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子
1)美國社工協會(NASW)倫理守則(1996)修訂委員會主席雷默曾給倫理困境的定義為“所謂倫理困境就是當專業核心價值對專業人員要求的責任與義務發生相互沖突的情形,而社會工作者必須決定何種價值要優先考量。拉爾夫·多戈夫(RalphDolgoff),《社會工作倫理: 實務工作指南( 第七版) 》 ([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也明確指出:“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倫理問題起源于作為現代特點的價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當一個從業者面臨兩個或以上沖突的價值時,倫理困境就可能會產生,諸如公正與平等、服務效用與效率或能力與平等。”羅肖泉《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困境》認為社會工作倫理困境是帶有倫理特性的、發源于價值觀沖突困難和問題、并且常常讓社工處理兩難抉擇中,對社工有高度道德責任感的要求。
2)社會工作倫理困境內涵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指在實務過程中,社工面對一種復雜的情境,這種情境產生于社工與同事、案主、機構及出資方之間;二是涉及這些情境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個體之間價值觀不完全相同或者對立而產生;三是這種倫理困境往 往讓社工陷于兩難抉擇,無法做出非此即彼抉擇的情形,因為任 何一種選擇都預示著某種失去或損害。
筆者于2018年3月起在南京市朗詩.常青藤養老服務中心進行專業實習。實習期間任職于該公司服務運營部的社工部,主要負責于聯絡街道社區適老化產品的社區摸排與上門評估情況。以及對有些街道社區已完成第一輪安裝適老化產品的用戶進行回訪與驗收。適老化產品改造是朗詩.常青藤養老服務中心于2017年購買的政府服務項目,截至2018年年初已完成一輪安裝情況,安裝結果很不理想。而由于第一輪安裝時,并沒有進行前期應有的宣傳,與社區進行溝通,導致進程緩慢,難以推行,以及社區不配合,居民用戶對產品的不信任與不理解。故公司在決定第二輪安裝時,改變策略,讓工作人員手持從區政府信息庫里調出的各個社區街道符合要求安裝的用戶信息,挨家挨戶進行上門評估與確認,以快速推進安裝進程。
但是,公司卻以人手有限,必須加快推進速度為由,讓工作人員單獨前往各個社區的各家各戶敲門訪問,若遇住戶不在家,則撥打電話進行詢問。由于社區工作人員繁忙,無暇顧及,經常要一個人前往,筆者深受苦惱。因為所需要進行摸排的社區多為老舊社區,所以地理位置偏僻,周邊環境人煙稀少,房屋狀況老舊,樓內人員情況混雜,對社會工作者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不僅對筆者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出了考驗,也對筆者工作中的自身安全問題造成困擾,筆者進入了工作開展的困境期。
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研究面對倫理困境時,以及社會工作者展開工作時自身安全的選擇標準,對倫理困境中的社會工作者的多重角色進行分析則顯得很有必要,而社會工作者的自我角色認知在倫理抉擇中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所以需要對倫理困境中的社會 工作的角色進行進一步分析。
3.1 倫理抉擇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
第一種角色是直接服務者角色,主要包括有: 教育者、治療者、支持者、機構代表者。比如教育者角色,在永善社區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通過為老人提供一些電子設備的教學,書法繪畫、手工藝品的教學來不斷地讓老人與社會潮流接軌,融入社會生活,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第二種是間接服務角色,這就意味著社會工作者在進行倫理抉擇的時候是處于被動的狀態,甚至是不作為,主要包括有: 輔助者、管理者。
3.2 關于案主利益方面社會工作者的倫理抉擇
社會工作者代表不同利益需求,在依據自身的價值立場遇到價值或利益沖突的時候做出的選擇稱之為倫理抉擇。第一種情況是案主基本需求優先于對案主能力的提升,這種情況對于永善社區的老人們是基本不存在的,他們能夠在滿足溫飽的基本生存需要下進一步地提升發展性能力,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所以當社工面臨服務對象在基本需求和能力提升的時候,近八成的社會工作者會將滿足服務對象的基本需求作為優先考慮選項。第二種情況是培養和增強案主的能力優先于對案主的尊重,在社區做活動時,經常會遇到活動過程中,部分老人會沉 迷在自己的小團體里,影響到活動正常的開展,在咨詢了督導老師的意見后,每次發現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都會委婉的提醒老人的不良行為,為了活動能夠正常進行,甚至間接地分開小團體老人的座位。這是社會工作實務中一種常見的行為矯正方法,可以有效地糾正服務對象的不良行為。八成以上的社會工作者會優先考慮服務對象的能力提升和建設。
3.3 關于機構利益方面社會工作者的倫理抉擇
社會工作者向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是以機構為單位開展的,他們有義務去維護機構的正當利益。但是在有限的社 會資源這一現實情形下,公共資源需要被社會弱勢群體所共享的時候,社會工作會傾向于為本機構中的服務對象爭 取社會資源。社會工作者應秉持專業價值觀態度,從一而終地發揮自身的專業性,使服務對象的正當利益不受到侵犯。從社工這個職業的角度來說,也應維護社工機構的利益,服從機構的要求,但事實上很難同時滿足兩方面的要求。通過許多案例的分析整理,始終尊重案主利益優先。
3.4 倫理抉擇的步驟及處置策略
在社會工作發展的過程中,眾多學者努力研究,期待找到可依循的倫理抉擇模式,盡可能兼顧到倫理難題的各個層面,能幫助社工在多變的情況下找到行為標準。其中國內學者趙芳在《社會工作倫理:理論與實務》一書中通過梳理眾多學者的觀點,將倫理抉擇總結的一般模式為:第一,明確倫理問題;第二,確定案主和案主系統;第三,澄清價值觀和利益沖突;第四,明確倫理原則 及優先順序;第五,確定倫理問題解決的目標;第六,選擇合適的行動策略;第七,實施行動策略并監督整個過程;第八,評估、跟進、反思。
