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往的加深,我國企業的角色也開始發生轉變,作為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需要承擔起更為廣泛的社會責任。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剖析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存在問題的原因,并針對原因提出了解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存在問題的對策。
企業社會責任和管理道德的概念迄今為止在學界仍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學術文獻中對此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但綜合各個學者各個學派的觀點來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道德所包含的內容大體上可概括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
企業管理者在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過程中,其主要依據是國家、政府的有關法律、政策以及適合本企業需要的規章制度。在這些具有強制性的規定中,當然也包含某些道德方面的要求。但是倫理法理化的趨勢仍然改變不了這樣的客觀現實:體現企業管理需要的法律、法規大都是在矛盾充分暴露之后,再經過較長時間檢驗才能正式頒布實施,可以說一切嚴肅科學的法律法規都有明顯的滯后性。盡管諸如證券法、環保法、企業法等規定已經相當細密,然而由于它是著眼于整個社會大局,因此在具體條款方面仍然具有一定彈性,而難以包容禮會生活的全部問題,導致不法分子仍有“空子可鉆。這時,道德干預——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肯定或否定某種行為,以贊許或譴責的態度表示支持某種行為,則是對法律本身缺陷的必要補充,有利于維護社會與大多數人的利益,促使企業沿著符合社會需要的方向有序健康發展。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不僅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要合法生產經營,而且還要考慮到,即使是并不違反現行法律的行為,也應顧及到行為本身可能導致的消極有害后果,從良心上對得起他人與社會,堅決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處在劇烈變革環境中的社會,在物欲、權欲的驅動下,很容易跨越道德“禁區”從事不道德的活動。其實,缺德與犯罪之間只有內在聯系,沒有截然界限,小善不為,心鑄大惡,大惡即是犯罪。一些人正是從小節不拘、小惡不斷,從而逐步墜人犯罪深淵的。僅此而言,自覺的道德約束,對于企業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一個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雛形初具到規模發展,固然離不開物質資源的不斷積累與合理配置,以及適應現代企業發展需要的科學管理。離開一定的物質條件,企業就失去了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當今的企業競爭歸根到底是物質實力的競爭。也許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所有企業管理都非常注重企業效益的提高、資金的積累、實力的擴張。但對道德資源開發的合理與充分利用也不容忽視。因為一個企業效率的提高及其發展的常勝不衰,從根本上說是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的內在結合、互相滲透、彼此作用、同頻共振的復雜過程。因此企業的發展并不是金錢的簡單堆積。因此,許多國家有遠見的學者力主企業經營者要堅持利己與利他的統一,推崇以正當手段賺取“陽光下的利潤”,道德乃是企業一筆價值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含金量極高的寶貴資源。據美國哈佛大學對80家公司的調查結果表明,1/3以利潤為最高目標的公司并不都能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另外2/3的公司,以崇高的信念、人的價值、理想等因素作為最高目標,都創造出卓越的績效。企業的道德形象從最終意義上是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成正比例關系。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物質資源相對有限的今天,千軍萬馬同走一條獨木橋的現象相當普遍。企業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在市場上占有生存之地,除了嚴格管理制度和系統運行機制以外,最為重要的是在更深層次上挖掘精神資源,強化職工的危機意識,激發員工的道德情感,提高企業社會信譽,這種尚待開發的資源正是企業成功的希望所在。現代企業競爭,也是一種倫理競爭。因為企業內外關系的協調,不僅要依靠法律與管理手段,也不是人與物的關系的簡單處理,而且還包含更深層次的倫理道德關系。也就是說,在決定或處理企業有關的問題時,都要考慮到對下屬、對他人、對社會是會帶來福音,還是可能造成惡果,以及在實現個人或本企業的目的時手段的正當性。也只有充分考慮到這些復雜因素,合理解決人與人、企業與社會的生產關系、權益關系、利害關系,實現倫理道德的最佳協調,企業內的物質資源的作用才能發揮到最大限度。那些把企業倫理與經濟效益完全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觀念,視企業為純粹的賺錢機器、把人看作完全為金錢而活著的“經濟人”的時代已成為企業發展與管理的歷史。
一個企業的發展與壯大通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企業要想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就不應只重視眼前利益,這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是許多學者與企業家的真正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密不可分的。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限于對災區或一些弱勢社會群體給予經濟援助等行為。積極的采取措施,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從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向集約式的發展模式進行轉變,提高企業發展的質量,減低企業的生產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危害)等都可以理解為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飛速發展,但由于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在許多方面也付出了相當沉重的代價。如高強度的勞動給許多企業的員工,尤其是體力勞動者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勞動事故時有發生。由于環境意識的淡薄及過分追求眼前利益,過分的開采及砍伐及對一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由此產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許多企業的發展是需要環境及資源的,因此,忽略環境及資源的重要性,過分追求發展的速度本身就縮小了企業自身發展的空間。
企業形象可以被理解為社會各階層及企業內部員工對企業的整體印象及評價,是企業行為及表現在公眾心目中的反映。在很多情況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因為從道德的角度看其行為是否正確,并且也因為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可幫助企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企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間的競爭不僅僅體現在產品和品牌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企業形象上面。企業積極主動的承擔社會責任可使企業員工產生自豪感,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及忠誠度,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從而提高企業整體的競爭能力。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分析,員工滿意度及忠誠度的提高有利于企業吸引更多的顧客。經濟捐助是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企業展示產品質量,提高自身知名度,改善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企業是在不斷競爭中向前發展的,因此,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對企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另一角度看,企業形象可以被認為是企業的重要無形資產及寶貴財富,可以和人、財物并列。國際上一些知名企業,如福特、松下及西門子等都十分注意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由于企業自身的形象與產品的質量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因此可以認為,努力生產、推出高質量的產品是企業樹立自身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另一意義上講,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本身可以被認為是企業對消費者負責,因此可以被認為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因此,企業形象、企業的社會責任及市場競爭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樹立的良好的企業形象,也有助于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社會責任和管理道德的態度不僅能夠體現一個企業的道德水準,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對爭力,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因此,筆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已成為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企業更要高度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正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重點是要通過加強企業自身責任意識,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來提高企業的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現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