、蔓數、真葉數與對照雜1差異不顯著,組合Ma1×J1與Ma1×S20-3-2產量和農藝性狀不突出,篩選出組合Ma1×M6與組合M地×M6為表現良好的雜交品種。
黃瓜單瓜重、瓜長、瓜橫徑等果實性狀與單株產量呈正相關,黃瓜瓜橫徑對產量的影響最大,瓜長影響次之。本研究中組合M地×M6瓜橫徑、單果重高于其他組合,表現為高產。黃瓜雌花節率、第1雌花節位與單株產量呈正相關,株高、分枝數和蔓數與單株產量呈負相關。本研究中,華南型強雌型品系為母本的雜交組合表現為高產性狀,劉松虎等[10]研究表明,黃瓜雜交組合果實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質和維生素C含量與其親本的生態型相關。在黃瓜品質育種中,應盡量擴大父母本的遺傳及生態型差異,選擇性狀優異的親本培育黃瓜雜交種,增加黃瓜后代果實品質的遺傳變異率[11]。優質栽培已成為黃瓜生產的重要方式,諸如嫁接栽培、黃瓜果實套袋栽培等[12,13],弱光逆境條件設施栽培中,提高產量和品質是黃瓜的重要育種目標之一。本研究對不同弱光耐性黃瓜組合的植株、品質及產量性狀進行了調查與比較分析,了解各組合生長特性,進而根據其農藝、品質及產量性狀篩選出優質、高產、耐弱光性強的黃瓜雜交組合,為耐弱光黃瓜新品種的選育提供選種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海濤,秦智偉,李丹丹,等.黃瓜耐弱光性鑒定指標研究及其苗期與成株期的相關分析[J].中國蔬菜,2016(8):35-39.
[2] 高麗紅,張福墁.日光溫室黃瓜生產中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0,31(1):113-116.
[3] 王永健,張? 峰,許? 勇,等.黃瓜低溫弱光耐受性機理及其應用研究的主要進展[J].中國蔬菜,2005(增刊):7-12.
[4] 顧興芳,張圣平,王? 燁.我國黃瓜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5(12):1-7.
[5] 李丹丹,司龍亭,牛海臣,等.黃瓜耐弱光性的多元統計分析[J].園藝學報,2009,36(4):501-506.
[6] 李丹丹,崔洪秋,劉? 芳.弱光脅迫下黃瓜霜霉病抗性評價與分析[J].植物保護,2016,43(4):621-626.
[7] 曹守軍,李? 濤,姚建剛,等.煙臺地方黃瓜種質資源植物學鑒定及聚類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7,49(1):35-37.
[8] 李金玲,徐志森,崔? 炯,等.早春大棚黃瓜品比試驗[J].北方園藝,2002(2):13.
[9]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市植物生理學會.現代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0] 劉松虎,黃? 鑲.黃瓜雜交種與其親本的果實品質比較分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3):34-36.
[11] 李丹丹,馬光恕,田立波.黃瓜果實黃色線相對長度的遺傳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2(9):113-118.
[12] 梁根云,劉? 娟,鄧? 玲,等.不同嫁接方法對冬瓜植株長勢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蔬菜,2017(7):60-62.
[13] 蘇世聞,陳先知,周友和,等.不同南瓜砧木品種對嫁接黃瓜長勢及產量的影響[J].蔬菜,2018(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