《倫理守則》認為進入機構工作的社會工作者需自愿同意遵守機構的政策制度,同時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對違背《倫理守則》的機構的政策制度作出反應。所以,本土情境中的社會工作者應尊重人,相信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且能夠自我改變、成長和發展,持有道德關懷和道義追求信念,將人際信任和制度信任、人情關系和工作關系、普遍關系和特殊關系、無私奉獻和薪酬福利相結合,潘綏銘,侯榮庭,高培英.《社會工作倫理準則的本土化探討》在科層制目標和專業目標之間尋找平衡點。為了避免社工自己落入雙重身份帶來的倫理困境中,社會工作者應遵守六項基本原則:1、認清雙重身份的性質,掌握紓解倫理困境的知識;2、知曉潛在或現實的機構利益、服務對象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3、明確以服務對象利益為本的倫理責任,把服務對象的利益放在首位;4、減少個人個體性和社會結構性對服務對象造成的不利影響,為服務對象賦權并滿足其需要;5、與同事和組織一起尋找解構再建構雙重身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6、閱讀《社工倫理守則》、《倫理準則篩查方法》和《倫理原則篩查方法》,尋找有助于幫助自身處置雙重身份的條款。
社會工作者持有的助人觀念,即社會工作價值倫理觀念,它是社會工作的靈魂。雙重身份倫理困境是社會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充滿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懷的社會工作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關心和提高受助者的福祉在本質上體現了社會工作實務是一種道德實踐。道德實踐下的本土社會工作者需要結合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念調整源自西方的社會工作知識、價值倫理和服務方式,既要掌握知識和技術上的介入方式,更需要知道怎樣的介入才符合本土處遇的道德倫理,確認社會工作者不僅是技術操作者,更是道德實踐者。人在環境中及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和追求社會和諧、正義的社會工作核心價值觀決定了社會工作實務是一種政治實踐,本土環境中的社會工作者堅守和落實著黨和政府的價值理念,是社會(福利)政策實施的操作者,是社會問題的修補者,是社會資源和權利的再分配者,黃耀明在《社會工作本土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書中提出,社會工作者是社會和諧的建設者,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出臺健全完善的《中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推進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的研究和應用,重視社工倫理教育,致力于促成符合社會工作價值倫理的規章制度,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和作用,創新和諧社會管理體制,掌握處置雙重身份的倫理原則,平衡道德實踐和政治實踐的天平,才能更好地處理解決雙重身份在本土社會工作場域和服務對象中出現的實務困境和難題。
價值觀是人們思維中的核心部分。價值觀會指導人們的行動,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但價值觀往往是以一種觀念的形式存在,具有隱蔽性的特征,簡單地透過行為把握人的價值觀是草率甚至是幼稚的。人的主觀世界具有復雜性與隱蔽性的特點,人的內在動機可能會表現為外在的行為,但也會被外在的行為所掩飾。價值觀指導行為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在現實的處遇下,人們會根據現實情況做出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可能是一種當下情緒的反映,也可能是對現實狀況無奈接受的表現,也可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但這種選擇肯定是人們通過對當時當地情景的一種動態的把握,是當時認為必須做出的決定。“價值觀指導決定但不會限制選擇。人們可以做與自己價值觀相反的決定”。所以,如果社會工作者并不了解人的思想與行為復雜性的特點,而僅僅通過一時的表現來判定服務對象的價值觀,容易使社會工作者做出不符合服務對象價值觀的判斷與行為,價值沖突會在不可預見的情況下隨時出現。價值觀的隱蔽性特征,同樣使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工作動態過程中會不自主地受到個人價值觀介入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個人的價值取向可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影響社會工作者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也可能會出現個人價值觀強勢侵入的情況,會加劇個人價值觀與專業價值觀的沖突。
總之,社會工作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往往使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置于一定的社會情境之下,面對服務對象的種種行為或表現,如何去判斷或把握服務對象的個人價值觀,如何去推斷或把握服務對象所處家庭、同輩群體及機構的價值觀,是社會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價值難題; 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如何在個人價值觀與專業價值觀,專業價值觀與自己所屬機構的要求之間做一個很好的權衡與選擇,也是社會工作者無可逃避的價值難題; 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如何在個人價值觀與服務對象價值觀,專業價值觀與服務對象價值觀,個人價值觀、專業價值觀與服務對象家庭、所屬同輩群體和機構的價值觀之間做很好的對接,以恰當的方式去影響或解決相互之間可能存在的價值沖突,同樣是社會工作者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價值難題。
所以,筆者最后于2018年5月底辭職,離開了該公司。在面對社會工作實務展開過程中,筆者認為應在能夠保障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開展,無論是社會工作開展中的任何活動,都是要以能確保社會工作者的自身安全為前提的,否則將置社會工作者于兩難境地。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